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一代王者各时期的事功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一代王者各时期的事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390 更新时间:2024/2/10 0:58:49

对秦人而言,秦始皇确实是结束了一个旧世代,却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伟大人物;但是对汉人而言,他却是代表着一段暴虐统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是代表着动了中国统一大门的开始。

确实,他既是时代的终结者,也是时代的开创者;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眼中、口中和心中,秦始皇有着各种不同的形象,对于他的评价也是各取所需,各种论点南辕北辙地很难有交集出现,可是,秦始皇只有一个!所以笔者用"一代王者"这个中性词汇来定位他。

[var1]

秦始皇画像

二、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

秦始皇(公元前246年至前210年)是他作了皇帝以后的称呼。他是秦庄襄王的嗣子,去孝公之时已有六世。他是在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于赵国首都邯郸。因为是正月出生,所以命名为正,或作政,姓赵氏,因其为秦王后裔,故后世多以嬴政称之。

嬴政之生于邯郸,乃因其父庄襄王子楚,当时在赵国充当质子,其母本为阳翟大贾吕不韦的宠姬,“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var1]

邯郸

就是《史记‧吕不韦列传》中的这段记载,言之凿凿地指出秦始皇是个私生子,而且他的父亲不是子楚,而是名为吕不韦的这个人。太史公的这段说辞确实骇人听闻!若果为真,则不待汉初吕后率诸吕之乱政,天下恐怕早就易主为吕家的天下了?

然而这种说法,到底有几分的可信度?笔者是存疑的。除了《史记》所载之事,未见于先秦其他典籍的理由以外,其所载之吕不韦拥立在赵国为人质之子楚诸事,和《战国策‧秦策》所载之相关内容也大不相同,前人辩之已详。

在太史公的"理论论据"难以服众的情况下,我们再从"事实论据"来检验此事的真实性如何?

事实上,我们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后宫情事,一向是讳莫如深的禁忌话题,也是稗官野史最喜欢渲染的八卦消息。在没有现代医学科技的支持之下,确实难以判定谁是谁非?张文立先生说:"关于秦始皇帝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本来是没有实质的意义的。"这样的说法,笔者是十分赞同的。因为在没有新证据的支持下,所有的怀疑都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只会造成各具立场的双方,各自表述,却永远难以说服对方。

[var1]

吕不韦和赵姬剧照

如此,对厘清历史真相一点帮助都没有。还不如搁置争议,多去研讨其一生的行事风格与思想观念来得实际一些。所以,对于张先生接下来说的:"不过,如果详加比较,始皇帝的性格倒是与吕不韦相近,而与其父庄襄王不相侔。"笔者就持保留态度了,因为这个说法,不但对解开始皇帝的身世之谜毫无帮助,反而埋下了另一个争议的伏笔,似乎未尽妥当。

嬴政在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庄襄王死了,他继位为秦王。开始了他轰轰烈烈却又极具争议的一生。生前,他备受臣民敬畏,声势直追三皇五帝;死后,却遭千夫所指,骂名百世犹不绝于耳。"是是非非,褒褒贬贬,二千多年。三、事业和功迹

或许是他的光荣和名誉在他生时就已挥霍殆尽了,他的事业和功迹来不及让秦人记上一笔,江山就已易主了。继起的汉人对他是不怀好感的!从贾谊的〈过秦论〉开始,汉人对其是一片挞伐之声,谤议汹汹,响彻云霄,秦始皇的"暴君"形象从此就被确立下来。而他也确实作过几件让人发指的坏事。

[var1]

焚书坑儒画

诸如为了压制六国潜藏的反对人士,他不惜焚书坑儒,以致背上摧残文化的恶名;加上贪图个人的享受,和恋栈权位,他强招大批民力广筑宫殿,大修陵墓,劳民伤财莫此为甚!这些事实掩盖了他在政治上的功业,甚至被刻意地忽视或抹煞它的存在,这样当然是不恰当的。

始皇十三岁就继立为秦王,这是因为他的父祖两代,都"享国日浅"的关系。以至于让他未成年就要挑起治国的重担,幸好秦国从商鞅变法之后,实力早已凌驾在山东六国之上。

〈秦始皇本纪〉说:“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暨三川郡。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王年少,初继位,委国事大臣。”

由此可知,秦始皇虽是少年继位,但是他所继承的先人遗产却是相当可观的。不论是在疆域上、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和制度上都已经傲视群雄,他可以毫不费心地置身其中。

于此,不得不让人佩服,商鞅变法所奠定的法治制度,带来当时秦国政治社会的稳定,不会因为四年之内三易其君,而有不测之祸。

[var1]

商鞅变法

加上当时朝中文武大臣俱为一时俊彦,所有的有利条件似乎都加诸在这位少年王者的身上,而他也紧紧地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为长期混乱的中国划下句点,统一六国。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他个人的性格和行事作风,当然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谈他的性格和行事作风之前,我们可以先对他的整个人生作一次纵向的切割,也就是在他将近五十年的生命中(公元前259年至前210年),他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截然不同的多样面貌,笔者也应该用不同的眼光和标准,来评量他在不同时期的心理转变和其分裂的性格。对一个大权在握的独裁者而言,想要彻底解析他的性格和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并不如想象中的简单。

