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有一次路过曹娥碑,杨修作为他的主簿也跟在他身边,只见碑背面写着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看后,立刻就问杨修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当然知道,正要解释的时候,被曹操制止,让他再想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终于想明白了,便与杨修分别将自己的见解写在一张纸上。之后一对比,发现果然一样,都写了四个字“绝妙好辞”。
为什么是绝妙好辞呢?原来“黄娟”,是指有颜色的丝,丝色就是“绝”字;“幼妇”是指少女,少女则是“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就是“好”字;“齑臼”是承受辛苦的事,受辛则是一个“辞”(辤)字。曹操为此都感慨道,杨修的才学比自己多三十里路。
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是因为“鸡肋”之事曹操所杀,完全就是因为曹操嫉妒杨修的才华。那么历史上杨修真的是因为曹操的嫉妒而死的吗?
关于杨修之死其实正史上也是含糊其辞,最明确的记载是曹操因为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担心后患,所以找了个借口把他杀了。至于借口是什么,无人得知。然而袁术早就死了,杨修真的那么有能力,可以造反吗?
弘农杨氏虽然是当时的一个世家大族,但是面对曹操如此根深蒂固的势力,估计也很难撼动,那么杨修是为何而死呢?很简单啊,杨修站错队了。
曹操的继承人中,最为曹操看重的,是那个称象的曹冲,但是曹冲早夭了。所以最后的继承人之争只有曹丕和曹植两个人。杨修当时站队的是曹植,而且杨修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读懂曹操想法的能力,帮助曹植应付了许多曹操的考察。曹操知道后,越来越不看好曹植,最终确立了曹丕为继承人。为了稳固曹丕的地位,作为曹植最得力助手的杨修,曹操自然只能想个办法给做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