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敏认为他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一个孤独的英雄。
黎东方认为以施政的成绩而论,他不仅是明朝的唯一大政治家。
张居正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什么很多人对他的点评观点各不相同,更重要的是有一些观点简直把张居正吹上了神坛。
在此之前我也做足了功课,但如果我们仔细看张居正的一生,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来,他拯救了大明王朝,他让大明王朝最起码多活了50年。
第1点,张居正的主要贡献。
其一,考成法的执行。
大家不需要懂这种方式,是什么方式?我只需要举一个简单案例,比如大家在一些大的公司上班的时候,有没有了解过绩效,什么叫做绩效?
这个月给你安排的任务,如果你能够做好,那么好,给提成、给奖金,还可以表扬给写一封表彰信。
但如果你做不好这个任务,不好意思,第2个月你可能还会有一次机会,但如果仍然不能达标,第3个月就直接把你开除,这就是绩效。
如果我们把这个绩效类比归纳一下,和考成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要注意这个考成法,可是在1573年距离当下阶段四五百年之前提出来的观点。
在当时的明朝,好多官员都是混日子的,每天来到朝堂上,无非就是喝喝茶,然后在一块吹吹牛基本上很少有战力。
其实这也和明朝当时有着密切的关联,毕竟明朝的特殊性非常的大,这一点咱们后期再讲。
其实从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明朝就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另一个方向,只不过这个如果讲的话,所需要牵扯的面太多太广了。
而张居正提出来的考成法,几乎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就让朝堂上的官员提高了办事效率,而且他是从内阁控制6科,以6科控制6部,以6部在控制各个衙门。
类似于我之前讲过的金字塔写作模型一样,张居正就站在金字塔的最顶点,从上到下每一层都会有对应的人来控制下一层的员工。
张居正的考成法提高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办事效率,原本那些懒散昏庸的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也勤奋起来了。
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些勤奋的官员达不到实际效益,达不到实际效益怎么办呢?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该开除的开除,该降级的降级,该留用的留用。
其二,财政整改。
在明朝万历年间的时候,土地兼并其实是非常严重的,自古以来只要是在封建王朝就会存在土地兼并。
而且大多数的封建王朝中后期的时候财政出现问题,也是因为土地兼并留下来的巨大灾难。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在古代的时候,对于读书人或者对于某些特权来说,是不需要缴纳田地赋税的,这些人他们只要有一个发财了致富了,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吞并更多的土地。
由此周而复始就导致土地的数量越来越多,可是普通人能够拿到的土地数量却越来越少。
张居正针对于此进行了土地丈量工程,比如在万历8年,全国的土地为7013976顷,相比于隆庆5年而言,增加了233万。
紧随其后,张居正又运用了自己手中的权力打击贵族,原本的部分贵族不缴纳税负或者少缴纳税负,张居正直接来了一个铁腕统治,不缴纳也得缴纳,不想缴纳也必须得缴纳。
如果不缴纳就得打板子,那些世家大族一看张居正动真格的了,也就没有办法了,为了保命只得乖乖纳税。
在这里做一点补充,张居正自始至终都明白自己这一系列的铁腕与财政相关的统治,并不能够直接了当地改变大明王朝的本质,只能够缓解大明朝失败或者没落的时间。
张居正明白,只要自己离开朝廷,再有那么个两三年的中间差,朝廷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几乎是指日可待,自己的所有心血也将会付之一炬。
其三,一条鞭法的执行。
我自始至终认为,这个方法的执行对于明朝的百姓而言,如同拨开乌云见月亮,它极大地缓解了百姓的压力。
要注意在明朝早期的时候,哪怕是在明朝初期的时候,税赋制度也是非常混乱的,缴纳税负一般看的是你手里有什么就缴纳什么。
比如你手里有100个苹果,那么好,按照税负比例,你需要缴纳5~10个苹果,你手里有100公斤棉花,按照税负比例,你需要缴纳5~10斤棉花。
其实这种方式本来没什么问题,但是自上而下,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增加了损耗,这是其一部分官员暗中贪腐,这是其二。
就比如100个苹果里面缴纳5个苹果,那这5个苹果应该缴纳哪5个苹果呀?是找5个最坏最瘦最小的苹果,还是找5个最大最胖最圆的苹果。
同样的道理5斤棉花,我说你这个5斤棉花是三斤棉花,你还需要再拿两斤棉花来,你怎么办?要注意的是在那个时候,可是没有监控的。
而一条鞭法自上至下地贯彻执行,就在一定程度上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缓解,让缴纳税赋,有了明确规定和约束。
张居正为了大明朝奔波,最终死在了工作岗位上,但是历史上的张居正,也并不是一直如此光鲜亮丽,实际情况是张居正为了明朝做出了很多奉献和牺牲。
但自己也非常喜欢享受,换句话来说,张居正一直在严于律人宽于律己。
但是站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来看,张居正绝对有恩于大明朝,有恩于大明朝的百姓。
唯一遗憾的是在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把张居正的尸体给挖了出来。
而张居正时期任用的大批官员都被撤职,张居正的部分政策也彻底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