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卧龙虽得其主,而不得其时也

诸葛亮:卧龙虽得其主,而不得其时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933 更新时间:2024/3/7 8:06:10

幸虽得其主,然不得其时

诸葛亮是最难写的,他在国人的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忠贞不二,鞠躬尽瘁,其人格魅力当独步天下,一部《三国演义》将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拨到了无限高的地步,加之历代文人墨客的歌咏,以及那绝世鸿文“出师表”,使诸葛亮伟岸的形象深入人心。

学历史看重的是正史,其它的只能作为参考,那么作为正史,《三国志》是可信度最高的,在前期,诸葛亮的功绩和战略高度,肯定是一大亮点,但在后期我却有点晕忽了,我是一直没弄明白,在魏蜀吴三国中,这蜀是最为弱小的,缘何一直要北伐北伐的,以卵击石,自取其败。

大家都知道这三国指的是魏蜀吴,但却很少有人觉得,这三个国家的名称其实是有些怪怪的,魏和吴是延自开始的魏王和吴王而建的国号,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这蜀却怎么看都是个四不象,它是一个地域名称,而不应该是一个国家,刘备称帝时,用的国号是“汉”而不是蜀,也就是说,比较合理的称呼应该叫“蜀汉”才对吧。

既然叫“汉”,那么肯定是以汉家正统自视,其它都属“伪”之范畴,当伐而灭之,这是诸葛亮致死不渝的方针,也是他的夙愿,更是他报答刘备知遇之恩的体现,然而,后期三国鼎立中,这蜀是最弱的,却在八年中六出祁山,坚持北伐,把个国家弄得来民疲民穷,怎么说都有些不识时务的感觉。

北伐能否成功,诸葛亮也是没有把握的,他在给刘禅的上言中也说道:臣只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 明所能逆睹也”,打无把握之战,按说不是诸葛亮的风格,那为何还要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清人刘献廷给出的理由我认为是最为合理的:“孔明之出祁山,以攻为守者也,隆中已知天下大势终于三分矣,而出师不已者,不如此,欲求三分不可得也。譬之弈棋,能侵入始自治,否则坐而待之耳”。

这也就是说,这北伐乃是无奈之举,不如此,即使想维持这三国鼎立的现状都是不可能的,攻,或许有成功之希望,守,只能是坐待国亡。时间拖得越久,两国的国力差距越大,所以,这就是诸葛亮频频北伐的根本原因。

对于北伐,蜀中尽管刘禅全力支持,但却也是勉为其难的,心中也是充满着怨恨,从诸葛亮死后不准立祀祭拜就可见一斑,继任的蒋宛、费袆在其死后立即停止北伐,取守势也说明当时的大势。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的一首《蜀相》为诸葛亮赢得多少同情的清泪,但诸葛亮后期的失误却也是相当明显的,首先是在用人方面,他身为手握军政大权的重臣,事无巨细必躬亲为之,没有选拔人才和发挥尽人之能,事事插手,件件操心,这实际上是极不正常的理政方法,从而也造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蜀汉集团由曾经的人才济济到后期的人才凋零,注定了蜀汉的灭亡。

在治理国家方面,他只能做到以律已来服众,只想以自己的表率作用来影响臣民,其实,这除了个人的品格得到大家的认可外,其它并无多大效果,想要让大家见贤思齐,怕是太想当然了,因此,在诸葛亮生前尚能凭个人威望对朝野有震摄之作用,一旦离世,整个蜀中便离心离德,文武对立,幸而那被误读千年的刘禅还有点能力,大权在握后,立即调整了诸葛亮的政策,推行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国方略,从而使这蜀汉又逐渐地恢复了元气。

作为一个外来政权,想在这异地长治久安,那是很不容易的,三国时期最突出的矛盾是军阀和门阀的矛盾,也就是外来强权同士族的矛盾,这点刘备看得是很清楚的,大家都知道刘备托孤是托于诸葛亮,其实不然,托的是诸葛亮和李严,李是蜀中士族的代表,刘备是想重用这两人来平衡蜀中之势力,以保蜀汉能长治久安,乃至于恢复大汉。但后期的诸葛亮打压李严,独揽大权,从而造成外来势力同地方势力的尖锐矛盾,随着刘备带来的老臣渐渐老去,外来势力逐渐衰弱,最终也就难逃覆灭的结局了。

我们崇拜诸葛亮,不仅要学习他的优秀品质、也要从他的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吧。

史家对诸葛亮的评价一直是很高的,但也有不少不同的声音,其中当数宋司马光为最:“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对此我是不太同意的,诸葛亮后期是有很多的不足,但有很多事也不是靠他一人之力能完成的,有点象张孝祥在《六州歌头》中所说的那样:“殆天数,非人力”。也许,最懂得这诸葛亮的还是诸葛亮的好朋友司马徽:“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此言我深以为然。

更多文章

  • 张飞逃命忘记救刘备夫人,刘备却对二弟说出那样的话,还成为经典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张飞死了刘备说了哪四个字,刘备张飞徐晃能组一队吗,张飞被害后刘备只说了四个字

    刘备虽然对他的妻子不太好,但是却很知道如何让那些士兵将军们为自己效力。就像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刘备在赵云的面前责骂自己,骂自己不仅没有帮助他,还成为他的累赘,还差一点让赵云离开人世,这就让赵云对刘备内心充满了感动,认为刘备这个人是对他真的好,就十分的信任刘备了。刘备曾经收留过吕布,因为刘备认为吕布

