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世杰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有关于他的来历考证是什么样的

宋世杰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有关于他的来历考证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185 更新时间:2023/12/6 12:05:35

宋世杰,明成化信阳州(今信阳市)人。幼年,家道贫寒,虽读过经书,但却未仕进。正德年间,曾干过代书的营生。

来历考证

一、历史上有原型

历史上真实的宋世杰与上叙“四大名状”并非一个年代的人。

二、源于传统京剧中的人物

第二种说法是宋世杰只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取自京剧传统戏《四进士》中的主人公宋士杰。而“宋世杰”不过是“讼师杰”的谐音,夸的是有民做主、报打不平的有良知的讼师。

《四进士》源自《紫金镯》鼓词(宋、元二代起流行北方诸省的讲唱文学,以鼓为主乐),但诞生的确切年份已无从考证。后许多地方剧种都曾演出过,有《节义廉明》等不同戏名,故事情节则相似。该剧原为徽班的一出四本连台本戏,清光绪年间改为京剧。主角是毛朋和杨素贞,宋士杰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配角。经过不断的演化,宋士杰转变为剧中主角,早期,雷喜福、王鸿寿、潘月樵等京剧名角均曾多次演出该剧。而真正产生全国性影响的,是《四进士》成为已故京剧大师周信芳马连良的代表剧目。1956年,桑弧依据上海京剧院艺术室文学组整理本改编、周信芳等主演的彩色京剧艺术片《宋士杰》,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将《四进士》和主角人物宋士杰的影响力推向极至。

但是河南省信阳市却一直对外宣传,宋士杰乃明成化信阳州(今信阳市)人,幼年家道贫寒,虽读过经书,却未仕进。正德年间,干过代书的营生。嘉靖初,在南汝光道衙门担当刑房书吏的差事,因生性耿直,不善阿谀奉承,平素时常代人书写状子,不收分文,为民伸冤鸣屈,衙门道台见他常管闲事,据理力争、顶撞自己,十分恼怒,加以“办事傲上”和“包揽词讼”等罪名革职。此后,宋士杰便在信阳州外小街开设饭店,遗址传说就是的信阳市油厂西端邻街之处。宋士杰死于明嘉靖中晚期,葬在信阳市西郊贤首山东南山坡。还称宋士杰是受到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称赞的三个古代信阳人之一。关于宋士杰的生平、经历,更多仍是民间传说的成分,而毛泽东称赞宋士杰恐怕亦是受戏曲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看过爱好京剧的张仲翰客串演出的宋士杰。

三、改编自清末奇人宋世杰的生平

宋世杰,字俊臣,大同市人。1873年生于城内贫民家中。世杰之父宋安,是清军绿营军中的厨师。宋世杰自幼家境贫寒,只读过几年私塾,12岁时跟随父亲宋安学习武术。后来又拜师傅侯全亮学习刀、枪、剑、戟等兵器和摔、打、擒、拿等拳路。因其天资聪明,成绩优秀,很受师傅器重。学业期满之后,便收徒弟,专门以教授武术为生。

宋世杰平日为人性情豪爽,专爱结交英雄豪杰,打抱人间不平。目睹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心中无比愤慨,因他经常痛骂贪官污吏,虽曾多次遭受当局逮捕和刁难,但仍然不屈不挠,致使官府深感“头疼”。因此,被称之为“二麻烦”。但他在人民群众心目之中,却有很高威望,甚至在京包铁路沿线也享有盛名。

1910年,宋世杰参加了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后,11月30日夜晚12点,宋世杰与同盟会负责人李国华率领众人埋伏在大同总镇署门外,亲自点燃讯号(麻炮),以土枪等武器猛攻总兵署衙门。大同总兵王得胜闻声丧胆不战而逃,其余部将见势不妙,也都纷纷缴械投降。

12月1日早晨,大同革命党人聚议,组织大同军政府,公推宋世杰为军事统帅,并授予他“虎贲将军”称号,并兼任“虎贲马队”队长。为了维持城乡秩序,他经常带兵在城内巡逻,最远还到口泉一带,发现流氓匪类趁火打劫者,立即率兵镇压。因此,使得大同地区在辛亥革命后,秩序非常安定,深受各界人士之赞扬。

全国南北议和以后,阎锡山劫夺了山西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竭力勾结袁世凯,大肆出卖同盟会员。派孔庚为大同镇守使,张树帜为骑兵团团长,夺掉了宋世杰“虎贲马队”队长的兵权,降为第三营营长,又指示亲信张树帜监视宋的行动。张见宋正大光明无空可钻,只好收买流氓土匪二猫虎、三铁腿等人诬告宋世杰“强占马匹”、“私存烟土”,将宋世杰逮捕入狱。事后,众多朋友多方设法营救,张树帜惟恐引起变故,急速于1914年6月,绑赴大同市小校场杀害,宋终年41岁。当时在场围观者很多,目睹宋世杰惨遭杀害,无不表示愤慨。

故事拍摄

宋世杰的故事在二十至二十一世纪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最为人熟识是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审死官》,电影是依照近数十年来宋世杰在广东民间流传的形象拍摄而成,因此背景设在清朝,宋世杰也由老年改为青年。在此作品之前,于1948年亦曾有改编自粤剧《审死官》的粤语片,以清朝为背景,由马师曾饰演宋世杰。其后香港无线电视又改编成电视剧系列《状王宋世杰》,剧中的宋世杰最初是清朝一个惟利是图、助纣为虐的无耻状师,专为恶人打官司、捩横折曲,善于强词夺理,号称“死人拗得翻生”。后来良心发现,转而为民请命,却马上受到官府迫害。宋世杰这个角色也出在电视剧《栋笃状王》《南北大状》《新审死官》中。

