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黄文炳落入宋江之手后是怎么死的?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太血腥!

黄文炳落入宋江之手后是怎么死的?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太血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758 更新时间:2024/1/19 7:02:33

《水浒传》中的宋江,绝对是个混家,走到哪都活得如鱼得水。宋江刺配江州(今江西九江),本来是一被管制的人犯,却能随便出城闲逛、听曲、喝酒。他们喝酒的地方,是江州最有名的星级大酒店——浔阳楼。

浔阳楼是个什么去处?浔阳楼系江南十大名楼之一,紧靠长江之滨,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就曾登临过浔阳楼,并题诗以寄怀古幽思,其诗曰: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

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

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

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

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

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

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

诗中的陶彭泽与韦江州都是与江州有关的诗界名人——曾任江州所辖彭泽县令的东晋诗人陶渊明与曾任江州刺史的唐代诗人韦应物

陶渊明是九江当地人,曾任江州祭酒和彭泽县令。陶渊明为彭泽令,只干了81天就弃官而去,并发表了“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的离别感言,后世传为佳话。

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49岁的春夏之际,闲居滁州西涧,并写下了人们熟悉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年秋,加朝散大夫,迁江州刺史。任职江州期间,韦应物多次登临浔阳楼,并留下歌咏浔阳楼的诗文“始罢永阳守,复卧浔阳楼(《登郡寄京师诸季淮南子弟》)。”

宋江的前辈们登楼饮酒赋诗,都发思古幽情,而宋江酒后,一时兴起,又豪情满怀地写下一首七绝以抒胸臆: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诗后还特地署上大名“郓城宋江作”,生怕被人侵了权。江州对岸的无为军,有个闲住通判黄文炳。在宋代,通判是个地位非常尴尬的中层官员。

“通判”一职最早见于唐朝,《新唐书·百官志四》:“市令一人,从九品上。掌交易,禁奸非,通判市事。”这相当于现在的城管队长之类的执法者吧?到宋代,通判的地位才得到提升,成为知州(知府)的副手,另兼有监督之责。

唐末五代,藩镇武将专权,天下动乱不已,中央集权始终巩固不下来。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初,吸取唐末五代藩镇武将专权,中央集权不力的教训,赵匡胤毫不拖泥带水地来了个“杯酒释兵权”。武将解除兵权之后,以朝臣身份出守州郡,官名为“权知军、州事”。“权”,有临时之意,意谓随时可以罢去,从名称上亦注意矫正藩镇的父死子继之锢弊。

同时,为了防止州郡官尾大不掉,又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其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会签制度。

历史上著名的通判有苏轼。苏轼与变法的王安石意见不和,被迫出京任职,于熙宁四年(1071年)被授为杭州通判。在杭州通判任上,苏轼一干就是三年,熙宁七年(1074年)秋,才调任密州(山东诸城)知州。

而黄文炳只是个闲住在家的通判,也就一下岗待业老青年。书中说,黄文炳虽读经书,却是阿谀谄佞之徒,听说知府蔡九是当朝蔡太师的儿子,为了套近乎,他时常过江来拜访蔡知府,想通过蔡九的关系,结束闲住生活,重捞个一官半职。

结果,宋江的这首抒情诗,被来浔阳楼吃酒的黄文炳给看到了,诗中的反义让黄文炳给解读了。黄文炳这下可像捡着宝贝似的,赶紧报告给了江州知府蔡九。

通判本来就有“得剌举以闻”的职责,黄文炳这样做,也算是份内之事,当然,他的私心也很明显,那就是以此表功,好给自己讨个好前程。只是,令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多此一举”,却将自己的一条老命给搭上了,并且死得那样惨烈——

梁山好汉江州劫完法场后,黄文炳被张顺所抓。宋江把黄文炳剥了湿衣服,绑在柳树上,请众头领团团坐定。宋江叫取一壶酒来与众人把盏。宋江边喝边骂黄文炳不该告他黑状,害他差点丢了性命。

黄文炳自知难逃一死,便告道:“小人已知过失,只求早死!”宋江便问道:“那个兄弟替我下手?”只见黑旋风李逵跳起身来,说道:“我与哥哥动手割这厮!我看他肥胖了,倒好烧吃!”晁盖道:“说得是。取把尖刀来,就讨盆炭火来,细细地割这厮,烧来下酒与我贤弟消这怨气!”

李逵拿起尖刀,看著黄文炳,笑道:“今日你要快死,老爷却要你慢死!”便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方才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好汉做醒酒汤。

众多好汉看割了黄文炳,都来草堂上与宋江贺喜。这么残酷的杀人场面,在梁山好汉们的眼中,却成了一场秀,一场游戏,可见人心之冷酷。所谓的好汉,为了一己之私,可以用最恶毒的方式来随意处置他人性命,这与黄文炳又有何异?

