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朱元璋痛恨蒲氏的由来,而且小说中还说明朝初期的时候,朱元璋下令将蒲寿庚的坟墓给刨了,“鞭尸三百”,就是为了治他“导元倾宋”之罪。
这些内容均来自《丽史》,那么这是真实的历史真相,还是小说家的撰写呢?我觉得都有。
蒲寿庚在宋末元初的时候,由于受到宋朝的重用,又被元朝鼓动招降,因此而获得巨大的利益。宋朝末年,蒲寿庚在福建泉州任宋朝的官,但因为受到元军的招抚便有了反宋之心。后来南宋幼主在张世杰等人的护送下至泉州躲避元军,蒲寿庚闭门不纳,张世杰因此抢走他400多艘商船。蒲寿庚为了泄愤,杀害在泉州的宋世宗室及士大夫等人三千多人。
蒲寿庚降元后得到了回报,他的后代在元朝时期都担任福建的高官,掌握了大量的经商资源,使蒲氏家族成为当时的大富商。
元朝末期社会动荡,蒲氏家族感觉蒙古人就要败了,于是与色目人站在一起共同和元朝争利。结果战乱被平息了,当时担任福建平章政事的陈友定派儿子陈海攻打泉州,并对当地的“胡商”进行了大清洗,蒲氏家族也难逃此劫。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蒲氏家族见利忘义、吃里扒外的行为非常反感,特别是助元灭宋这条更恨之入骨,于是禁止蒲姓的人参加科考。这一点在《闽书》、《宋元通鉴》都有记载,但是只说不许蒲姓的人考功名,并没有让他们“男的世世为奴,女的代代为娼”。因为如果为奴为娼者,本来就不是不允许考功名的,所以朱元璋对蒲氏的处罚并没有这一条。
关于蒲寿庚的行为,相信大家都会深恶痛绝,但蒲姓并非他一人所有。
蒲姓是很早的姓氏,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是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而得来的。在宋元时期,很多西域的阿拉伯人来中原做生意后就定居在这里,他们入乡随俗,也给自己选了一个汉族的姓氏,蒲寿庚的蒲姓就是这样来的。
蒲寿庚及其后代的行为导致整个蒲姓都跟着遭殃,这还真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