[var1]

秦始皇雕像

因为独裁帝王的内心世界常常是孤独和寂寞的,他们的行事作风令人难以捉摸,也很难去理解他的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因此要彻底解析秦始皇之前,我们可以将他的人生,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从上面这个表看起来,秦始皇在将近半个世纪的人生中,如果按照他的政治活动纪录,恰好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我们姑且名之为"儿童暨青少年时期",此一时期又可以他十三岁继位为秦王作为一道分水岭,再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前八年他在赵国度过,作为一个人质之子,他过得一点也不快乐,甚至于在小小心灵中留下了被人欺压的巨大阴影,久久挥之不去。日后他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童年邯郸故里,将这些欺压过他们的仇家全部坑杀,仇恨心之强烈,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var1]

青年嬴政剧照

八岁之后他随父亲回到秦国,不旋踵间又被拥立为秦王,命运的安排让他一头掉入了政治的漩涡中。或许这不是他当初的生涯规划,但是看他日后的所作所为,他倒是很快地学会各种政治操作的手法,并且充分运用他的权力,即使这些作为让后世咒骂不已,他还是乐此不疲。

第二个时期是他的人生巅峰时期,年纪介于二十一岁到三十七岁之间,也就是他的青年时期。在此一时期中,他已彻底摆脱掉政治花瓶的角色,将王者的权柄从大臣的手中不落痕迹地要了回来。

首先,他将已成尾大不掉之势的长信侯嫪毐党羽一举肃清,并逼使另一权臣吕不韦畏罪交出相印。种种的强势作为,出自一个初出茅庐,过去几乎没有声音的少年王者身上,就不得不让人对他刮目相看了。

[var1]

嫪毐 影视形象

原来他在人生的另一个重要的"八年",并非白白地厮混过去,而是为着日后的有效统治,学习更多的政治权术与本领,他悄悄地未雨绸缪,静待时机的到来。

果然一出招,就将两位当朝最有权势的政治老手拉下马来,则其城府之深,手段之高,亦令人叹为观止了。其胆识与谋略尚不仅止于此而已,他在逐步掌握大权之后,听从策士的建议,不忘将因为秽乱宫廷,导致母子关系几成陌路的生母帝太后,迎回咸阳甘泉宫奉养,稳住了宗室大臣的向心力,更是一记安定社稷、巩固政权的高招。

在安定了内政之后,他集中了全部的心力,次第灭掉了东方六国,肇建了一个亘古以来未有之统一帝国。孝公以来,经过商鞅变法的奠基、浇灌,终于在始皇手上,全面地开花结果;也圆了秦孝公以来"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志,并吞八荒之心"的美梦。

[var1]

秦朝地图

始皇的政治事业攀上巅峰之时,正值他的壮年时期开始(38岁),他有很大的机会当千古帝王的楷模,但是他显然志不在此。笔者这样的看法,并不是说他能力不够,或是他贪淫无道,荒废政事。

事实上,我们从文献中发现,他不但不以繁重的政事为苦,还是一个日兴夜寐,乐在其中的工作狂。当时他所信任的两个方士,侯生和卢生就曾经说过:"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再加上他称帝后的十一年间,曾经巡狩天下五次之多;在当时那种驷马一车的交通条件下,其辛劳可想而知;甚至于其最后的生命余光,也是在东巡途中熄灭的。所以,姑且不论其如此做的目的为何?能为国事忧劳至此,已属难得。若非其暴君的形象,二千多年来深植于人心,笔者几乎要为他的勤政精神拍板称道两句的。

[var1]

秦始皇东巡

因此讥其为"贪得权势,以致如此"的评语恐非公允之辞?如果说是因为他生性多疑,以致凡事不愿假手他人的说法,可能更为贴近事实,笔者亦作如是观。在此一时期中,因为天下初定,秦始皇事实上推出了许多褒贬互见的重大政策。

利多政策方面,笔者认为主要集中在两方面,首先他废除了周初以来的封建制度,改行郡县制,建构一个高度集权中央的新政府体制,加速帝国意志的贯彻和行政效率的提升。

郡县制还享有"百代犹行秦政法"的高度评价。再来的利多政策则是为了因应疆域统一之后,庞大的社会流动与经济需要,他为文字、度量衡、车轨、货币等制定了统一的规格,对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稳定作用。

参考文献:

《史记今注》

《史记》

《秦始皇帝传》

《秦集史》

《秦始皇评传》

《新译古文观止》

《过秦论》

《新译说苑读本》

更多文章

  • 楚国名将项燕,一个渐渐被历史和世人忽视的战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楚国项燕简介,楚国将军项燕照片,楚国名将项燕被谁打败

    [var1] 项燕保家卫国 他的家族非常显赫,他世世代代都在楚国做官,担任楚国的军事将领。关于他的出生历史没有明确的记载他出生的年月,但是他的死却是在公元前223年,距今大约有2000多年。他的祖籍是江苏的宿迁地区,在当时这里也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因为它的封地名字为项,所以这也成为了后来他的姓氏,他

