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李世民弑父杀兄,发动玄武门之变,但史书上记载,这并不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在我国历史上,为了争夺权力和王位,兄弟之间反目成仇的事例比比皆是,李世民这样做实属被逼无奈。
玄武门之变一事,众人也并不认为李世民有何过错,孰不知,这件事情可能并非像表面上那么简单,李世民或许不像史书上记载的那般无辜。
敦煌曾出土过一块墓碑,上面的内容便揭示了玄武门之变的真相,也揭露了李世民的真实面目。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此事。
唐朝将领常何
常何是汴州浚仪人,朝散大夫常绪的儿子,隋朝末期率领乡中豪杰五百余人起义,保卫乡里。当时,李密率领士兵席卷河南、围攻洛阳,常何眼见士兵们来势汹汹,于是见机行事就近投靠了李密。
李密洛阳兵败后,于武德元年十月降唐,常何也就跟随李密一起降唐,被授予清义府骠骑将军、上柱国、雷泽公。然而,武德元年十二月,李密降而复叛,最后兵败被杀。
常何被迫转投王世充,但很快又从王世充那里再次归降唐朝,而且还带走了王世充的一部分兵马。按照《常何墓碑》记载,李渊对于常何的再次归顺是表示欢迎的,并亲自接见了他。
除此之外,常何还跟随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和赵郡王李孝恭等人作战,战后在外镇守。那么,常何与李世民、李建成以及玄武门之变有什么关系。
他为何成了这一事件的关键人物?这事还得从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恩怨说起。封建统治时期,为争夺权位而产生隔阂,甚至反目成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国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李建成是李渊的长子,理应被封为太子。然而,次子李世民各方面都很优秀,史书中也有记载李渊曾许诺立李世民为太子。
可是,没有正当的理由废除李建成,当然这有可能是李世民的一面之词,为自己夺权篡位编撰的理由。不可否认的是,李世民在唐朝统一的过程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李渊也对李世民大加赞赏,允许他开府,李世民从此有了自己的一番小天地。随后,他开始收罗一批文才武将,为后事做好充足的准备。
为争夺权位反目成仇
武德七年,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李建成擅自招募骁勇之士组建东宫卫士,号称长林兵。武德七年六月,李建成乘李渊离开长安,一手策划了除杀李世民的兵变计划。
在此等危急情况下,李世民也开始着手进行准备,加强自己在京师的力量。他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对京师宿卫部队的掌控,还将自己的一批心腹将领调到了重要的岗位。
其中最为关键的岗位,自然是太极宫北门——玄武门,而大将军常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李世民调入京师的,作战经验丰富的他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回看历史,针对玄武门兵变一事,许多人会不由自主地将错误归咎于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身上,认为是这两人为防止李世民策反处处针对他,逼得李世民走投无路最后出此计谋。
在成书于后晋时期的旧唐书中,史官们评价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如同西周初年,周公诛灭管叔蔡叔,开启了成康之治。唐太宗作为“贞观之治”时期的统治者,他自然是功不可没的。
然而,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并非如史书所记载的那样。据史料记载,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矛盾自李建成被立为太子起便愈演愈烈了,他们互相告状。
于是,在玄武门兵变当天,李渊决定亲自召见两人,调解二人之间的矛盾。当天,李世民率领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等九名武将首先入宫,而对方只有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
李世民公然带领九位将领,并且携带兵器,怎么能如此顺利地进入皇宫呢?原因就在于,以常何为首的镇守玄武门的将领,早已被李世民收买。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这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是有史实依据的,据《常何墓碑》记载:“(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常何奉李世民的命令进京,李世民赏赐给他金刀子一枚,黄金三十两,命令常何在太极宫玄武门率部宿卫。根据以往的历史事例也不难看出,常何是识时务者,他懂得如何及时止损,趋利避害。
反观李建成、李元吉,他们入宫时只有两人,却被士兵阻拦在玄武门之外,李建成之所以有恃无恐,是因为他认为玄武门守将常何是他部下的人。
却怎么也没料想到,常何早已被李世民收买,现在反而倒戈一击,成为敌方。从玄武门之变当天来看,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之后,常何立即关闭宫门,切断了李建成与外界兵马的联系。
因此,当李建成入宫看到李世民手下武将时,顿觉事有变数,立即掉转马头,准备返回东宫和齐王府。李世民紧跟其后,李元吉将弓箭射向李世民,但由于心急,一连两三次都没射中。
李世民随即反击,一箭将他射死了,就在此时,李世民的坐骑受到惊吓,带着李世民奔入玄武门旁边的树林,被树枝挂住的李世民从马上摔下,倒地不起。
李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来准备将他勒死,就在这时尉迟恭赶来大声喝住了他。李元吉寡不敌众,在慌乱中被乱箭射死了,这场激烈的斗争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有人认为李建成和李元吉落得如此下场,属实是他们太大意了,从这一事件中能看出李世民是足智多谋的,他善于用人,身边的文官武将都乐意为他效劳,这也正是大将军常何愿意为他所用的原因。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