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一共5次主动北伐,一次防守反击,战果究竟如何?

诸葛亮一共5次主动北伐,一次防守反击,战果究竟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728 更新时间:2024/1/26 12:50:39

比如诸葛亮。

后世出于感性,或将诸葛亮北伐贬到一文不值,或将其捧到神乎其神,即便是想要客观描述也难免摆脱“辩论”情绪的干扰,有所失真。

其实,诸葛亮北伐的战果就摆在那里,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

历次北伐战果

诸葛亮一共5次主动北伐,外加上一次防守反击,一共6次。

1、第一次北伐:迁西县人民千余家回汉中。

228年春,诸葛亮首伐中原。

诸葛亮令赵云、邓芝率偏师佯走箕谷,扬言出斜谷,吸引关中魏军;自率大军出汉中西北,出祁山,欲以一部分兵力切断关陇通道,以便攻取陇右。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马谡失街亭,计划全部破产,诸葛亮败归。

此战,原本相应诸葛亮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也复归魏国。

唯一的战果是,迁徙了西县人民千余家回到汉中。

千余家,以一家五口计,人口不过5000人。

显然,这样的成果是交不了差的,首次北伐是无可争议的败仗。

2、第二次北伐:斩王双。

当年冬十二月,诸葛亮再率军数万,围攻陈仓。

但是,魏军曹真已经提前预料到诸葛亮必出陈仓,提前安排了郝昭守城。

诸葛亮军用尽各种办法,围攻二十余日,粮尽退兵。

退军时,诸葛亮军设伏杀了追击的魏骑兵将领王双。

小说将王双描写成与魏延等驾齐驱的超级猛将,以斩杀王双作为此次北伐的“遮羞布”。

其实,王双并不算什么名将。

王双上一次出现在史册是6年前的濡须之战。

当时,魏三道伐吴时,中路曹仁派常雕督王双等人进攻朱桓,大败。

当时的王双受曹仁部将常雕节制,是曹仁部将下面的部将,地位可想而知。

6年间,王双没有大功,不可能获得太大的提拔。

因此,斩杀王双,也不是特别拿得出手的战果,二次北伐仍是无可争议的败仗。

3、第三次北伐:攻取武都、阴平。

229年春,诸葛亮派陈式进攻武都、阴平。

郭淮率军企图反击陈式,被诸葛亮军所阻,陈式顺利夺取武都、阴平。

尽管武都、阴平,早在曹操时期就已经迁走了5万余落氐人,已经事实上处于半放弃状态,但二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夺取这两郡的意义仍然不应低估。

此战后,诸葛亮调整了汉中防御,将丞相府后移,并在前方增筑了汉、乐两城,形成犄角之实,建立了更稳固的防御体系。

此战目标有限,规模不大,但是诸葛亮北伐中少有的无可争议的胜仗。

4、阳豁反击战:大败费曜、郭淮

230年秋,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数道并进,会攻汉中。

诸葛亮一面部署防御,一面令魏延、吴懿两进凉州羌中,外线出击,牵制魏军。

魏延等人一路深入,在羌中联结诸戎,在阳豁大败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获胜后回到汉中。

这次反击战,虽然没有夺取城池,但魏延大败郭淮等魏军名将,树立了与魏军野战的信心(前两次北伐,蜀军只敢趁虚而进,不敢与魏军野战),并削弱了魏在雍凉的地方驻军,也配合了汉中防御战,是一次胜利。

5、第四次北伐:破郭淮、卤城之战、杀张郃。

231年二月,诸葛亮再出祁山。

此战前,曹真去世,司马懿被调来,成为诸葛亮的新对手。

诸葛亮先是打破费曜、郭淮,割上邽小麦,后在遇到司马懿后主动退往祁山,以调动司马懿。

司马懿一路跟随,不敢进攻。但是,初来乍到,威信未立的司马懿,奈不住诸将“怯懦”的指责,还是发起主动进攻。

结果,诸葛亮指挥魏延、高翔、吴班分头夹击,大胜,“获甲首三千级”,司马懿退军。

后来,负责后勤的李严表示粮草难继,诸葛亮被迫退军。(后来李严在后主面前又说粮草还很多,奈何退军?可见,导致诸葛亮退军的不是军事原因,而是内斗矛盾)

