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将这件事讲清楚,那就要说到项羽和刘邦的楚汉之争了,当初项羽攻入咸阳后,屠杀秦氏贵族,火烧阿房宫,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分封群臣,此时项羽已经开始忌惮刘邦,生怕他的发展会超过自己,于是将刘邦分封到巴蜀汉中一带为汉王,刘邦自然也看出了项羽的压制之意,蜀地大多为崇山峻岭的地形,但当时的确是项羽在各国中的声望更高一些,所以刘邦只能咽下这口气。好在刘邦的谋臣张良告诉他“焉知非福”的道理,张良提出了“示弱之计”,建议烧掉出蜀的栈道,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如此让项羽彻底放心。
而且项羽还将关中之地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让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管理,分布在巴蜀地区的周围,三人呈“品”字结构,所以刘邦想要出兵关中必须就要同时攻克这三位秦将,难上加难。由此项羽对刘邦放松了许多警惕,可惜刘邦并未本本分分地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外面进不来,里面出不去,他正好可以培养一支强大的军队,积攒实力,等待时机。最终让刘邦等到了各国起兵叛变,项羽自顾不暇的时机,刘邦采用韩信的计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当日刘邦自己烧毁了栈道,如今派出大将樊哙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还下令要在一个月之内修好,就算项羽的部下看出刘邦要出兵关中的意图,但只要这栈道修不好,他们就没法趁着项羽镇压叛变之时趁机作乱,要知道这栈道修好最少需要三年的时间。
所以从蜀地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陈仓,被雍王章邯重兵把守,他轻轻松松地等着樊哙修栈道,根本想不到刘邦的军队已经从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打了驻守的军队一个措手不及。再加上关中这块地被一分为三,兵力也被严重削弱,把守陈仓的章邯来不及与其他两位接应,于是就败给了刘邦的精锐部队,刘邦很顺利地就平定了三秦,占据关中。
这样看来,刘邦的取胜不仅有出奇制胜,还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多年来的积攒实力在这时派上了用场,此后刘邦在富饶的关中地区站稳了脚跟,与项羽平分秋色,逐鹿天下,为他的后继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项羽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恐怕心中早已是后悔万分,若他当初就将关中地区占为己有,恐怕刘邦就不会这么容易取得陈仓之胜了。刘邦定然料不到数百年后刘家子孙也同样在为争夺陈仓而费尽心思,三国时期的蜀汉为了完成一统天下大业,与魏国展开陈仓之战。
当年刘备白帝城托孤,从此诸葛亮有了为之奋战至死的忠心和决心,六出祁山,最终病逝五丈原,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此流传千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令赵云等故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可惜失了街亭后,蜀军形势不利,只得退回。这样看来,诸葛亮的这次作战计划与当初刘邦的暗渡陈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奇袭”的方式取胜,只可惜北伐前期取得了优势,在马谡失街亭后,战局就扭转了,第一次北伐失败了。
于是魏国做好了防御准备,加强了在陇右地区的防备,派出军队驻守陈仓,修建城池,这下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给魏国起到了“打草惊蛇”的效果,他再想攻打魏国城池,可就难了。等到诸葛亮带着数万大军第二次北伐,果然前来攻打陈仓,可惜陈仓做好了守城准备,高度戒备,粮草充足,即便只有数千人守城,但蜀军迟迟打不下来,而且支援的魏军也快要赶来,诸葛亮不得已只能率军退回汉中。
两者相比,就不难发现为何诸葛亮无法夺取陈仓,刘邦是给了陈仓一个突然袭击,可诸葛亮面对的却是层层戒备的陈仓,即便发起正面攻击,仍然无法轻易攻破,再者援军很快就会到达,否则以诸葛亮的数万大军或许可以耗得过守城士兵,而且守城的将领为郝昭,此人能力过硬,在他的指挥下,将诸葛亮的攻城方式一一化解,比如架云梯、战车冲击、射箭等。当然这并不是说章邯的能力不足,当时他属于仓促应战,这也是陈仓失守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