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皇帝是满族,臣民却主要是汉族,清朝的官方语言是满语还是汉语?

皇帝是满族,臣民却主要是汉族,清朝的官方语言是满语还是汉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15 更新时间:2024/3/28 17:30:48

实际上,清朝的语言政策并非在满语和汉语之间的二者择一,而是逐渐在变化的。 一、早期的满文官语 建立了清朝的满族人并非横空出世的民族,他们是女真人的后代。早在辽、宋、夏、金时期,女真人就曾经仿照中原的汉文创造了女真文。后来蒙古人入侵,女真人被元朝所统治,所以被迫使用蒙古语作为通用的语言。

明朝时,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落之后,就命令大臣额尔德尼仿照蒙古语和汉语创造了满文,从此满族人就开始以满文作为自己的官方文字。满文的推行有利于在女真人内部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即位,是为清太宗,他又在原来的满文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满文的书写和文法结构,使得满文逐渐完善。

清朝入关以前,清朝统治者为了证明满族在文化上的自主性和合法性,大力推行满文满语。上到朝廷、下到市井,皇帝和黎民百姓说的都是满语。皇太极甚至要求,将原金朝范围内所有说汉语的地方全部改为使用满语,如果有人违抗,将会被处死。最终,在朝廷大力推行满语的情况下,就连后来被俘虏的汉人也都学会了说满语。

清朝入关以后,满族人和汉族人的交流日益频繁。虽然当时满语的地位很牢固,但是为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清朝统治者仍然通过各种行政手段来维持满语的国语地位。编教材、翻译汉语书籍、将说满语纳入官员考核之中、八旗军必须说满语......这些措施和规定都在无形之中扩宽了满语在汉族人中的使用范围。

二、皇帝带头学汉语 满族人利用自己的统治优势,向国内各族输出自己的文化意识,但是文化的影响一直都是双向的,满族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主体汉文化的影响。

清朝的顺治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十分热爱汉文化,积极学习汉语,对于汉族的诗词歌赋他也颇有研究。顺治帝还小的时候,他的叔父——多尔衮非常反对顺治帝学汉语,他认为,清朝皇帝学汉语是背弃祖宗的表现,非常容易会被汉化。顺治帝据理力争:“现在朝中有那么多汉族的大臣,大清朝有那么多汉族的子民,我不懂汉语,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这叫我一个堂堂的大清皇帝如何自处?” 多尔衮无法反驳,也就放弃了干涉顺治学习汉语。 皇帝尚且如此,普通百姓中满族人学习汉语的更是大有人在。

虽然满语在清朝满族人的统治之下,一直被当作官方语言得到大力推行,但是和汉族庞大的人数比起来,满族人要想抵御“汉化”这股潮流,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 雍正帝时期,说汉语的人越来越多。雍正帝本人从小就跟随汉族的老师学习,所以受到了汉族文化的良好熏陶,汉语说得非常好。此后的清朝皇帝在日常的召见中,更是能够随心所欲地切换语言:如果大臣是身份地位比较尊崇的满清贵族,那么皇帝会优先说满语;如果是受到召见前来的地方汉族大臣,皇帝也会主动说汉语。但对于此时的满清贵族子弟来说,汉语已经成为和满语一样的必修课。 三、满语的衰落 在民间,满族人和汉族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之中,交往日益密切,学习汉语成为一件常事。 在清朝早期,会说满语的大多是进入朝廷做官的汉族人,或者是身份地位和文化水平都比较高的汉人;而在清朝中后期,满人之中无论是上层贵族还是平民,会说汉语的人比比皆是。汉语终究还是凭借自己的人口优势,动摇了满语的官方语言的地位。曾有一段时间,就连科举考试,汉语也成为了必考科目。

清朝晚期,满族文化日渐式微,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日益衰落,从前被排挤在政权中心之外的汉族官员有了发展机会,靠着发展地方实力而逐渐强大起来,例如大名鼎鼎的文正公——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都是晚清的汉族要员。