(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文章

  • 鲁智深冒死救下武松,武松是如何报答的?最后给宋江表明态度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关于武松宋江鲁智深的情节,宋江为啥尊重鲁智深却瞧不起武松,宋江鲁智深武松的主要事迹

    鲁智深曾经和林冲是结拜兄弟,二人的性格也是很合得来。不料林冲最后遭人陷害,当林冲被押送的时候,鲁智深害怕他被人陷害,便一路护送,最后在野猪林将其救下,二人虽说是结拜兄弟但是关系胜似亲兄弟。在征讨方腊这场战役中,梁山兄弟死伤大半,最后活着回去的也只有小部分人,武松在这场战争中也是差点小命不保。当时被包

  • 包青天受众人敬仰,历史中的包拯真是这样吗?看了包拯墓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包拯的真实资料,包拯包青天是历史真实存在的吗,历史上的包拯包青天

    包拯是北宋的名臣,关于他的故事也是从那个时候流传下来的,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口口相传,所以包拯的形象也就越来越高大,但是真实的包拯形象却是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很多人也在怀疑在那样的一个封建王朝时期,怎么会有像包拯这样的人,他甚至敢和皇家的人作对,因为在古代皇家的权威是不容挑衅的,像包拯这样做的人几乎是没

  • 鲁智深底气太硬了!直接敢放着宋江的面提散伙,有什么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鲁智深能反抗宋江吗,鲁智深与宋江谁地位高,鲁智深与宋江散伙

    而后来宋江坚持接受朝廷的招安,认为朝廷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有许多性格不羁的好汉却坚持反对。宋江作为一个领导的核心人物,有着难以避免的性格缺陷,他也想形成个人独裁的局面,可是有一些其他的梁山好汉却十分的有号召力,比如鲁智深,林冲,出于稳定形势的考虑,他必须要安抚住他们,自然是不可能以同样

  • 连吴用都被宋江挖了墙角,梁山的领导权之争,晁盖早晚都要输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为报晁盖之仇吴用向宋江推荐了谁,吴用对宋江忠心还是对晁盖,晁盖和吴用谁厉害了

    晁盖攻打曾头市,本来就是负气下山,原因是当时他感觉梁山的成分在变。自从宋江上山,他就不断的攻城略地,梁山的势力越来越大。但同时,宋江招降的官军降将越来越多,而宋江给他们的许诺都是将来还是要招安的。这就不仅危及晁盖在梁山的地位和话语权,而且意味着梁山的发展路线也在变,而这个路线是晁盖反对的。所以,晁盖

  • 若宋江不接受招安,这五位梁山好汉可能会倒戈,直接反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江如果不招安能成大事吗,宋江要是不招安会怎么样,宋江不招安的下场

    一.以忠义著称的关羽之后的关胜他有着忠诚之心, 想着为大宋朝廷效力。即便落草为寇,想必内心也是怀着回归朝廷的心愿。所以,如果宋江消掉了招安的念头,关胜也不会心甘情愿地留在梁山了。二.将门之后,武举出身的杨志他被形势所迫逼上梁山, 武举出身的他实力非凡。本有实力入选梁山五虎将的他,却只在宋江的安排下,

  • 被水浒黑得最惨的历史人物,明明和苏轼关系特好,却强行被看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水浒十大最惨英雄,水浒死得最惨的五个人,水浒下场最惨的人物

    那么我为什么会说高俅是被水浒传黑得最惨的历史人物呢?那是因为在历史上,高俅虽然不能说是什么爱国忠臣,但是也绝不是水浒书中所描述的那种奸佞小人的形象。事实上,有关高俅的历史记载是非常少的。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史中的宋史向来以内容详细资料丰富著称,篇幅也是二十四史之冠,足足有四百九十六卷,五百余万字。然而

  • 北宋历史上有两次黄袍加身,第一次是赵匡胤,第二次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汴京城里传来了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乘机取得后周的最高军权,奉命去前线抵抗外敌。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当晚就发生众所周知的“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带兵出征的大将军就“不情不愿”的“

  •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选择自己直接统帅六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废除丞相设置,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何时恢复的,朱元璋下令废除丞相的目的

    那么,为什么皇权和相权在明朝洪武年间闹的一发不可收拾。逼得朱元璋必须要废除丞相制度呢?小编想和各位读者说说自己的想法。我国的历史很有意思,5000年的中华历史都是在处理两个问题,一个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在处理中央内部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在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都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

  • 朱允炆年龄尚轻,毫无经验,为何朱元璋传位于他却不传给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为啥朱元璋传位朱允炆,朱元璋为什么看重朱允炆,朱元璋有没有给朱允炆留后路

    那么问题来了,朱棣身为他的儿子,才能有目共睹,有勇有谋,是一个可造之材,朱允炆是他的孙子,性情温顺,缺乏魄力,且毫无治国经验,为什么朱元璋传位时跳过了朱棣而传给了朱允炆呢?其实我们忽略了当时的社会状态与皇位继承的惯例。这第一个原因,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朱棣不是嫡子,而是庶出。古代的皇位一般都实行“嫡长

  • 杯酒释兵权是否是帝王冷酷无情的做法?收回的兵权又给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杯酒释兵权的真实历史,古代帝王如何收回兵权,中国古代帝王是怎么控制兵权的

    可能到这个大家就有点懵了吧,兵权都收回来了,还给出去干嘛啊。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么?那么大家应该就好奇了吧,来听小编讲讲吧。首先,先来讲讲为什么要释兵权。大家都知道宋朝江山来自陈桥兵变,胁迫后周孤儿寡母得到江山。得位不算很光明正大,让赵匡胤一直都不放心自己的江山能坐多久。而军权就成了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