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恐怖的建安二十四年,三国大批名人为什么会密集死去呢?

恐怖的建安二十四年,三国大批名人为什么会密集死去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126 更新时间:2024/1/11 1:44:44

这是汉王朝渡过的最后一个完整年份。次年十月,东汉灭亡。

众多良将名士在这一年去世,拉开了一代英雄集体谢幕的序幕。

而这一切,并非偶然。

密集凋零的支柱级将领

219年正月,汉中战场。夏侯渊战死于定军山。

夏侯渊追随曹操征战30年,经历恶仗无数,而汉中作战时,夏侯渊却在尚保有比较完整军力的情况下被杀。

这预示着:“杀将年”的到来。

到了下半年,一波密集的将领凋零到来了。

该年秋,于禁、庞德兵败。关羽威震华夏,于禁被俘,庞德被杀。

然而,很快,刚刚威震华夏的关羽迅速兵败。

关羽,以及关平等荆州军团主要将领集体遇害,只有廖化通过“假投降+诈死”逃过一劫。

然而,更离奇的事情到来了。

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正值壮年,刚刚还生龙活虎的东吴名将吕蒙(42岁)、孙皎(30出头)、蒋钦(40左右),集体去世。

因为吕蒙等人的离世过于突然,小说只能以“关公复仇”来解释。

这些名将,都是当时三方最重要的支柱级人物。

当时的曹操集团中,夏侯惇坐镇淮南,曹仁坐镇樊城,夏侯渊坐镇关中。

其中,由于曹操常亲征淮南,夏侯惇事实上只是代为都督,几乎没有单独指挥的机会;曹仁在樊城,位置虽重,但在关羽北伐前,只有数千军。唯有夏侯渊,提兵4万,都督张郃、徐晃等名将,是唯一独当一面,手握重兵的大将。

关羽、吕蒙就不必说了。

关羽是刘备军中的首席大将,甚至时人认为刘备军中“名将唯羽”,关羽是唯一名将。

吕蒙则是都督,孙权本人外唯一统帅级人物。

而孙权、吕蒙的规划中4位独当一面的支柱级将领(孙皎、蒋钦、潘璋,及吕蒙本人),更是在一个短短的十二月就四去其三。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名人在这一年去世。

名医张仲景去世、名士杨修被杀、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去世、宛城守将侯音被斩、魏讽谋反被诛,这些不再一一展开。

然而,这一切,只是拉开了一场英雄集体凋零的序幕。

集体凋零的序幕

接下来的几年,三国创业君臣迎来了一场集体谢幕。

三位君主,除“儿子辈”的孙权外,曹操、刘备,全部凋零。

顶级武将,曹魏的夏侯惇、曹仁、曹彰,刘备军的张飞、马超、黄忠、刘封,全部凋零。

主要谋士,刘备军的法正、曹操军的程昱,也都“相约”去世于220年。

此后,曹丕、曹休、曹真;刘禅、诸葛亮、李严;孙权、陆逊,成为三方的“主演”。

如果是拍电视剧的话,可能要换掉一半以上的演员了。

许多朋友第一次读小说时,表示“偶像”走了,读到这里就表示不想看下去了。

这场集体凋零,以219年开始,并非偶然。

219年,是汉末三国历史的一场分水岭。

空前惨烈的连番大战

219年的大战频率,可谓汉末三国之最。

年初,汉中之战,曹刘双方名将云集,大打出手。

年中,关羽北伐,关羽与曹仁、于禁、徐晃等人连番大战,打完一波又一波。

年末,白衣渡江,东吴对关羽军团赶尽杀绝。

这三次大战,规模都达(或至少接近)10万。(双方各有4、5万人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兵力,或为史书直接明确记载,或为后代史家考证,不是“号称”的兵力!

一年内三场大战,此起彼伏,从年头打到年尾。

而且,这三场大战的惨烈程度,都是极为罕见的。

汉末三国时期,也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作战,双方都提大军,但都是相持一段,各自退兵(如几次濡须大战)。

而这三场大战,交战双方都不玩虚的!

“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不惜“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也要拿下汉中!

关羽则在接到孙权可能袭击后方的消息时(徐晃射孙权信到关羽军中),仍铁心围攻襄樊!