随着汉族官员逐渐进入清政府的权力中心,普通朝臣之间说汉语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渐渐地,汉语也就成为了晚清的官方语言。但是,对于清朝的皇帝来说,学习满语仍然是他们必修的功课,是铭记先祖的表现。尽管他们在日常中使用汉语比较多,但还是会继续学习满语,仍旧试图维护满语的地位。 四、“满化”的北京话 然而在皇权衰微、满族统治危亡的大环境之下,这种努力是十分有限的,它无法阻挡满语在国家的地位衰落。 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就曾经坦言,他的满语说得极其差劲,学了学多年,就只会一句“伊立”(平身)。 清朝贵族极力通过各种手段强迫后代说满语、写满文,虽然仍无法阻挡满语的使用范围日益缩小的趋势,但是满语的存在却给现代普通话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比如,“现代普通话”就是以北京口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语言。

满族人在此之前长居北京三百年之久,他们也学汉语,但是他们说的汉语带着满语的语音语调,现在我们所说的“北京腔”指的就是满族汉语的那种腔调。 清朝时期,曾经出现过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官话”,就是现代普通话的“祖先”。可以说,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其实是已经口音被“满化”过的汉语。 在现代普通话的词汇中,仍保留了不少满语的词汇,例如,满语词haldaba,意为“谄媚”。北京话叫“奉承人”为hā(阴平),常说 “hā上级”,说一个人善于奉承、会拍马屁为“会hā”,总之是“谄媚”的意思。还有我们常使用的“嗯哪”(是)、“磨叽”(不爽快)、“别扭”(不自在)、“罗嗦”(絮叨)等词语,都是满语的遗留。 满语伴随着清朝政权的确立和灭亡,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衰落,但在满汉两族的交流与融合之中,它以一种新的方式融合到现代普通话之中,将满族的文化留存到今天,这正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表现。 文/元气少女QMQ 参考资料: 1、《浅析满语对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影响》,苏婷 2、《清朝皇帝上朝说什么语言》,婆娑 3、《清朝“国语”政策研究》,陈力 4、《从广州 “满洲话” 谈八旗 “军话”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关系》,沈林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实拍慈禧奢华陵墓:不是帝王陵却胜似帝王陵,图6暴露慈禧的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慈禧陵照片,慈禧陵墓的简介,慈禧陵墓到底有多奢华

    重修时,慈禧太后要求工匠们将方城、明楼、宝城、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燎炉全部拆除重建,并对其余建筑揭瓦大修,前后历时13年,直到慈禧临死前几天才告竣。图:慈禧陵墓入口处可以说,慈禧太后的陵墓是清朝所有皇后陵墓中,最为奢华的一座,甚至可以与皇帝陵墓向媲美。相比了其他皇后陵,慈禧太后陵墓修建了明楼和碑楼

  • 张勋复辟溥仪论功行赏,康有为嫌官太小,满清遗老:谁让你没辫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康有为与张勋复辟,康有为,张勋复辟与溥仪的冲突

    1917年6月,辫帅张勋利用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的矛盾,以“调停”的名义率领5000“辫子军”于6月14日进京。入京师后,张勋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发表通电召集满清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7月1日,阴历五月十三日,溥仪被抬了出来。起初,溥仪还一脸疑惑,直到陈宝琛大呼:“请皇上务必答应张勋,

  • 康熙一生最宠爱的皇子,临死前还交代雍正:一定要好好对待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康熙最后一次考验雍正,雍正康熙电视剧,康熙临终雍正乾隆对话

    对于年幼无知的胤礽,能看出他的什么本事可以在未来担此大任呢?在册立诏书上,康熙这样写道:“日表英奇,天资粹美。”从这几个字中可以看出,康熙对胤礽的喜爱,也可以说成是溺爱。康熙这样的做法明显是不合理的,他在选拔继承人的事情上并没有严肃对待,一点都没有选拔的意味,可以说成是:将这重要的位置赏赐给了胤礽。

  • 慈禧最忌惮的王爷,没有架子却嫉恶如仇,常为百姓请命被称为贤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慈禧最怕的王爷是谁,慈禧最忌惮的人,慈禧时期最厉害的王爷

