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官渡之战其实并不关键,这才是袁氏集团覆灭的真正原因

官渡之战其实并不关键,这才是袁氏集团覆灭的真正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014 更新时间:2024/1/9 17:18:37

撰文:Hush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01.

官渡之战后的整整7年,河北大地依然被笼罩在战火之中。

而这一切就算是袁绍战胜了曹操也无法避免,反而会让战争进一步扩大,导致更多无辜百姓丧生,因为问题的根源——就在袁绍内部。

按照袁绍作出的安排,即使他还在世,内乱爆发也是迟早的事。自董卓作乱,东汉朝廷名存实亡,各个军阀占上几个郡县、拉起几千兵马就有了割据一方的本钱,就在这一片混战中,袁绍硬生生从天下13州中拿下了青、幽、冀、并4个州,麾下“精卒十万、骑万匹”,堪称华北地区的庞然大物。

既得利益集团要想长久,就必须保证大权的平稳交接,袁绍共有3子,按照传统,应当早早确立长子袁谭接班人的身份,然而袁绍偏偏选择让袁谭与次子袁熙、外甥高幹各领一州,自己则带着小儿子袁尚住在地处集团核心的冀州邺城。

面对主子这般操作,谋士沮授一语中的:“必为祸始”。

表面上,袁绍的理由是锻炼这些孩子——“以视其能”,可他内心真正盘算的,是让袁尚逐渐获得内部各派系的认可,取代哥哥袁谭。

最小的孩子最讨大人喜欢并不稀奇,何况袁尚又有着一副俊美的面孔,在当时那个极其看重长相的年代无疑是增添了不少印象分的。曹操至死不称帝,其中就有他自惭形秽,恐被人笑“望之不似人君”的原因。

况且袁尚还得到了袁绍正妻刘氏的偏爱,这枕头风一吹,本就带着滤镜看袁尚的袁绍便暗暗在心中确定了其接班人的身份,但老练的袁绍很清楚改立幼子的操作难度之大,只能先藏在心里不说,可惜,总是形势比人强。

建安7年(公元202年)的5月,兵败官渡的袁绍在不甘与愤怒中呕血而死,他根本没来得及立袁尚为嗣,偏偏袁谭已被派去统领青州。

最高权力出现真空,两方又都兵权在手——内战一触即发。

#02.

第一个被杀的,是逢纪。这年9月,曹操进攻驻扎黎阳的袁谭,袁谭求救于袁尚,袁尚却只派去了少量兵马,还让逢纪随军监视袁谭,袁谭一怒之下,斩了逢纪祭旗。

逢纪之死并不冤枉,因为正是他和审配两人坏了袁谭的好事。

诚然,袁谭虽年长,其治下的青州民生却是一塌糊涂,其人更无为君风范,然而袁绍死后,众人仍是按传统召袁谭来继位。

可偏偏逢纪、审配一向与支持袁谭的辛评、郭图不和,一旦袁谭上位,辛评等必然得势。出于自身安危的考虑,逢纪、审配立刻先下手为强,奉袁尚做了邺城之主,把前来的袁谭挡在了城外。

自此,在权力的诱惑和亲信的撺掇下,两兄弟心生间隙。就在次年5月曹操退兵后,邺城之内的两兄弟爆发了第一次火并。

原本,曹操打算乘胜追击,一举从黎阳打到邺城,是郭嘉拦住了他,原因很简单,兔子急了还咬人,何况是亲哥俩。逼急了只会迫使他们联手,不如先退兵,二袁没了外部压力,内部矛盾就会爆发,迟早打起来,到时就可坐收渔利。(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

果不其然,曹操刚撤,袁谭就在辛评、郭图的挑唆下跟弟弟袁尚打了起来,可这当哥哥的实在不争气,一阵混战后,袁谭败退南皮县。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即使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斩杀了7万余人,仍然未能动摇袁家厚实的基础,况且袁绍在战后也收复了反叛的地区,威望仍在。

但袁绍集团雄厚的家底也正是其弱点所在,过于庞大的体量导致其内部派系林立、暗斗不止,正所谓“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袁绍之所以让三儿子各领一州,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优解,毕竟亲儿子总比河北那些士族大家要信得过吧。

袁绍在时,以自身威望还镇得住,当他一死,各个派系必然各为其主,过一把从龙功臣的瘾儿。当然,如果袁氏兄弟以大局为重、团结各方,至少能维持住表面的统一,光凭此,袁家就足以称雄天下。

这一点,袁谭的部下王修看的清清楚楚。亲兄弟就如人的左右两手,跟别人决斗前先砍断自己的右手,然后高呼“我赢了”,这有用吗?(兄弟者,左右手也。譬人将斗而断其右手,曰‘我必胜’,其可乎)