退军中,诸葛亮设伏杀了魏军名将张郃。

此次北伐,蜀军先是打破费曜、郭淮,后又在卤城大败司马懿,最后又在退却中杀了魏名将张郃,在战场上是占了不少便宜的。

虽然诸葛亮最后还是退军,未取土地,但是:小国的军队跑到大国的地盘,连续击败大国军队,斩将杀士,最后全师而还,即使不能称为全胜,但至少不是无功,更不是失败。

6:第五次北伐:遗憾。

234年,诸葛亮发起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

此次北伐,诸葛亮驻军五丈原,企图先占据渭水两岸,切断关陇要道,创造有利态势,寻歼司马懿军。

但是,郭淮识破诸葛亮企图,提前驻北原,击退蜀军,使蜀军占据渭水两岸以断关陇要道的计划受挫。

旋即,诸葛亮在五丈原屯田相持。

最后,诸葛亮去世,蜀军还师,诸葛亮北伐就此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北伐时,由于诸葛亮在五丈原屯田,相持100多天,没有出现粮食问题,甚至在蜀军退却后,司马懿军获得了大量粮食,并在后来中原大旱时分发百姓,赢得民心。

可见:此次北伐时,诸葛亮已经基本克服了困扰已久的粮运问题,具备了长时间持续北伐的条件。如果不是诸葛亮去世,战役走向仍难以预料。

战绩评价

诸葛亮数次北伐,连第一步“断关陇之臂,先取陇右”的计划都没有实现,就其目的来说,显然是失败的。

不过,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认为诸葛亮“空耗国力”、“一事无成”。

前两次北伐,确实基本没有战绩。所谓迁西县千余户、杀王双,都不是近十万规模军事行动应该拿出来讲的战果。

不过,后几次北伐,战绩是不错的。

第三次北伐时,诸葛亮收复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武都、阴平二郡。

曹操时期,曾经迁走了5万落武都氐,但只是担心刘备、马超联络武都氐进攻关中,并不意味着对武都的放弃,正如曹操也迁空淮南民,但不意味着放弃淮南一样。

自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尽管三国之间相互征伐,但彼此疆域稳定,郡一级的地盘易手基本没有发生过。

可以说,这是整个三国时期(从各自称帝算起),唯一一次比较大的疆域变动。

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连续击败魏军,并射杀了名将张郃。

卤城之战,是魏蜀两军主力的唯一一次正面野战(其余多是相持),蜀军战而胜之,其意义不应低估。

张郃是魏国的“国之名将”,张郃死,魏“举国震动”。这也是自定军山杀夏侯渊后,各国唯一一次战场杀名将。

因此,就战场成绩而言,诸葛亮虽“壮志未酬”,但表现仍然不乏亮点。

越战越强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睿十分兴奋:蜀国这个弱小的国家,一直依托秦岭固守。现在主动跑出来送死,我们正好一举歼灭他们!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曹睿给司马懿的指示是:“坚壁据守以挫其锋”,等他粮尽必然退去!

从企图一举全歼蜀军,到最后企图逼退了事,曹睿企图的改变印证了蜀军实力逐渐变强。

事实上,蜀军的战场表现确实越战越强。

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自称:我军在箕谷、祁山的兵都多于对手,不能破敌反为敌人所破!可见兵贵精不贵多!

确实,前两次北伐时,蜀军或企图以街亭阻击魏军,或企图趁虚攻取陈仓,不敢与魏军主力野战。一旦张郃突破街亭或靠近救援,诸葛亮都不敢与战,只有立刻退兵。

可是,到了后几次北伐时,蜀军敢于在野战决战,并能够在野战中击败魏军主力。

最后,反而是占据绝对优势的魏军不敢野战了。

正如吴国张俨所说:诸葛亮提步卒数万,仲达(司马懿)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却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孔明自来自去。

可见,诸葛亮一边打仗,一边练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军队越来越强,到最后一次北伐时,甚至克服了粮运困难,难怪对手司马懿感叹他为“天下奇才”。

战略意义:延缓实力失衡

诸葛亮北伐,在战略大势上所取得成绩也不应小视。

诸葛亮北伐之前,东吴也比较老实,只是在226年趁曹丕去世发起过一次试探性进攻,甚至还有些畏惧魏国,不敢称帝。

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吴国开始与蜀配合,此起彼伏。

正如魏臣高堂隆所言:由于“二虏(吴蜀)合纵,谋危宗庙”,使魏国“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

吴蜀此起彼伏的北伐,使魏国中军来回奔波,边境地区不敢恢复生产。

要知道,魏国与吴、蜀的边境地区可不是什么雪域草原,而是关中、淮南、荆州,这些原本天下经济基础最好的地区!