吕蒙更是处心积虑,不但要必拿南郡,还要必擒关羽!

各方一上来就下死手,志在必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杀得天昏地暗!

在这顿天昏地暗中,夏侯渊、庞德、关羽,悉数陨落!

天灾、人祸、瘟疫

吕蒙、孙皎、蒋钦,壮年时“突然死亡”,则很可能与瘟疫有关。

因为,当时的荆州,“是岁大疫”。《三国志.孙权传》)

汉末以来,瘟疫一直十分猖獗。

自217年(建安二十二年)开始,瘟疫已经发展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曹植在《会疫疾》中表示: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建安七子”中,除孔融被杀、阮瑀早逝外,其余“五子”,全部在建安二十二年去世!曹丕在与吴质的信中提到“当年大疫,亲故多离其灾”。

“建安七子”、“曹丕亲故”,生活相对优越、卫生条件良好,尚且如此,何况人员高度聚集、卫生条件差的军队、迁徙人口呢?

偏偏这些年,除了军队作战外,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也非常普遍。

曹操迁徙淮南人口,结果淮南人大多数渡江去找孙权。

曹操攻关中、汉中时,又多徙南阳等地人往关中。

汉中之战失败,曹操又迁汉中及武都氐人北去。

战乱、迁徙,使瘟疫流行区域扩散,危害极大。

各类矛盾的“摊牌时刻”

同时,各类积压矛盾迎来“摊牌时刻”,使许多名人也被卷入、牵连。

1、曹操与大汉王朝的摊牌时刻。

曹操称魏公、魏王后,其代汉已接近“摊牌时刻”。

因此,各类拥汉反曹人士,发起了最后一击。

许都之变、魏讽袭邺等事件持续发生。

魏讽之变后,坐死者数千人,甚至连钟繇也受到牵连,险些遇难。

2、曹丕与曹植的最后摊牌。

曹操年事已高,在他的继承人之争中,曹丕已经取得优势。

然而,没有接位,一切仍不安稳。

杨修就因与曹植日夜同饮,被安上“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处决了。

杨修之死,许多人都说是其恃才狂放。

事实上,曹操、曹丕父子皆有容人之量,单纯的恃才狂放不至死!

透支与认命

219年及其后几年的英雄的集体凋零,本质上是“透支”的结果。

曹操称魏王后,桓阶劝曹操代汉。夏侯惇表示:应该先平蜀,蜀平则吴平。天下一统,再代汉。(裴注《三国志》引《世语》、《曹瞒传》)

直到最后时刻,曹操、夏侯惇依然以尽快平蜀定吴为己任。

然而,曹操的“透支”,使自己陷入险境。

连续用兵,已经透支了实力。

因此,在汉中方向,“非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

当刘备发起汉中之战时,曹操治军大半年才能入汉中,夏侯渊支撑不住,战死。

而他对道路难行的汉中用兵,使荆州、豫州等地的百姓苦不堪言。

宛城侯音叛乱、孙狼起义,无不由此拉开。

“水淹七军”后,各地“群盗烽起”,几乎动摇了曹操的统治。

曹操先远赴汉中作战,后又抵达摩陂指挥,来回奔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然而,老骥年龄毕竟摆在那里,高强度的工作终于使他跨掉。

刘备也为“透支”付出了代价。

汉中之战,“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虽然“透支”,但好歹赢下了汉中。

然而,当关羽发起襄樊之战后,刘备因已“透支”,长时间无法给予配合、援助,关羽只得“尽调江陵、公安兵”,“透支”牺牲后方安全求取襄樊,结果轰然倒塌!

