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渊是曹操起家的班底式人物,所以我今天就重点论述一下,曹操创业之初的班底人物。
曹操起初是大将军何进手下的骑都尉,在讨伐黄巾起义中立功,深受何进的赏识。后来何进跟十常侍矛盾激化,何进召各地刺史郡守进京诛杀十常侍。结果消息走漏,何进被十常侍杀害。曹操又和袁绍一起诛杀了十常侍。董卓应何进之召进京,曹操又获得了董卓的赏识,可以随便出入董卓的相府。
后来,董卓在京城倒行逆施,残害百姓,欺压百官,妄行废立,引起许多忠于汉室的大臣不满。司徒王允就组织活动,准备诛杀董卓。曹操就自告奋勇,前去刺杀董卓。王允就把家传的“七星宝刀”送给曹操,让他去完成诛杀董卓的艰巨任务。
曹操去了董卓的相府伺机下手,一直等到中午董卓午睡,吕布不在身边,曹操才掏出宝刀准备行刺。结果,董卓正好翻身醒来,看见曹操手持宝刀,就大吃一惊。曹操眼见机会丧失,就改口称自己得到了一口宝刀,前来献给太师,请太师笑纳。
董卓收了宝刀,吕布也来一起欣赏,曹操趁机告退。曹操走后,董卓和吕布察觉苗头不对。曹操说是来献宝刀,为什么一开始不拿出来,还要费了这么大周折,等着董卓午睡的时候,才拿出来呢?
吕布说:
“如果曹操逃走了,说明他心虚,是来行刺的;如果曹操一如既往,说明就是来献宝刀的。”
看来,董卓和吕布不懂得: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漏杀一人的道理啊!否则,还对曹操抱有什么幻想?着手捕拿曹操就是了。
董卓的犹犹豫豫,给了曹操逃跑的充足时间。曹操为了躲避董卓的追捕,就跑回了老家陈留郡。曹操深知:董卓不得人心,已是众矢之的。于是就以讨伐董卓的名义招兵买马,准备开创自己的基业。
俗话说得好:竖起招兵旗,就有吃粮人。
曹操以惩恶锄奸的名义召集义兵,不数日,应募而来的壮士,如雨骈集。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一日,有一个阳平卫国人,应乐名进,字文谦,来投曹操。又有一个山阳钜鹿人,应李名典字曼成,也来投曹操。操皆留为帐前吏。又有沛国谯郡人夏侯惇,字元让,乃夏侯婴之后,自小习枪棒,年十四从师学武,有人辱骂其师,惇杀之,逃于外方。闻知曹操起兵,与其族弟夏侯渊,两个各引壮丁千余人来会。此二人本操之弟兄。操父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过房与曹家,因此是同族。
不数日,曹丕兄弟曹仁、曹洪各引千余人来助。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二人兵马娴熟,武艺精通。操大喜,于村中调练军马。卫宏尽出家私,置办衣甲旗幡。四方送粮食者,不计其数。
从原著中,我们可以看到:乐进是第一个投奔曹操的大将;随后就是李典;再是夏侯惇老将军和夏侯渊;再就是曹仁和曹洪兄弟二人。这六人组成了曹操起家的班底军队。因此,我认为本题目所问的,夏侯渊死后,曹操的老将还有哪些?应该是指这六人里边还剩下哪几位?这六人是曹操集团资格最老的人。如果不是这个意思,那么此问题就永远无解了。因为,以后源源不断地加入曹营的将军实在是数不胜数了。
那么,乐进、李典、夏侯惇、曹仁、曹洪他们五人,在夏侯渊被黄忠斩杀的时候,都别来无恙还是各自风流云散?
第一、第一个投奔曹操的人乐进,也是第一个离他而去的人。
乐进和李典一起协助张辽守合肥。孙权带领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张辽说服乐进、李典出战孙权。他们在逍遥津大破孙权,杀得东吴小儿夜间不敢啼哭。张辽威震逍遥津,军功章其实有乐进的三分之一。
紧接着,乐进又大战东吴名将凌统,两人大战三十多合不分胜负。曹操命曹休箭射凌统,射中凌统的坐骑,凌统衰落马下。乐进上前,一枪刺向凌统,却被东吴大将甘宁趁机一箭射中额头,后不治身亡。
第二、夏侯惇此时负责督运粮草。
夏侯惇后来寿终正寝。
第三、曹仁和曹洪战斗在曹操的身边。
最后也是寿终正寝。
第四、李典继续留守合肥。
最后,寿终正寝。
第五、顺手拈来,个别简单介绍一下曹操的得力资深大将典韦、许褚、张辽、徐晃、张郃五位。
典韦在宛城之战,为了保护曹操被张绣的乱兵杀死。
许褚因为曹操驾崩,伤心难过,不就也去世了。
张辽在曹丕继位后发动攻打东吴的战争中,被东吴老将丁奉一箭射中腰部,不治身亡的。
徐晃则是为司马懿擒拿孟达充当急先锋,被孟达一箭射中额头,不治身亡的。
张郃是后三国时期,诸葛亮撤退时,他穷追不舍,在剑阁被诸葛亮伏击乱箭射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