然而就算袁谭能放下心结,袁尚也不打算给哥哥机会,建安8年的10月,他率军把袁谭围在了平原县,逼得袁谭饮鸩止渴——归顺曹操以求救援。

袁谭投降虽不是真心,却导致了多米诺效应,本属袁氏的苏由、韩范、梁岐纷纷投降,曹操爽快的赏出爵位,以此来诱惑更多的袁氏成员倒戈。等到来年,眼见时机成熟,曹操便亲率大军围住了审配所守的邺城,从5月开始,双方你来我往,几乎用尽一切攻防手段,待到8月,邺城虽未陷落,城中百姓却也饿死过半。

那么本该主事的袁尚呢?说来讽刺,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仍然在平原和袁谭厮杀了整整3个月,等到他撤军回援时被曹军一触即溃,部将马延、张顗临阵投降,慌乱中,象征袁氏权力的印绶、衣物等都被曹军所掳。

自此,袁氏大本营邺城陷落、审配被杀,袁家大势已去。高幹向曹操献上并州投降,随后也没能逃过被杀的命运,袁尚逃往幽州寻找袁熙,至于袁谭,后来又复叛曹操,2个月后便被曹氏子弟曹纯斩杀。时乃建安10年正月(公元205年),距袁绍离世仅仅2年多。

#03.

袁谭一死,接下来就轮到袁熙和袁尚内斗了,然而还没等曹操出手,袁熙的部下焦触、张南便先将袁家兄弟赶去了辽西少数民族乌桓所在地。

幽州(今河北)在当时是汉朝北部边境,周围少数民族居多,其中蹋顿单于所率的乌桓部落尤其强大。

好在袁绍占据幽州后素来与他们相处和睦,所以蹋顿对袁氏兄弟相当仗义,决定出兵帮他们恢复故土,本就不平静的北方大地再次躁动了起来。(数入塞为寇,欲助尚复故地)

建安11年(公元206年),曹操在郭嘉的力劝下领着轻骑兵悄然出击,一路经过白檀、平冈,柳城,于当年8月在白狼山遇上了蹋顿单于和袁熙、袁尚组成的数万联军。

曹操登高望去,乌桓虽然人多却军纪涣散、部队不整,正是趁其不备的好机会。自己跋山涉水来到这寒冷之地,不就是为了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扫清袁家的残余势力吗!狭路相逢勇者胜,曹操一声令下,以张辽为先锋的曹军虎豹骑直冲敌军,一场恶战后,蹋顿被当场斩杀,曹操一举获得了辽西多达20余万的人口。

蹋顿败亡后,袁熙与袁尚带着千余骑又投奔了辽东太守公孙康,众将劝曹操追击,曹操却选择了退兵,他静静等着公孙康把袁家两兄弟的人头送来。

果然,去往辽东的袁熙、袁尚并不安分,打算谋害公孙康取而代之,却被公孙康识破,设宴诱杀了他们,将首级献给了曹操。

其实曹操不过是像当初郭嘉劝他的那样,选择了穷寇莫追的做法,他十分清楚袁家兄弟一旦没了外部压迫,必然就要和公孙康内斗,这似乎已成了袁氏集团深入骨髓的顽疾,最终导致了自身的灭亡。

不管怎样,建安11年的冬天,随着天上划过的流星陨落,曾经雄踞一时的袁氏集团就此彻底覆灭。

想当初曹操与袁绍共同起兵,袁绍满心想着拿下河北燕赵之地、统帅夷狄,再南下争锋。曹操却说自己要集结天下智谋之士,让他们为已所用,以此纵横天下。(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如果这不是史书作者有意美化,那么从这番对话中格局的高低,恐怕已从此注定了袁曹两家命运的不同,想来也是让后世读者不胜唏嘘,感慨万千。

参考资料:

1、《三国志》裴松之注;

2、《资治通鉴·汉纪》。

推荐阅读:

三国演义中被遗忘的第四国,盘踞辽东五十年的东北王

诸葛亮儿子战死前为何仰天长叹,后悔自已没有除掉父亲钦点的姜维

他是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最终却惨死曹操手下,一切只因选错了老板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更多文章

  • 三国时中原四分五裂,匈奴为何不趁机南下?他们咋就如此消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时匈奴怎么不南下,三国时期的匈奴是在哪里,三国南匈奴势力

    匈奴虽是历朝历代的边境最大困扰,但匈奴的最大败绩那一定就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大将给他们的教训,自此“漠南无王庭“,但匈奴人并不记得教训,否则也不会有中原与匈奴数千年来从未彻底停止过的战火。每当他们发展势力后,等到中原王朝衰败之时便是他们的雄起之日,其中最为厉害的一次就是五胡之乱。趁着西晋

  • 千古之谜:秦始皇终生不立皇后的历史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秦始皇不立皇后之谜,千古之谜秦始皇一生为何不立皇后,秦始皇没封皇后的原因