魏国占据中原、关中等精华地区,但是因为中原地区在汉末军阀混战中破坏最大,因此在国力上并没有绝对优势。

如果任由魏国恢复生产,其发展速度将远远胜过经济正常增长的吴、蜀,优势将更为明显。

吴、蜀的北伐,使魏国在关中、淮南、荆州等地区的经济长时间无法正常恢复。

因此,魏明帝时期,“海内虚耗,事役众多”、“百姓积弊”,没有体现出国力优势。

魏国经济的爆发式增长,还是从邓艾“淮南屯田”开始。

而邓艾建议“淮南屯田”时,开头便是:现在三方边境已经安定,战事出在淮南。

可见,诸葛亮、孙权的频繁北伐,打乱了魏国恢复生产的节奏,延缓了三方实力失衡。

威武自强:凝聚了内部

当初,东吴袭杀关羽后,曹丕问群臣:蜀会不会伐吴?

群臣都认为蜀国弱小,自身难保,不会伐吴。

唯有刘晔指出:蜀是小国,只有威武自强以示有余才能立国!关羽死了都不动手,怎么可能?

威武自强、以示有余,正是蜀汉立国的国策。

蜀国只有益州一州之地,如果不打出恢复汉室的旗号,怎么说明自己是一个中央政权而不是一个地方政权?

如果你蜀国是一个地方政权,统治益州的合法性何在?益州人士凭什么跟着你而不跟着曹魏?或者当初就跟着自守的刘璋不香吗?

因此,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是凝聚人心,证明蜀汉政权合法性的刚需。

积极进取,在蜀汉初期,确实赢得了益州各派的一致认同。

刘备攻汉中时期,大举征发,连诸葛亮都觉得过分了,正是益州本土人士杨洪提出“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不必疑虑!

可见,当“兴复汉室”有希望时,后来最为保守益州人士,当时的积极性比诸葛亮本人还大!

而诸葛亮的积极进取,也确实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诸葛亮去世后,灵柩回到汉中。

由于许多大臣都前往汉中,影响了朝堂正常运作,后主严诏不许大臣擅自前往。不过,谯周却早已经动身,前去给诸葛亮奔丧。

谯周,是益州本土派的代表,后来是反对北伐,甚至主张投降的代表性人物。

当时,谯周第一时间给诸葛亮奔丧,足见当时益州各派的凝聚力。

而当时谯周劝后主不要铺张享受时,也是力陈“先主之志未成”,足见,当时实现“先主之志”,是包括益州本土派在内的各派共识,也是蜀汉凝聚各派人心的旗帜。

只是,诸葛亮及蒋琬、费祎去世后,蜀汉内政混乱,外战不利,使益州人士彻底失望,意识到蜀汉不可能成功,才转为最保守的“投降派”。

魏国的国力占据绝对优势,且在防御中占据地利,而领军将帅也都是一时人杰,这种情况下,要北伐成功,需要“神迹”。

诸葛亮不是神,所以北伐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然而,诸葛亮仍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着实不易。

把诸葛亮看成“神”,那他确实不合格,但把诸葛亮看成人,他便无愧“天下奇才”的美誉。

更多文章

  • 鸿门宴上吃里扒外的项羽叔叔项伯,为什么背叛项羽?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为什么鸿门宴上项伯会背叛项羽,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地位,鸿门宴中第二段项伯的人物形象

    项伯剧照背叛项羽汉元年十月,秦王子婴向楚将沛公刘邦投降,秦国灭亡。刘邦利令智昏,听从谋士建议,占据函谷关而不听从诸侯的意见。十一月,项羽率联军到函谷关叫战,有军队守关,不能进入军营,项羽又听说刘邦已先攻破咸阳,大发脾气,命令驻守当阳的军队等人攻打函谷关,于是才得以入关,到了戏西。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

  • 曹操最后一批老将,自从黄忠劈死夏侯渊之后,还有哪些老将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国志黄忠斩夏侯的描述,夏侯渊死对曹操的影响,正史黄忠斩夏侯

    夏侯渊是曹操起家的班底式人物,所以我今天就重点论述一下,曹操创业之初的班底人物。曹操起初是大将军何进手下的骑都尉,在讨伐黄巾起义中立功,深受何进的赏识。后来何进跟十常侍矛盾激化,何进召各地刺史郡守进京诛杀十常侍。结果消息走漏,何进被十常侍杀害。曹操又和袁绍一起诛杀了十常侍。董卓应何进之召进京,曹操又

  • 一说到殉葬,为何很多人都想到了秦始皇?因为他有一个坑爹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始皇有活人殉葬吗,秦始皇殉葬名单,秦始皇为什么要殉葬

