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征北战少有打输,斗智斗勇败给士族,三国时期曹操的慢慢称帝路

南征北战少有打输,斗智斗勇败给士族,三国时期曹操的慢慢称帝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768 更新时间:2024/2/18 6:42:45

到了后期,曹操在当时的朝中就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场面,距离坐上那把龙椅只差一步,确切的说,就差把那层窗户纸挑破了。那么问题来了,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曹操都已经大权在握了,为什么就没有让自己称帝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事儿。

曹操的生猝年限是从公元155年-公元220年,死的时候六十六岁。在当时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的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已经算得上是绝对的高寿了。当然,作为年轻时候多次南征北战,疲于讨伐,也让自己的身体没少遭受透支的痛苦,晚年也是落下了很多慢性疾病,尤其是头疼这个病。

这里面还有个典故,一代名医华佗之所以被曹操赐死,也是因为给曹操治疗这个头疼的毛病。华佗当时要劈开头颅治疗,算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外科手术了。曹操不肯,他认为劈开头颅就是要命了,这个时候华佗提了个让曹操更是恼火的往事,关羽当时也是他拿刀切开肌肤治疗的。曹操一听这话疑心病就犯了,认为华佗是来为关羽报仇的,所以就把华佗赐死了,一代名医就此命丧黄泉。

说回曹操,在公元219年的时候,东吴的孙权曾经给曹操写过一封信,主要内容就是劝曹操篡夺权位登基称帝。当然孙权肯定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当时孙权见刘备势力不断扩大,对自己的威胁日益严重,当然要找个靠山,要是曹操称帝做了东汉的掌门人,他可以暂且投靠曹操以避灭门之祸。

曹操收到信之后说了一句: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意思就是孙权这是要把我放到炉火上去烤啊!

反观当时的局势,北方地区基本已经在曹操的各种操作下得到统一。秦岭地区以及长江以南地区倒是被刘备和孙权占据,但是这些地区在当时的开发程度相对还是较低的。毕竟在自古到东汉以来,很多政权的核心都是在北方,重点发展的也是北方,人口经济以及军事方面发展的都是较为不错。

外加上曹操自从迎接汉献帝回到许都后,就一直各种骚操作,让在在朝中的威望也是越来越高,先是恢复丞相制度并且自封为丞相,后来又开始在皇帝面前不尊重祖制,不参拜不尊呼并且还携带佩剑上朝,在后来又是各种鼓噪群臣支持自己让汉献帝封自己为魏王并且建立魏国定都邺城。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曹操手中的权利其实就跟皇帝是一样的了,相当于皇帝的复刻版,只是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让皇帝让开,给他坐那个皇位罢了,那么曹操是怎么想的呢,知道临死也没有去篡位称帝呢?

虽然从表面上看,曹操要称帝的道路走的很稳,但是其实在当时曹魏的后方并不是很太平。在那个世家大族说了算的时代,阶层这个东西被看得很重,而我们在前面说了,曹操是出生于宦官之后,在当时被认为出生低微,天生的就不是能入得政坛的命。

尽管曹操也一直在努力的想让这样的出生对自己的影响少一些,包括但是在士族阶层的眼里,他的“宦官之后”出生就已经是他一生的标签了。

那么这士族们为什么对这个宦官家族这么不待见呢,这个要追溯到东汉中期,当时东汉朝廷上下,为了夺权你争我夺乱成一团,士族集团在当时被各种打压甚至残杀,这里面就有宦官创造的“党锢之祸”,就是当时的宦官集团联合起来能把士族集团的重要人物给监禁起来。这就是宦官为什么后来不受士族门第待见的重要原因之一了。

曾经拥立汉室的士族集团前后安排过三次刺杀曹操的行动,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是在曹操迎汉献帝回许都的第四年,汉献帝刘协不想活在曹操的阴影下当个傀儡皇帝,就密诏车骑将军董承,前来商讨暗杀曹操的行动你,最后以董承以及多位参与的将士集体被杀而告终,

第二次是在第一次失败14年后,也是拥立汉室的士族伏氏,组织的一次暗杀行动,最后也是以暗杀失败,连累整个家族被诛而告终。

第三次是就在曹操临死前2年,还是拥立汉室的士族耿纪以及司直韦晃等人组织暗杀,最后结果趋同,自己命丧黄泉还株连家人。

纵观曹操的一生,前期南征北战开疆扩土,后期就是斗智斗勇各种门第士族,大权在握却没等登基称帝,喜得长寿也没能享受过一丝安乐之福。

更多文章

  • 典韦为何在三国武将中排名第三?他的成名战役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三国里的典韦有多厉害,典韦在三国中有多猛,典韦在三国时期到底有多猛

    典韦为何在三国武将中排名第三?第一这并非一个官方排名,既然能够流传下来,也足见很多人对这个排名还是比较认可的。但很多时候,这些武将并非真的一对一的打过,而是根据他们个人的能力,以及个人战绩,综合排名的一个结果。第二典韦并非带兵打仗的武将,而是曹操的保镖。但他力大无穷,那么,既然是保镖,自然是有一定的

  • 他是能跟赵云打平的猛将,还差点杀了张辽,最后却被关羽三刀斩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辽打得过赵云吗,张辽与赵云武功谁强,张辽和赵云的综合能力

