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一是为了展示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正面形象,二是为了从侧面全方位说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而后者自然才是全文的重点,不过当前人后世纷纷赞叹诸葛亮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用一己之力勉强托住了刘阿斗的时候,也有一个声音与众不同认为: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为了请出诸葛亮,错失了绝世高人。这位绝世高人是谁?
他叫做崔州平,很多人对他印象不深,可能初始印象都还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一句“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所以知道崔州平是诸葛亮的朋友,他们确实是知交,因此崔州平的身家背景也不低,是太尉的儿子,议郎的弟弟,也喜好结交英豪,后升任西河太守,反而比诸葛亮还要强上那么一些。
那他到底为什么能算得上是绝世高人?还得说一件流传很久的阴差阳错之事,这件事令人看出了他和诸葛亮的本质不同,当时刘备去找诸葛亮的时候,其实先偶遇了崔州平,崔州平毕竟和不少隐士高人交往,心中也很有自己的坚持,所以形象看上去仙风道骨,导致刘备竟把崔州平认作了诸葛亮,尴了个大尬。
误会解除之后,崔州平随口一问他为什么去找诸葛亮,刘备知道这些都是坦坦荡荡的人,要以诚相待,就没有隐瞒,说自己是去求安邦定国之策,谁知崔州平缓缓道:“恐不易为也。”刘备这一听就老大不高兴,但崔州平给的原因不愧为真知灼见,其谋虑之思远远胜过诸葛亮,那么他还说了什么作为依据?
其实就是“命数”,崔州平认为世界上的人和事都是存在一定规律的,是周而复始,是衰落兴茂交替进行的,是不可以强迫的,也不可以扭转的,而当时刘邦的目标是光复汉室,但天下大乱之际,汉室早就衰微,想要匡复的这种行为是“斡旋天地,扭捏乾坤”,是“枉费心力,徒劳无益”,但刘邦不信不管,转而还是寻了诸葛亮。
诸葛亮也以这个为使命,刘备在时劳心劳力,刘禅上位后他的《前出师表》中也还在说:“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但事实呢?刘备公元前221年建立蜀汉,然后公元前223年就逝世了,传位给刘禅,然后公元前263年就灭国了,汉室被天下分割为其它政权,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必然,也是崔州平意料之中。
因此崔州平的能力是在诸葛亮之上的,诸葛亮依然还局限于各国千丝万缕的关系之中,但崔州平早就从棋盘中跳脱出来,甚至也不是弈棋之人,他属于“旁观者清”,这样的一个人就是传说中拥有“上帝视角”的人,所以之后刘备固然有招揽他的意思,但崔州平也辞而不受,飘飘然走了,虽于历史上只言片语,但不得不说他人依然望尘莫及。
这就是有人认为刘备错失崔州平是遗憾的原因了,但说起来诸葛亮就已经容易被诟病是政治家而不是将才,认为蜀汉当时需要打仗的人,那崔州平其实在这方面可能比诸葛亮还差,毕竟人无完人,甚至后来崔州平确实出山了,跟了袁绍讨伐董卓,然而却并未有什么事迹传出,可见崔州平的水平有待考究,所以绕来绕去,如果是你,你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