到夷陵惨败后,刘备终于倒下了。

曹操征战一生,刘备屡败屡战,然而,再是“老骥伏枥”,再是“坚韧不拔”,年龄摆在那里,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领导的“透支心态”,也影响了身边的兄弟。

曹操去世后,当初劝阻曹操称帝的夏侯惇“追恨前言,发病卒”。

关羽遇害后,本就有鞭打下属习惯的张飞心急如焚,变本加厉,结果被下属所害。

一系列“透支”后,无论是英雄本人,还是国家,都已经不能再承受下去了。

因此,此后,三国的历史进入了“长期相持”的阶段。

像219年那样连续的你死我活的决死一搏少了,代之以“安全第一”。

诸葛亮数次北伐,无不谨慎持重。

孙权数次北伐,无不“知难而退”。

除了诸葛亮收复已经被曹操半放弃的武都、阴平外,40多年间,再没有发生219年时“刘备夺汉中,吕蒙夺荆州”这样大范围的领土变更。

急切一统天下的雄心,被迫妥协于现实。

219年,是一个分水岭。

自赤壁之战后,尽管三方彼此有争战,但各自主要发展方向都是“中间地带”。

曹操平关陇、汉中,刘备取益州,孙权夺交州。

“中间地带”瓜分完后,各方开始卯足了劲,大打出手。

然而,就形势而言,各方的力量早已经因为连年作战而“透支”,稳定的三角关系又使这种“透支”面临极大风险。

就个人而言,曹操集团、刘备集团的创业元勋(其他将领虽加入集团时间不一,但多是在190年左右即开始征战),多为50后、60后,到219年时,已接近60或超过60,身体、经历,都难以支撑连续大规模征战,难免出现失误,也难以经受连续折腾。

结果,风险总爆发。

曹操失去汉中,又在襄樊遇到危机,夏侯渊、庞德被杀。

刘备失去南郡,关羽被杀。

孙权虽“占了便宜”,却因瘟疫而失去了吕蒙、孙皎、蒋钦三位支柱级将领。

随即,在“透支”之下,各种内部矛盾、隐患也爆发了。

在219年及接下来的几年中,英雄们迎来了一场集体谢幕。

曹操、刘备,在壮心不已的折腾中透支了身体,去世。

因劝阻曹操称帝而内疚的夏侯惇病卒,因情绪问题而变本加厉鞭打下属的张飞遇刺,因举族被杀而常咳血的马超去世···

杨修、刘封、曹彰等人,则在内部皇位传承中相继陨落。

瘟疫、民变、内斗争斗,各方都已实在无力像219年这样干下去了!

三国鼎立,由此稳定了下来。

更多文章

  • 秦始皇为何要自称为“朕”?专家:你将“朕”拆开念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始皇为什么自称为朕,秦始皇为什么称寡人不称朕,秦始皇当时称自己为朕吗

    秦始皇自认“德高三皇、改盖五帝”取“帝”一字,自创“皇帝”,作为天下大一统建立者,又称始皇帝,在位期间,取消谥法,所谓谥法就是君王在死之后带有评价性称号,帝辛史称商纣王,这带有一定的贬低。秦始皇还规定天子自称为“朕”。在秦朝除了“朕”之外,秦始皇还自称为“寡人”,寡就是孤独之意,意思就是在最高点只有

  • 孔融死前一幕:求曹操放了小孩,9岁儿子说出一句话,成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孔融因何事被曹操所杀,孔融是怎样被曹操害死的,孔融怎么被曹操杀害

    其实孔融的身份远不止这么简单,孔融出身名门,他是孔子的后代,《三国演义》中,袁绍曾经集结了18路诸侯讨伐董卓,孔融也在其中,不过孔融的结局并不怎么美好,他因为惹怒了曹操被处死了全家,他9岁的孩子临死前说的8个字,成为了千古名句。孔融文采出众,颇有声望,架子和脾气自然是不小的,他和曹操的政治理念有所出

  • 蜀汉十四名将都有谁,他们分别有着怎么样的功绩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蜀汉十大名将,蜀汉的名将排行榜,蜀汉诸多名将谁最厉害

    关张马黄赵世人对蜀汉五虎上将已经有了相当多的了解,我不再哆嗦,只引用陈寿最后的点评:关羽、张飞都被称为万人敌,当世之虎将,关羽报恩曹操,张飞义释严颜,都有国士风范。然而关羽刚愎自傲,张飞暴烈严酷,因此而遭到不幸!马超与西部民族友好,倚仗自己的勇猛,而使家族覆灭,十分可惜!不过他比前两个人还强一些,看

  •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始皇帝,他临终前发生了哪些怪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始皇墓发生的怪事,秦始皇一生的历史事件和评价,秦始皇的主要历史事件

