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被曾国藩的湘军攻陷,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天京被攻陷,意味着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来到了最辉煌的时刻。就当时的军事力量而言,曾国藩的湘军已经超过清政府了,此时的曾国藩要是振臂一呼,或许就能推翻满族的统治。
曾国藩自己没有称帝野心,或者说他对满清至死愚忠。不过,弟弟曾国荃还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大哥你现在是两江总督,同时左宗棠是闽浙总督、骆秉章是四川总督、李鸿章是江苏总督。同时,大哥手中握着20万湘军精锐,加上从李秀成那里俘虏的10万降兵。”
在湘军攻陷天京之前,时任江浙巡抚的左宗棠就派人送来一封密信给曾国藩。如果大家对曾国藩和曾国藩两人有所了解,就应该知道,两人关系并不好,甚至可以说两人闹了一辈子别扭。同时,左宗棠自视甚高,在家乡甚至着流传着“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说法。
那么左宗棠究竟在密信中写了什么呢?肯定不是好事,只见上面一副对联,“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尤其是后面两句,就是问曾国藩有没有问鼎天下的意思。这显然就是劝说曾国藩称帝,曾国藩将作何应对?
曾国藩看到左宗棠的密信之后,面色沉重,半天不语,再后来曾国藩在这幅对联上改了一个字,托人转交给左宗棠。据说,左宗棠看到曾国藩的回复之后,冷笑的一声,随后将密信烧掉了.
曾国藩究竟改了什么字?是“似可问焉”中的“似”,他把“似”字改成了“未”字,这就变成了“未可问焉”。曾国藩的意思也很简单:我不愿意当老大,已经很多年!这种造反的事,我可不干。曾国藩为何不愿意称帝呢?笔者认为还是他脑中的根深蒂固的愚忠思想。比如曾国藩在起兵的檄文中写道,“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这表现了曾国藩的愚忠。
湘军攻陷天京之后,他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于朝廷,归于作战的清军。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反复提到上面这件事。不仅如此,曾国藩还请求朝廷大量裁剪湘军,避免了功高震主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