    于是,他们就想到了一个替代的办法——“俑殉”。说到“俑殉”,很多人自动联想到了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这明明就是一个两千年前的艺术集中展示,恢弘的场面似乎瞬间将人带入了金戈铁马的时代。从周朝开始,“人殉”制度就已经逐渐被废除了。因此,在人们看来,到了秦始皇时期,“俑殉”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不过,历史反复证

  • 蜀汉政权作为三国中综合力量最小的,其二十八臣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蜀汉二十八臣有哪28人,蜀汉二十八臣都有谁,三国时蜀汉总共有多少将领

    丞相职录尚书事兼司隶校尉一,诸葛亮一一只有他才有如此重要的职责和权利,它足以比肩西汉时期的霍光和晋时的司马昭等权臣。丞相一职是集东汉末年“三公”于一体的职务。“录尚书事”就是顾命大臣的标配与其互为一体,避免架空丞相。诸葛亮的事迹这里就不再重述,当年不可一世的魏国镇西将军钟会,率十多万人马讨伐蜀国到达

  • 嫁给刘备的孙尚香多漂亮?史书10字形容,怪不得刘备对她如此特殊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孙尚香嫁给刘备是什么计谋,刘备和孙尚香的爱情故事,孙尚香是哪一年嫁给刘备

    这事还跟另外一句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有关。当时赤壁之战结束,刘备以联手抗曹为由,向东吴借了荆州南部。按理来说刘备发展起来后理应归还,但刘备如此贪婪之人怎么会愿意放弃嘴里的肥肉呢?便一直拖着不愿归还荆州。周瑜见此情况想了个办法,那就是“假招亲扣人质”。当时刘备刚好丧妻,孙权便假借要嫁妹妹孙尚

  • 中国历史上的神医华佗,竟然是一个外国人?专家还找到了证据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上真实的华佗,历史上华佗是真实存在的吗,华佗是史上第一神医吗

    且不说小说里华神医的曲折经历,但就他发明外科手术及麻沸散的故事,就足以奠定其在医学领域的地位。然而,不少近代历史学家考证,华佗未必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更有可能是引申自印度佛经中的传说人物。“agada”是梵文中“药”的读音,该词被中国文人翻译为“阿伽陀”,在不少佛经中我们都能看到“阿伽陀”的影子。

  • 从胡汉对立到五族共和,秦朝以来的正统传承,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个阶段:汉家王朝(前221—489)第一个阶段是从秦朝到南朝(前221年—489年),大约710年。这个阶段的王朝,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汉家王朝”。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华夏、东夷、北狄、西戎、荆楚、巴蜀、吴越等就开始了大规模的融合,到了战国末期,已经形成了民族共同体,统称“华夏”“诸夏”

  • 诸葛亮主张占荆州,庞统却认为荆州要不得,究竟谁更高明一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诸葛亮要占领荆州庞统却说要不得,诸葛亮为啥不夺荆州,庞统上船去荆州

    荆州——天下之腹荆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大致的管辖范围是现在的湖北、湖南及河南、贵州、两广各一部分。原来的治所是汉寿,今湖南常德,后来的治所改为襄阳(刘表执政期间)。荆州下辖七郡(后来分为九郡),赤壁之战后其实被三家所分。其中孙权占据了南郡和江夏郡,刘备占有长沙、武陵、零陵、桂阳,曹操握有南阳郡。在当

  • 这个皇帝完全可以媲美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但却被骂了上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作最倒霉的皇帝,汉武帝跟李世民谁的功劳大,汉武帝跟李世民谁更厉害

    这一个“负”字,道出了一个帝王内心的多少辛酸。可以说,他真的有负于百姓,为了自己那急切的建功立业之心,一生都在大兴土木,掘长堑、营东都、开运河、造龙舟、游江都,更是役使了百万子民。有统计,仅仅8年时间,他就造了22项大工程,为此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不计其数。那么,作为一代君主,隋炀帝到底是怎

  • 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才能怎样,是否如《三国演义》里如神人一般?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很厉害吗,正史上的诸葛亮有多厉害,历史上各代军事家对诸葛亮的评价

    有句话叫做捧的越高,跌得越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虽没一统三国,恢复汉室,却因其忠贤智慧,一直为历代统治者和民间所尊崇。但是到了明代,罗贯中依据《三国志》等史料和一些传闻野史,以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形式,写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这部书中,诸葛亮成了神机妙算、智慧绝伦的第一智者,他呼风唤雨、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