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后期,曹操在当时的朝中就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场面,距离坐上那把龙椅只差一步,确切的说,就差把那层窗户纸挑破了。那么问题来了,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曹操都已经大权在握了,为什么就没有让自己称帝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事儿。
曹操的生猝年限是从公元155年-公元220年,死的时候六十六岁。在当时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的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已经算得上是绝对的高寿了。当然,作为年轻时候多次南征北战,疲于讨伐,也让自己的身体没少遭受透支的痛苦,晚年也是落下了很多慢性疾病,尤其是头疼这个病。
这里面还有个典故,一代名医华佗之所以被曹操赐死,也是因为给曹操治疗这个头疼的毛病。华佗当时要劈开头颅治疗,算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外科手术了。曹操不肯,他认为劈开头颅就是要命了,这个时候华佗提了个让曹操更是恼火的往事,关羽当时也是他拿刀切开肌肤治疗的。曹操一听这话疑心病就犯了,认为华佗是来为关羽报仇的,所以就把华佗赐死了,一代名医就此命丧黄泉。
说回曹操,在公元219年的时候,东吴的孙权曾经给曹操写过一封信,主要内容就是劝曹操篡夺权位登基称帝。当然孙权肯定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当时孙权见刘备势力不断扩大,对自己的威胁日益严重,当然要找个靠山,要是曹操称帝做了东汉的掌门人,他可以暂且投靠曹操以避灭门之祸。
曹操收到信之后说了一句: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意思就是孙权这是要把我放到炉火上去烤啊!
反观当时的局势,北方地区基本已经在曹操的各种操作下得到统一。秦岭地区以及长江以南地区倒是被刘备和孙权占据,但是这些地区在当时的开发程度相对还是较低的。毕竟在自古到东汉以来,很多政权的核心都是在北方,重点发展的也是北方,人口经济以及军事方面发展的都是较为不错。
外加上曹操自从迎接汉献帝回到许都后,就一直各种骚操作,让在在朝中的威望也是越来越高,先是恢复丞相制度并且自封为丞相,后来又开始在皇帝面前不尊重祖制,不参拜不尊呼并且还携带佩剑上朝,在后来又是各种鼓噪群臣支持自己让汉献帝封自己为魏王并且建立魏国定都邺城。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曹操手中的权利其实就跟皇帝是一样的了,相当于皇帝的复刻版,只是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让皇帝让开,给他坐那个皇位罢了,那么曹操是怎么想的呢,知道临死也没有去篡位称帝呢?
虽然从表面上看,曹操要称帝的道路走的很稳,但是其实在当时曹魏的后方并不是很太平。在那个世家大族说了算的时代,阶层这个东西被看得很重,而我们在前面说了,曹操是出生于宦官之后,在当时被认为出生低微,天生的就不是能入得政坛的命。
尽管曹操也一直在努力的想让这样的出生对自己的影响少一些,包括但是在士族阶层的眼里,他的“宦官之后”出生就已经是他一生的标签了。
那么这士族们为什么对这个宦官家族这么不待见呢,这个要追溯到东汉中期,当时东汉朝廷上下,为了夺权你争我夺乱成一团,士族集团在当时被各种打压甚至残杀,这里面就有宦官创造的“党锢之祸”,就是当时的宦官集团联合起来能把士族集团的重要人物给监禁起来。这就是宦官为什么后来不受士族门第待见的重要原因之一了。
曾经拥立汉室的士族集团前后安排过三次刺杀曹操的行动,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是在曹操迎汉献帝回许都的第四年,汉献帝刘协不想活在曹操的阴影下当个傀儡皇帝,就密诏车骑将军董承,前来商讨暗杀曹操的行动你,最后以董承以及多位参与的将士集体被杀而告终,
第二次是在第一次失败14年后,也是拥立汉室的士族伏氏,组织的一次暗杀行动,最后也是以暗杀失败,连累整个家族被诛而告终。
第三次是就在曹操临死前2年,还是拥立汉室的士族耿纪以及司直韦晃等人组织暗杀,最后结果趋同,自己命丧黄泉还株连家人。
纵观曹操的一生,前期南征北战开疆扩土,后期就是斗智斗勇各种门第士族,大权在握却没等登基称帝,喜得长寿也没能享受过一丝安乐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