    正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作为实际上统治中国将近50年的女强人,慈禧太后尽管手握生杀予夺大权、飞扬跋扈,以至于朝廷内外人心惟危,但她本人却也有忌惮的对象,虽然每每恨得牙根痒,却对此人毫无办法。这个让慈禧太后无比忌惮的人物,便是惇勤亲王奕誴。那么,奕誴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慈禧太后为何畏惧他?奕

  • 此国要求清朝嘉庆皇帝册封国名,嘉庆看后直接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嘉庆皇帝的下场有多惨,嘉庆皇帝狠不狠,嘉庆传奇安嫔与嘉庆

    越南在汉唐时期其实一直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一直到五代十国乱世的时候才实现独立,之后其便自成一国,称安南国,而且与中原王朝纷争不断,但是总体来讲它还是认中国当老大的,甚至越南这个名字都是清朝皇帝赐给它的,只不过一开始,越南并不想用这个当做国名,它想要的是另一个名字——南越。事情其实是这样的,清嘉庆七年(

  • 皇帝怎么过年?乾隆初一要“明窗开笔”,还规定后世皇帝都要照做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乾隆皇帝是怎么过春节的,乾隆皇帝过年干什么,乾隆皇帝每天怎么度过

    图注:清代乾隆皇帝画像 明窗开笔是清代雍正皇帝首创的一个过年仪式。 根据记载,民间在元旦(大年初一)之日,要在红纸之上写上几句吉祥话,比如“元旦开笔,百事大吉”、“元旦开笔,读书进益”等作为一年的彩头,是一项当时比较流行的春节习俗,称之为“元旦开笔”。 在清世宗雍正皇帝在位时期,“元旦开笔”这一习

  • 清朝最后一位汉族王爷,既是康熙的姐夫且平叛有功,为何被凌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最有名的汉臣,康熙早年平定叛乱的汉族将领,清朝末期有哪些汉族大臣

    清朝入关前后,为了笼络汉族官僚集团、迅速完成统一中国的目标,曾先后册封5位汉族将领为王,并允许子孙世袭。不过,等到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帝已下诏废黜所有的汉族王爷,并严禁后世子孙赐予汉族官员王爵,因此即使功高盖世如曾国藩、李鸿章,也不过获得一等侯的爵位而已。那么问题来了,作为最后一位汉族王爷,且是

  • 俄国版“和珅”,通过强取豪夺聚起惊人财富,最终被流放穷困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和珅简历及资料,梦断紫禁城和珅被流放,历史人物和珅个人简介

    据保守估计,清朝权臣和珅通过强取豪夺,曾聚集起高达2.3亿两白银的资产,相当于国家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无独有偶,比和珅早生70年的沙俄权臣缅希科夫,通过强取豪夺同样积累起惊人的财富,可以称之为沙俄版“和珅”。那么,缅希科夫到底有多贪?他最终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和珅贪污2.3亿两白银,富可敌国缅希科夫

  • 清朝帝后大婚有多奢华?可同时迎娶3人,仅4个皇帝享受大婚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皇帝大婚的真实场景,清朝皇帝大婚有多奢华,清代皇帝皇后大婚

    清朝从顺治登位到灭亡,总计10位帝王,然而只有顺治、康熙、同治和光绪这4人的婚礼在宫里举行,溥仪大婚的时候已经是民国时期了。上面说到的几位帝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登上皇位时年纪非常小,最大的也只有八岁,一般来说皇帝大婚都会被历史记载,只有雍正除外,雍正的成婚年龄并没有详细记载。皇帝大婚有许多礼仪

  • “九子夺嫡”胜出,雍正为何翻脸诛杀年羹尧?原因跟你想象不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雍正杀年羹尧真正原因,雍正夺嫡全过程,雍正九王夺嫡成功的原因

    有人说,雍正能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中胜出,主要靠着隆科多和年羹尧两人。作为左膀右臂,两人一内一外,保证了雍正在关键时刻争取主动。尤其是“一外”,它是指时任川陕总督年羹尧,他成功遏制住皇十四子胤禵。中国有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说的是功臣一般都下场凄惨。年羹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