2005年电视剧《新九品芝麻官》:黄子华饰演宋世杰

标签: 明朝宋世杰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春秋时期秦国灭东周,东周为什么没有其他国家援助?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春秋,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十分混乱,各国之间时常互相讨伐,也有因为自己势力很小,便一起联盟的国家,不仅保卫自己的安全,也减少边防的压力,而在秦国攻打东周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其他国家帮助东周呢?东周时期,周考王于公元前425年封其弟于河南地,建立周公国,是为周桓公。这是周王朝最后一次分封。自从这次分封后,周王的

  • 杨坚雄才大略,一生只娶了一个妻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杨坚,隋朝,历史解密

    杨坚是个很出色的皇帝,他是第四个完成了统一大业的皇帝,在登基之后注重民生,实行改革,创立了很多影响后世的政策和制度,在他的努力之下,迎来了开皇之治的盛世景象。当然他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和皇后独孤氏的爱情故事,一个皇帝的后宫却只有这一个皇后,他究竟是爱独孤氏还是怕独孤氏呢?首先我们要肯定他是爱独孤氏

  • 揭秘:历史上功高却能够得善终的人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诸葛亮,三国,历史解密

    在王朝社会里,功高震主因而不得善终的,比比皆是。如果功高,又想得善终,最好的办法,一般都是“知进退”,也就是“功成身退”。在建立了大功劳后,立刻就丢掉一切现世至高无上的权力,退归田园。这样的大臣非常多,比如张良、王翦、范蠡等等。他们不但保住了自己的姓名,而且还在后世留下了令名。不过,要做到“功成身退

  • 霍去病带兵打仗对手下怎么样?为什么史记说很差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霍去病,汉朝,史记,历史解密

    在古代善战的名将中,汉武帝时期的霍去病,绝对是一个战场天才。这个少年,打仗不拘于章法,善于出奇制胜,很是得人喜欢。然而,有人捧就有人黑,在对他各种夸赞声中,也有许多他对手下士兵极差的传闻。差到什么程度?不与士兵同甘共苦;自己有专门的厨子,和士兵们分开吃饭,精美的食物经常倒掉,却不给饿着的士兵;有的时

  • 苏轼落魄时是谁陪在他身边?揭秘王朝云和苏轼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王朝云,宋朝,历史解密

    说起苏轼,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的《念奴娇》、《水调歌头》、《临江仙》、《定风波》等等名作我们都烂熟于心,再加上这些年新兴起的《经典永流传》这一节目,给这些词句都谱上了曲,使我们能够随时传唱,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些诗词的记忆。苏轼一生坎坷,仕途起伏,晚年生活颠沛流离,这些事众人皆知,我就不再赘述。今天我们

  • 朱元璋姓“朱”,百姓“杀猪”时该怎么办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朱元璋作为数百位皇帝中的一个传奇,能够从放牛娃转变成为一国之君主,他的才能的确非常出众。在他小的时候,由于家境不好只能给地主家放牛,过得十分艰苦,后来又辗转在各处,乞丐、和尚都当过,勉强能够身存下去。虽然他当时在那样的处境之中,但却一直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抱负,不停地寻找机会。直到遇到郭子兴之后,他正

  • 乱世奸雄曹操曾经的梦想是征西将军曹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征西将军,汉朝,曹操,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曹操开始的登上了政治舞台,未来有多少的艰难险阻在等待着他,在接下来40余年的时间里,曹操怎样演绎他的故事,曹操的一生,看《三国演义》的人,视他为敌人,看《三国志》的人,视他为己出。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

  • 历史上交子的诞生地到底在哪里 是什么促使它的出现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北宋,交子,历史解密

    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宋、金纸币名称之一。诞生地考证过去的研究者曾认为,成都东门的“椒子街”应该是当时官方印制“交子”的地方。因为《成都城坊古迹考》对成都东门“椒子街”有这样的解释,“一说街名曰‘交子’,以宋代尝设交子务于此。”但是当地的货币收藏家对此说法提出了质疑,因为根据《成都金融志》中的文字解

  • 皇帝叫人跳舞助兴,他拒绝了为何没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元朝,历史解密

    捺钵(nabo)是契丹人传承已久的生活仪轨之一。捺钵既是一种奢靡豪华的消遣方式,也是趁机拉近皇族、贵族、戍边将领之间关系的一种形式。辽帝有时还在捺钵时召见行营附近住牧的部族首领,以示恩宠和关怀。捺钵同样是辽帝宣威的一种重要方式。在那个交通、通讯、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极不发达的时代,中国特别是广袤的北

  • 明朝太监王振指挥作战,导致20万大军全军覆没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王振,明朝,历史解密

    明朝宦官干政问题十分严重,宦官还有个通俗的名称“太监”。实际上明初太监的日子并不好过,朱元璋为防止太监专权,不仅禁止太监读书认字,还命人打造铁牌一块,上刻“内臣不得干预政事”8个字,挂在了宫门口,用来提醒后辈子孙不可重用太监。朱允炆称帝后情况依旧如此,等到通过靖难之役当上皇帝的朱棣,事情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