    秦始皇在位36年(公元前211年)农历十月时,外出巡视,这是他第六次外出巡视。他途径会稽山、琅琊山,最后,在路经平原县黄河渡口时得病。公元前210年农历七月,秦始皇在河北沙丘平台病逝,时年四十九岁。秦始皇秦始皇为什么这么早就离世了呢?他是得了什么病死的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临死前,连

  • 帝王佩剑中,刘邦这把剑最为特殊,竟然能自己飞走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邦的佩剑是什么,刘邦是赤霄剑还是龙渊剑,刘邦的剑图片

    主角是秦朝时期的人,整天不务正业,有一天晚上,他和村子里的其他年轻人结伴去丰西泽,途中碰上一群人神色慌张往回跑,一问才知前方有一条大蛇挡道,其他人都说:“那就不要再向前赶路了。”他却说:“你们等我的消息,我去斩了这条蛇。”大家将信将疑,一直等到第二天上午都不见此人回来,大家都以为他肯定被蛇吃了,就派

  • 熬死了曹家3代人,等到70高龄才造反,司马懿到底在怕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司马懿能熬死曹魏三代人吗,司马懿对曹家三代谁最忠,曹家人都是咋样控制司马懿的

    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本名著,这本名著是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中华大地陷入混乱,魏蜀吴三国争霸的那段历史为背景的。名著中刻画了很多令我们印象深刻的人物角色,尤其是诸葛亮,简直就是神一般的人物,而三国历史上除了周瑜能与之相媲美之外,还有一个人物是能与之较量的,他就是曹魏阵营中

  • 诸葛亮一共5次主动北伐,一次防守反击,战果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诸葛亮北伐最成功的一次,诸葛亮每次北伐都是怎么失败的,诸葛亮几次北伐都输了吗

    比如诸葛亮。后世出于感性,或将诸葛亮北伐贬到一文不值,或将其捧到神乎其神,即便是想要客观描述也难免摆脱“辩论”情绪的干扰,有所失真。其实,诸葛亮北伐的战果就摆在那里,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历次北伐战果诸葛亮一共5次主动北伐,外加上一次防守反击,一共6次。1、第一次北伐:迁西县人民千余家回汉中。2

  • 鸿门宴上吃里扒外的项羽叔叔项伯,为什么背叛项羽?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为什么鸿门宴上项伯会背叛项羽,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地位,鸿门宴中第二段项伯的人物形象

    项伯剧照背叛项羽汉元年十月,秦王子婴向楚将沛公刘邦投降,秦国灭亡。刘邦利令智昏,听从谋士建议,占据函谷关而不听从诸侯的意见。十一月,项羽率联军到函谷关叫战,有军队守关,不能进入军营,项羽又听说刘邦已先攻破咸阳,大发脾气,命令驻守当阳的军队等人攻打函谷关,于是才得以入关,到了戏西。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

  • 曹操最后一批老将,自从黄忠劈死夏侯渊之后,还有哪些老将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国志黄忠斩夏侯的描述,夏侯渊死对曹操的影响,正史黄忠斩夏侯

    夏侯渊是曹操起家的班底式人物,所以我今天就重点论述一下,曹操创业之初的班底人物。曹操起初是大将军何进手下的骑都尉,在讨伐黄巾起义中立功,深受何进的赏识。后来何进跟十常侍矛盾激化,何进召各地刺史郡守进京诛杀十常侍。结果消息走漏,何进被十常侍杀害。曹操又和袁绍一起诛杀了十常侍。董卓应何进之召进京,曹操又

  • 一说到殉葬,为何很多人都想到了秦始皇?因为他有一个坑爹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始皇有活人殉葬吗,秦始皇殉葬名单,秦始皇为什么要殉葬

    于是,他们就想到了一个替代的办法——“俑殉”。说到“俑殉”,很多人自动联想到了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这明明就是一个两千年前的艺术集中展示,恢弘的场面似乎瞬间将人带入了金戈铁马的时代。从周朝开始,“人殉”制度就已经逐渐被废除了。因此,在人们看来,到了秦始皇时期,“俑殉”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不过,历史反复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