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事件并非主旋律,而令人忽略的小细节往往却是最关键的,它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命运。
其实在一百年前,中国就有成为头号强国的机会,结果却被清朝统治者放弃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明朝开始说起。
当时在明朝,实际上已经慢慢有了推动社会转型的一些力量,虽然微小,但是确实存在。当时大部分领域科技水平都可以说是相当之高,尤其是在造船方面,工艺所能达到的最高级别的帆船比西方最先进的船都要优异很多,不论是在搭载能力还是桅杆的配置方面,在世界上都首屈一指。
而当时我国航海事业方面,更是有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的事迹,当时所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大,但是还是连着七次进行了出海,这比西方的探险家要早了将近半个世纪。
这些方面的飞速发展一定有统治者的功劳,当时的统治者的想法都比较开明,对一些新奇的事物也抱着一个开放的态度想,再加上以前人民留下的智慧积累,取得这些不俗的成就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有比较顺利的发展,在当时的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就面临着很多的挑战,这些挑战不是来自内部环境的变动,而是来自外敌的威胁。
当时有一本和天文学有关的书籍,整整编译了五年,这个速度相比于以前,可以说是非常慢了。并不是说编译难度有多大,而是当时的环境不允许编译者一心一意地编译这本书。当时内部统治出现混乱,外面又有强敌觊觎,还时不时就过来侵扰,在编译的时间里,关外的满清军队一再入侵,再加上李自成的起义,给当时科技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而由于当时航海事业的发展,使得不少西方知识流入,在那样的环境下,明朝的一些学者仍然坚持吸收了这部分的知识并将其与我们已有的东西实现了融合和发展,虽然最后明朝还是没有逃脱覆灭的结局,但是这些留下来的成果留给了入侵的满族人,也算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但是奈何这笔财富并没有遇到慧眼识珠的人,满族人并未将这些放在心上,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在科技上的发展出现了脱节,也为后来我国的落后埋下了伏笔。
这本编译了五年的书就是《崇祯历书》,它结合了一部分西方的知识,算是我国历史上人们第一次认识到西方知识的实用性并且将其吸收到我国传统历法里的著作。这本书里面对于西方天文学有一个系统的介绍,当时的传统天文学形成了不小的撞击,对我国天文学的发展起了不小的推动的作用。
这本书成书之后,当时的皇帝并没有把这本书宣告示人,一来是因为当时比较动荡,怕引发变故,二来也是因为害怕朝内一些顽固的保守份子反对,毕竟是吸收了西方的文化。一番思量之后,这本书就一直被搁置了,到了十年之后才正式向大众宣告。
当时的顽固份子里有一个典型人物,就是魏文魁,他本身也是一个搞天文学的学者,他非常坚定的相信国内的天文学水平要远远高于西方的,还曾经嘲讽过这本历书的编译者徐光启一干人,口头嘲讽也就算了,还专门写了两本书嘲讽,这还不过瘾,还专门去皇帝跟前说这些人的不是。
当时皇帝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也不是很了解,根本听不懂魏文魁分析的那些是什么,没办法就让他们双方在自己跟前辩一辩。
后来明朝亡了之后,当时的一个洋人就把这本历书的雕版交给了满清人,因为算是外族统治,也清楚正好需要这样一本历书充充场面,于是就笑纳了,但是毕竟是新朝,旧朝的历书也不能直接用,就拉着这洋人对其进行了修改,然后换了一个名字在国内发行。
当时除了天文学之外,明朝在数学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而且同样都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说到底还是明朝给当时的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氛围,这也使得他们对于外来的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包容接纳的态度,而到了清朝时,统治者为了更好的教化,一再僵化人们的思想,并且还坚持闭关锁国,使得科学的发展长期处在一个闭塞的状态,这才造成了之后落后挨打的局面。
尽管由于一些限制,明朝一些学者的成就并不能和西方一些数学大家们相比,但是他们确实是朝着一个向上的方向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是吸收融合了外来文化,是我们在科学方面的思想上和西方站在了同一个方向。
满清后期虽然也多次进行了变革,但是整个社会的框架仍然没有发生改变,再加上满汉文化的差异,也加剧了改革的困难。
历史永远是朝着发展的方向变动的,这种趋势是难以阻止的,朝代的更替是一种常态,朝代更替也意味着文化的过渡,如果是更替的朝代有着同根同源的文化,更替过程自然比较顺利,如果更替的文化不属于同一个根源,那么在更替过程中就会经常发生一些错误,不论如何,对于先进的文化我们都要抱着一种谦虚的态度去学习,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将其拒之门外。
满清时,不论是对于汉族先进的科学文化还是对于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当时的皇帝都没有抱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这也导致了后来的落后局面,中国的落后,与清朝统治者的愚昧直接相关,这一点,清朝的皇帝,尤其是所谓“康乾盛世”的皇帝,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