    龙凤呈祥,日月交辉。提到九五之尊的皇帝,不能忽视的就是和他相配的皇后。皇后不仅是皇帝的妻子,也是宫廷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历史上,许多传奇的女性凭借自己的能力或姿色在这个岗位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古代的皇帝均立后,唯一例外的便是秦始皇了。那么秦始皇为什么不立后,作为他长子的公子扶苏又是谁生的呢?0

  • 匈奴人传到中原的病毒,竟是汉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朝最终消灭匈奴的人,匈奴人被汉朝打败后去哪里了,西汉时期的匈奴事件

    匈奴人,古代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兴起于内蒙古阴山山麓,在秦末汉初时逐渐强大起来,并控制了西域地区,甚至屡次进犯边境,叫嚣西汉,成了威胁西汉政权的最大隐患。俗话说“士可忍孰不可忍”!终于,到元光六年的时候,汉武帝刘彻发话了:“给我使劲打!打到他们跪着喊爸爸为止。”(敢惹我西汉,当我好欺负啊)这场反击匈

  • 秦始皇离世3年后国家就亡了,若此人没有自杀,秦至少能延续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前言说到皇帝,大家肯定都听说过秦始皇这样一位皇帝,因为他是我国第一个皇帝,毕竟在中国古代皇帝中,他应该是第一个把整个华夏给统治起来,而且当时的历史情况可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毕竟当时的社会矛盾是很尖锐的而且整个国家也都是我们所想的大家用着同样的语言在当时的战国和春秋时期大家每个国家之间的隔阂是非常深

  • 曹操生性多疑,为何不杀这个“叛臣”,还给他封侯?因为他太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操临死前留下的三个大将,曹操晚年有多残暴,曹操杀了吕伯奢给他封侯了么

    荀彧中举时才二十九岁,非常年轻,而此时他已经有了识人的能力,他的眼光十分敏锐,虽然人们都认为袁绍能成事,曹操必败,有才的人都去投奔袁绍,而只有荀彧看好实力相对弱小的曹操,说袁绍“终不能成大事。”喜得曹操赶紧来迎,涕泪交替地感激上苍,说:“吾子房也。”子房就是张良,匡助刘邦成就大业的奇才,可见曹操对荀

  • 东吴原来有这么多令人称道的精英部队,为什么却毫无存在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东吴最厉害部队,东吴志,东吴军队名单

    文:琴剑霜月群雄争霸的三国时代,割据一方的豪强军阀往往都有一支乃至数支可以引以为傲的军队。在二世纪末的华夏舞台上,吕布麾下的高顺带着他的七百陷阵营纵横徐兖;公孙瓒领着白马义从在幽燕塞外闪电般驰骋;麹义率先登死士携强弩为袁绍开疆拓土……而最终他们又在曹操北方一统的光辉下渐渐黯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虎

  • 王莽死后,为何其头颅被历代皇帝当宝物,足足收藏了300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王莽没称帝,他的名气跟周公差不多,他在后世应该是有牌位的,很有可能跟孔子放在一起。如果王莽没有称帝,他在民间的形象应该不亚于诸葛亮。王莽在某种程度而言,确实是当时的“圣人”,社会道德的典范。王莽还没有称帝之前,虽身在权倾朝野的王氏家族中,但王莽头脑清醒,生活简朴,为人谦恭,并不像大多数的王氏子弟

  • 古代的后妃贵人们,是怎么伺候死去的皇帝的?赵飞燕不堪受辱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守陵制度在起始于汉初,高祖驾崩后,妒妇吕后不仅将戚夫人做成“人彘”,还将大批的未曾生育子嗣的后妃安排去守陵。汉武帝时期,由于他对美色的贪婪,后宫人数激增,这些美貌的女子很多在汉武帝驾崩后还十分年轻,但是都被派去陵园守陵,一时间宫中哭声不绝,十分凄惨。汉成帝驾崩后,皇后赵飞燕彻底失势,没过多久被派去守

  • 关羽身边有“四大奇才”,关羽却故意弃之不用,否则荆州不会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关羽为何失荆州,关羽抽调大量的荆州守军增援樊城,曾仕强谈关羽守不住荆州

    刘备为人忠厚,善于结交人才,起义之初就拉拢了关张二人,此后东奔西走,虽然心有大志却无一立足之地,直到诸葛亮出山投入到刘备麾下,蜀汉势力才有了起色,当初刘备去请诸葛亮的时候,隆中对奠定了蜀汉后来几十年的发展蓝图,拿下荆州之后,世人再也不敢小看这个看似平庸的刘备。荆州位于长江中游,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向

  • 庞统临终前说刘备被诸葛亮骗了,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又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庞统为什么说刘备被诸葛亮骗了,庞统和诸葛亮谁更受刘备重用,刘备看中诸葛亮还是庞统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大放异彩的一名人物,他不仅在学识上渊博,在布阵点兵、奇门遁甲之术方面也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和才能。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之前,是“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弟子,“水镜先生”司马徽精通兵法、奇门,道术,在他手下统共有诸葛亮、庞统、徐庶这三名弟子。在三国时期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