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高气扬的皇宫太监,拂尘一甩,手捧黄绫,当众高喊一声:“接旨!”众人皆惶恐,莫不立刻跪下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然后毕恭毕敬地听来使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而圣旨,是中国封建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但是有的朋友可能会说了,圣旨说白了就是一张纸,里面写着什么,到底是不是真的圣旨?以当时的防伪技术,难道复制一张圣旨很难吗?而且作为一纸条约,地方官甚至可以圣旨毁了,让后不认帐,以当时的通讯手段,皇帝不一定知道,一张圣旨为什么就有那么大的威信力?
其实皇帝每下一道圣旨,专门有官员会另外登记一次,还有圣旨是皇上的旨意,皇上代表着最高的权威肯定有威信。伪造圣旨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不想活了。
一般来说,圣旨至高无上,何况君无戏言,皇上的金口一开就不会更改了。更没有人敢违背,但是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个二般情况。
雍正年间,有个叫曾静的小秀才脑子一热想要造反。
曾静早年因受吕留良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为民族主义者,不满满人皇帝的统治,于是时刻打算起事。
于是曾静就效仿骆宾王骂武则天,也写了一篇檄文,将雍正爷骂的猪狗不如,什么弑父杀兄、夺妻占母的,反正是骂的不是个人了。
曾静听说岳锺琪是岳飞的后裔,而岳飞是宋代抵抗女真的名将,女真人则是满洲皇帝的先祖,将反清复明的希望,寄托于岳锺琪。
曾静遂于雍正六年(1728年),派门徒张熙游说岳锺琪兵变造反,并详述了现任皇帝的十大罪状,岳锺琪假意赞许,却骗出两人口供,暗中将事件上报雍正帝,最后将曾静、张熙两人押送到北京,由朝廷处置。
而雍正对这案子的处理出人意料。雍正把曾氏拉过来进行一番思想改造,硬把他给“教育过来”了,不杀他了,而且派遣曾氏到全国各地去宣讲政策,现身说法,宣传大清的仁慈。
在朝廷刑部审问下,曾静表示“悔过”,并改口颂扬皇帝,写作《归仁录》。
雍正帝并敕诏将此案的档案相关的皇帝旨谕,以及曾静口供和《归仁录》,收录合成《大义觉迷录》以澄清此事件。除了要求公家朝廷上下、地方官吏人手一册,还命曾静到全国各地巡讲,尤其是江南的金陵、姑苏、余杭等地。
犯了造反大罪与骂君大罪,够曾氏死一千次了,难道真不杀了吗?不但曾氏惶惶不可终日,而时人也是多有疑心的。这时候,雍正放下身段,向曾氏、向群众写起保证书来了:我发誓,我绝不杀曾静,而且“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求杀戮”。
乾隆一上台,就完成他老爹没完成的“恨事”,把曾静拉到菜市口,“咔嚓”一声割了头:“曾静大逆不道,虽处之极典不足蔽其辜!”切齿之状,宛然在目前。
雍正把处理曾静,交给子孙去办,为什么?因为上回他没发毒誓;这回就不给后代出难题了,让子孙担起毒誓,总是不好的,他就负起全责了。
乾隆时期,判决曾静、张熙二人处死。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多少青史留名的猛将功臣最后都被皇帝干掉。一个小小的儒生真的以为可以凭一张圣旨活命?不要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