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69年也就是洪武二年,在江西吉水县的一户书香门第之家中出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这个孩子名叫解縉。相传他从小就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小孩,可以说是带着“神通”这个称号长大。据说在他刚出生没多久,还在被母亲抱在襁褓中时,就会自己写字了。一次他母亲抱着他在自家花园中散步,由于累了便做下亭中休息,喝口茶。大概是母亲不小心将茶水弄在了解縉手上了吧,他母亲感觉孩子的一直在动,由于好奇便往下看了一眼。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可把她呆住了,只见他写了一个一字,虽然歪歪扭扭,但可以看出来大概就是一个“一”字。因此她母亲便觉得这孩子将来必定是一个有用之才,想好好的将他培养起来。从此之后,母亲便抱着解縉蹲在花园的地上教他认字。随着慢慢的长大,解縉所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在他五岁的这一年,更是发生了更加称奇的事。
一日他的父亲想着孩子已经五岁了,到了该读诗书的年纪了,便拿着一本诗集去解縉的房间。父亲将他叫道跟前,打开诗集选了一片诗文准备教他。可是在刚读完这篇诗文的时候,没想到解縉直接说了一句:“父亲孩儿已经记住了”。父亲听到他这么说,起初并不相信,因为五岁这个年龄段的小孩正是贪玩的时候,心想这孩子肯定是想出去玩不想背诗,所以才说记住了,只不过是为了敷衍我。也确实,世上有几个人能够只听一遍诗文就能全部记住的,父亲这么怀疑实属正常。但是,解縉随后作出的举动可就真实让他父亲既吃惊、又兴奋了。解縉刚说完那句话,便开始了背诵,从头到尾一字不落,而且还十分流利的背完,根本不想个第一次听的,反而想是做过长时间准备的一样。此时他的父亲才完全相信,自己的孩子原来是一个神通,因此将他大力培养。经过悉心教导,解縉在7岁的时候便开始写文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能够独自背诵千言的文章了,而且就算是几十年后,依然记得十分清楚。
1387年,19岁的解縉参加了湘西乡试,一举夺得第一。一年后如愿的考上了进士,因为是一个比较有才的人,因此很快得到了上升的机会,一年之后便升到了翰林学士。当时朱元璋十分的看重他,特地关照他,让他可以随时出现在自己面前,而且朱元璋有什么事、去哪读非常愿意他陪在身边。解縉的才华的确十分的出众,《永乐大典》便是他一手编撰,可谓是劳苦功高。也正是如此,解縉的心态开始发生了变化,他认为皇帝因为他的才能对他十分的宠爱,因此开始变得趾高气昂,什么事都想管,很快便犯下了一个大错。他竟然去管起了朱棣的皇家事物。当时朱棣正在因为立太子的问题上十分的犹豫,因此叫来的解縉,想听听他的爱卡能发。因此在解縉的劝说下朱棣将长子朱高炽立为了太子。可是在之后他却做了一件错事,当时朱棣的儿子朱高煦由于深受朱棣宠爱,因此解縉上奏弹劾朱高煦逾越祖制,朱棣看后大怒,判了他一个挑拨骨肉的罪名。在加上他平时得罪的人太多,在他低落时,那些与他有恩怨之人纷纷向他落井下石。
解縉在狱中被关了5年之久,就连朱棣都已经忘了还有这么一个人的存在。朱棣在五年后一次翻看囚犯记载的名字时,发现了解縉的名字,感到十分惊讶。转头向纪纲问道:“他怎么还活着?纪纲立刻回道:“解縉因为觉得十分对不起您,所以决定每天将以死报答”。这边是神通解縉的故事,一个元朝历代神童的奇人,本来拥有一片广阔的天空。却因为自己的自大而引来杀身之祸,总的说来,解縉做事还是不够圆滑,不然他也不会有那么多同僚对他落井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