  • 搜神故事:鲁国都城门口发生双蛇争斗异象,暗示鲁国朝政即将陷入混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var1]图片源自网络,侵删小评:鲁严公,即鲁庄公,是鲁国的第十六任君主,与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同时代。因为要避东汉明帝刘庄的诲,所以在以汉朝为正统的部分史书里,鲁庄公又被称为鲁严公。本文蛇斗国门,历史事件的原型是鲁庄公未能处理好继承人的事情,导致自己死后,前后两任鲁国君主,被把持朝政的庆父谋害。

  • 王翦到底有多厉害?秦灭六国,有三个国家都是他消灭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王翦的历史简介,王翦军事实力,王翦有多牛

    [var1] 在战国四大名将中,从结局上来看,白起、廉颇、李牧这三个人,都没有获得比较好的结局,比如白起是被秦昭襄王赐死,李牧是被赵王迁冤杀,而廉颇则在赵国受到排挤,从而最终客死异乡。与此相对应的是,王翦则获得了善终的结局。当然,王翦之所以能够善终的结局,不仅是因为他具有比较高的情商,敢于急流勇退,

  • 六国灭亡后,秦国是如何安置六国亡国之君的,他们最终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攻灭六国后,六国君主都成为俘虏,最后不是流放等死,就是先软禁后处死。韩国作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最后一任国君韩王安沦为俘虏,被秦国软禁于陈县,后被处死。[var1]赵国邯郸被秦军攻破后,赵王迁成为俘虏后被流放到房龄深山“颐养天年”;魏都大梁城被黄河水灌掩泡塌后,魏王假投降;之后秦军又

  • 燕国与哪几国进攻齐国?齐国是怎么反击的?杨璇是怎么对付盗贼?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燕国怎么灭齐国的,燕国和齐国之间的战争,燕国为何打不过齐国

    [var1] 齐兵乘着天黑,悄悄打开城门,点燃牛尾的布条,牛受灼热,疼痛难忍,向前狂奔,齐兵紧随其后,城中妇女老幼都上城击鼓鸣金,呐喊助威。燕兵原以为齐军就要投降,放松警惕,突然遭到进攻,惊慌失措。 火牛带着尖刀直冲燕兵大营、触及者非死即伤、燕兵见齐兵阵势以为鬼神降临,吓得四处乱逃。田单带兵猛攻,燕

  • 三国演义中,如果诸葛亮效力吴国的话,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吴国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三国吴国所有武将排名,诸葛亮是吴国的吗

    [var1]三国中最聪明的应该算是诸葛亮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他的哥哥诸葛瑾曾经拉着他要他为吴国效力,被诸葛亮拒绝,今天,我们来奇思妙想一下,如果诸葛亮真的投靠吴国的话,那会怎么样呢?[var1]诸葛亮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其实不是自己的能力不行,而是蜀国是在实力太小,诸葛亮用尽一生的心思也只能让

  • 曹操字孟德崇拜孟子,韩愈字退之中庸之道 ,古人字承载历史传承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曹操字孟德原因,曹操字孟德是怎么来的,曹操事迹全文

    我们先来讨论古人对“名字”的考究,其实在古代社会,“名字”代表“名”和“字”,“名”就是这个人的本名字,这个人生下来取的名字就叫他的本名,比如刘备生下来父母就给他取名刘备。[var1]“字”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那么“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字”一般而言都是男子成年后,为了给自己取个名号而相处的二字名号,这

  • 同是战国四君子,信陵君比其他人强在哪里?可被称为唯一的真君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国四公子信陵君视频,战国信陵君威震天下,战国四公子信陵君的辉煌一生

    信陵君画像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过闻名于天下的四大君子,他们是位于中原地区的有北部赵国的平原君赵胜;以及处于赵国南部的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更偏南的楚国春申君黄歇,以及山东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其中,只有一人被称为是真君子,那便是被司马迁欣赏的信陵君,而其他三位德行有亏。影视剧中的春申君形象春申君能力欠佳,

  • 诗经不录楚风,孔子不入秦楚,究竟是何原因?秦国楚国如何应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孔子为什么去楚国,孔子在楚国待几年,孔子与楚国的关系

    春秋时战国时代可以说是一个纷乱复杂同时又丰富多彩的时代,它为中国古代的历史增添了很多的色彩,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留下了很多令人惊叹的经典思想,战国时代的群雄逐鹿、诸侯并起也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这个时代非常的混乱,发生的战争也是不计其数,使得中原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但是这个时代的价值,恐

  • 城濮之战,晋文公承诺退避三舍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军事谋略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城濮之战退避三舍,城濮之战晋军退避三舍的故事,退避三舍和城濮之战有关系吗

    这场战役不容有失,对晋国而言,如果失利,则楚国将会称霸。若晋国能顺利击溃楚国,其国君晋文公重耳便能继齐桓公之后,成为另一位春秋霸主。最终,晋国避其锋芒,楚国大将子玉率军冒进,城濮之战以楚军大败收场。在这场战役中,晋文公兑现当年投奔楚国时许下的“退避三舍”的承诺。当他面对楚成王的军队时,居然真的命令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