  • 三国最值得敬佩的人,不是曹操诸葛亮,而是这个“爱哭鬼”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谋士评价诸葛亮,三国中最厉害的人诸葛亮,三国十大最佩服的人

    都说乱世出英雄,在三国这个非常动荡的时期,是涌现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人才,他们每一个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果要在三国中,最喜欢哪一个人物,估计没有多少人的答案是相同的,因为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就比如曹操、诸葛亮、吕布等人。那么如果问三国中最值得敬佩的人是谁?可能不同的人也有不同

  • 刘备若得了天下,这三个人他一定不会放过,诸葛亮看破不说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备对诸葛亮怀着怎样的态度,刘备为什么能让诸葛亮死心塌地,诸葛亮怎么帮刘备三分天下的

    三国时期,刘备以仁名传天下,在《三国演艺》里,更是将刘备描绘成一位圣明君主,拜贤惜才、壮志为国、怜悯百姓,在这个故事里他被描述的完美无瑕,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件最为直白的事实,刘备是一方霸主,在三国初定时,也是有可能成为一统天下的皇帝。既然是皇帝,为了帝业千秋不坠,他会不会学汉太祖刘邦,鸟尽弓藏屠杀功

  • 三国中的此人虽然是个隐士,但三国却是他布下的一盘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三国中隐藏最深的一位高人,三国中的隐士谁最厉害,三国隐士高人

    他就是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今河南禹州人。司马徽精通兵法,道学、奇门遁甲,是一个全才,无所不通。他本在河南老家,后来因为荆州的大佬刘表创立学校、学官,广泛寻求天下名士,司马徽就借此客居荆州襄阳。由于他的名气,吸引了南方大量优秀的人才来拜他为师,他广收弟子,徐庶、诸葛亮、徐庶等人都很有可能是他的弟子。

  • 马超投奔刘备带了不少兵马,为什么却没有被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马超威震天下,和曹操也曾不共戴天,但刘备相信的人,还是出生入死的兄弟,尤其是桃园弟兄,以及山人诸葛亮!马超虽然位高为五虎上将,但实际上,在后来西蜀核心圈子中的实际权位,远不如关张和赵云。在刘备取西川之后,马超再也没有立过大功。马超降蜀后,却并未受到重用,锋芒渐失。我感觉是因为马超本就是一路诸侯,

  • 萧何作为西汉开国大臣,为何既能功成名就又能独善其身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萧何为什么能成名就独善其身,萧何为何功劳最大,西汉第一开国功臣萧何

    他与刘邦原本就是老乡,在很早的时候二人就已经认识并建立了不错的关系,当时的他还凭借着自身的才能,在王朝内部获取了一定的官职。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对王朝的管理与政策如此熟悉,这也为后期他制定政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他这个人不仅在文学方面有着极深的造诣,而且他还善于识人,在通过不断地接触后,他就发现刘

  • 街亭之战后,王平得到诸葛亮赏识,为何不用为先锋大将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街亭之战王平后来怎么样了,赵云王平守街亭,诸葛亮魏延王平守街亭

    诸葛亮的战略是什么?就是让先锋大将占据街亭这处八百里秦川出入口,待诸葛亮大军一到,进可以和曹魏援军决战,兵出渭北,退可以占领整个陇右产马之地,化被动为主动。可惜,诸葛亮为了培养人才不用宿将魏延,吴懿,而用马谡为先锋,王平则为副将。也就是在这一战中,马谡不按诸葛亮的调度,也不听王平的劝诫,结果被张郃打

  • 诸葛亮的传人姜维,为何阻止不了蜀汉灭亡?廖化的评价一针见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廖化与姜维,姜维为什么要杀诸葛亮,廖化和姜维谁厉害

    在此基础上,诸葛亮不仅将姜维带在身边培养,也对他寄予厚望。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后,姜维在蜀汉武将中步步高升,并最终升任大将军一职。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的传人姜维,为何阻止不了蜀汉灭亡呢?一首先,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而在蜀汉正式灭亡之前,姜维多

  •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厉害?诸葛亮去世之后,孙权说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权评价司马懿,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正史中谁厉害,诸葛亮与司马懿谁先死

    看文采三国时期,有著名的“竹林七贤”,也有“曹氏三子”。尤其是曹操,不仅能帅兵作战,还能提笔作诗,可谓是“三国枭雄的第一诗人”。诸葛亮虽说比不得曹操那样豪迈,但他的文章,务实有理,大家都熟悉的有《出师表》,里面的词句优美,文采斐然。反观司马懿,从头到尾不作诗,不写文,比起诸葛亮,文采方面的他还是略逊

  • 诸葛亮和司马懿,临死前各留下一计,为何后人觉得诸葛亮技高一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诸葛亮死前最后一计害死司马懿,诸葛亮为何临死都没有斗过司马懿,司马懿女装吸引诸葛亮

    三国乱世人们十分喜欢挖人陵寝以盗取里面的陪葬品,而帝王将相、王公大臣的坟墓尤其受盗墓贼惦记。曹孟德设置摸金校尉专门向死人借钱用,因此他死后设置了七十二座疑冢,让盗墓贼无法找到他的真正陵寝。诸葛亮、司马懿都是当世高人,他们在死前都为自己的陵寝做了周密安排,以防死后有人来打搅他们的美梦。诸葛亮从三顾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