    赵云跟许褚打过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后来也曾三十回合打败张郃,吓得张郃落荒而逃。剩下的战绩,赵云基本上都是秒杀,像高览、鞠义这样的名将,也都被赵云一枪挑了。长坂坡上,赵云一人斩杀了曹将五十余员,一枪刺伤曹洪。曹洪武艺可不低,曾经五十回合打平马超。即便赵云如此凶悍,有位猛将,却六十回合打平了赵云。他就是

  • 得知诸葛亮一天吃三四升米,为何司马懿直接断定:他活不长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司马懿预测诸葛亮活不久,司马懿观察诸葛亮寿命,诸葛亮和司马懿斗阵视频

    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司马懿在小范围战役上或许斗不过诸葛亮,但从大局观来看,他丝毫不输孔明。简单而言,司马懿懂得顺势而为,靠着“大势”将诸葛亮给打败了。两人战斗之时,还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司马懿从诸葛亮的“食物”上便猜测到诸葛亮命不久矣,最后硬生生拖死了他。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

  • 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草船借箭,但是你知道它的后半句是什么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草船借箭诸葛亮为什么笑着说,草船借箭诸葛亮的下一句,草船借箭诸葛亮和谁一起去曹营

    船身上的草人密密麻麻扎满了弓箭,天明时分诸葛亮优哉游哉地返航,令军士们高呼谢曹丞相送箭。一时间,曹操气的暴跳如雷,损失超过十万支弓箭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就是有名的草船借箭之事,只不过,草船借箭只是前半句,但却鲜有人知晓。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草船借箭前的角逐在《三国演义》中,赤壁大战的前

  • 朝鲜版李世民,朱棣的好朋友,刘亚仁登顶视帝的史诗剧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朝鲜太宗李芳远的称王之路堪称朝鲜版李世民上位史,同样经历了有着朝鲜版玄武门之变的“戊寅靖社”(又称第一次王子叛乱),与之不同的是,李芳远直到赢得了第二次王子叛乱,才真正荣登大宝,开启自己的政治宏图。今天要分享的就是基于朝鲜开国到李芳远称王这段历史改编的韩剧《六龙飞天》,豆瓣9.1

  • 宋朝一尼姑伺候皇帝洗澡,皇帝当晚临幸了她,然后生下一千古明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一尼姑阴阳双体祸害一百多人,宋朝皇帝娶尼姑,宋朝哪位皇帝是尼姑生的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而封建时代的核心就是皇帝,可以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正因为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让很多人争先恐后的争当皇帝,甚至不惜兄弟相残,父子反目,由此可见皇权竞争是多么残酷。万般无奈李宸妃做了尼姑当然推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不说,单说能够因此享受后宫佳丽三千人,而且还可以天下女子自己优

  • 明朝灭亡后,清朝为何能够击败大顺和南明,进而一统中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怎么把明朝灭亡的,明朝灭亡后的南明,明朝被清朝打败的原因

    公元1644年,延续了276年的明王朝,轰然倒塌,天下格局随之发生巨变。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占据京师及麾下的军队更是锐不可当,大有效仿明太祖朱元璋开创新朝的架势。与此同时,明成祖迁都北京时,被保留下来的南京小朝廷得以扶正,在江南延续了明朝的统治。按照常理来说,接下来要发生的就应该是大顺军发起南征,以摧枯

  • 《大宋宫词》:潘良谋反被潘伯正阻止,为何不孤注一掷?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电视剧《大宋宫词》里的反派人物,潘良算得上一个城府阴险的人物,即使是妹妹潘玉姝也可以是他利用的对象。潘良搅弄风云,为的是以此来巩固他潘家的势力。可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潘良的恶行暴露被皇帝赵元侃处死。当潘良得知潘玉姝与钟樵之事败露,皇帝下旨围困潘府之时,潘良鼓动府兵想要反抗。还意图去找城南之兵煽动其一

  • 靖康后大宋本该被灭,却因宋徽宗一个举动,让王朝再度延续153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靖康之耻宋徽宗死得有多惨,北宋靖康之变真实原因,宋徽宗靖康之耻的偶然与必然

    其实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中,有很多朝代都非常的亮眼,即使是二世而亡的秦朝,也创造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壮举,而后来的盛唐、大明、满清都曾有过盛世之况,但是唯独宋朝,却是一直受到了后人的诟病。其实宋朝一度成为了世界上商业最发达的国家,但是重文轻武的政策,却造就宋朝了软弱不堪的国力。???相信大家都知道靖

  • 靖康之耻到底有多耻?被金人掳走的北宋皇后,最终下场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北宋靖康之耻谁最厉害,被金人掳走的北宋皇后,北宋靖康之耻发生在哪一年

    除了康王赵构得以侥幸成为漏网之鱼外,康王生母韦氏、22岁的康王正妻嘉国夫人、19岁的康王妾田春罗、17岁的康王妾姜醉媚,以及康王的五个女儿都成为了俘虏。押解途中宋室后宫宾妃受尽了折磨和屈辱有记载金军分为7次押解宋俘北上,以便于好管理如此庞大的宋室皇族。在押解的途中就有很多人因长途跋涉的艰苦折磨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