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理请求内附,宋朝百般避让,宋朝和大理的关系为何如此怪异?

大理请求内附,宋朝百般避让,宋朝和大理的关系为何如此怪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077 更新时间:2024/1/5 7:57:05

那中原朝和这些地方民族的政权是什么样的呢?大体来说是有战有和,交流不断,而在这其中,大理国和宋朝的关系绝对算是相当独特的,虽然金庸老先生的名著《天龙八部》中,大理世子段誉的戏份相当多且多与中原相关,但事实上,大理国与宋朝的关系相当薄弱,目前能查到大理国与同一时期的宋朝相关史料并不是很多,内容主要也以经济关系为主,有时甚至会中断贸易。

总体来说,大理国一直想亲近宋朝,当宋朝的藩属;但宋朝却百般回避,唯恐避之不及。

注:段誉,历史原型为大理宪宗段和誉(1083年-1176年),在位时被宋朝册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这是宋朝与大理建立官方关系之始。

这其实并不正常,在封建时代,中原王朝通常东亚地区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中原王朝的立场来看,其会追求“四夷臣服”的秩序以证明自身的正统;而以地方政权的立场,亲慕中原,可以摆脱“蛮夷”身份,并获得极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所以极少出现宋朝与大理国之间的这种诡异关系。

其实,宋朝与大理国出现这种关系,主要原因还在于宋朝。

时间先转到公元964年,这一年宋军出击攻打后蜀,次年元月,后蜀国主孟昶举国投降,占领川蜀后,宋朝势力直接和云南接壤。不过,宋太祖对云南并没有太大的打算,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典故“宋挥玉斧”:传说宋朝占领四川后,宋朝疆域与大理国辖境直接相连。大理国立刻派建昌城的守将到成都祝贺,希望于宋朝交往。此时,进军巴蜀的宋将王全斌也向宋太祖赵匡胤进献地图,力主乘势进兵,攻取云南,然而宋太祖却用玉斧在地图上沿大渡河划了一条线,说:“此外非吾所有也。”与大理国划江而治。

可以看出,宋太祖根本不想和大理国发生什么关系,其原因在于什么呢?在于唐朝的教训,唐朝曾与南诏交往(738年-902年年,云南地区由乌蛮和白蛮建立的过度),然而安史之乱后,南诏竟判唐并大举入寇,甚至攻破过成都,使得唐西南地区大乱。宋朝鉴于此,保持了对西南地方政权的高度警惕。

当然,“宋挥玉斧”不是正史(此说不见北宋记载,直到南宋时方有以大渡河为界之说),但宋朝对于西南地区比较保守确实是事实,宋朝毕竟没有汉唐时期那么强盛,开拓之心也没有汉唐雄主那么热烈,所以宋朝对大理相当冷淡,对于此策,时人与后人评价还是挺高的。

“翰林学士朱震言:大理国本唐南诏,(唐)大中、咸通间入成都,犯邕管,召兵东方,天下骚动。艺祖皇帝鉴于唐之祸。乃弃越巂诸郡。以大渡河为界,欲寇不能,欲臣不得,最为御戒上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时宋以大理内附,或请于大渡河外置城市,以便互市,诏问得失。知黎州宇文常言:‘太祖观地图,画大渡河为境,历百五十年无患。今于河外置城邑,边衅开,非中国之福。’乃止治黎州。”——《僰古通纪浅述校注》

“王全斌既平蜀,欲因兵威取滇,以图进于上,太祖鉴唐之祸基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曰:‘此非吾有也。’由是云南三百年不通中国,段氏得以睨临僰爨,以长世焉。”——《滇载记》

在这种策略下,宋朝和大理国之间呈现一种尴尬局面,这从地图就可以看出:

宋朝与大理之间,有一片空白区域,这里是什么地方呢?这可以看做是一片缓冲地带,属于“昭通乌蛮诸部”,他们有时既听命于宋朝又臣服于大理,但多数时间处于自我发展的独立状态,宋朝一般称为“西南夷”。

其实宋朝对于外交一项如此,西夏,安南和辽朝没办法,这里占据了传统中原王朝的国土(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安南自古便是中原王朝的郡县,辽朝占据了幽云十六州),宋代初期还是希望收回;但是大理,云贵一带,当时并不是中原地区传统势力范围,所以宋代就不想惹事。

宋朝如此保守,按大理对宋朝又是什么一个态度呢。

大理对宋朝倒是相当热烈,根据统计,从公元965年至公元1116年,北宋一共拒绝大理国的册封要求达十一次之多,对于大理国“希望建立宗藩关系”的请求,宋朝君臣总是寻找各种理由予以搪塞推辞。一直到好大喜功的宋微宗即位后,大理国与北宋的关系才有了明显的转机,最著名的也就是政和七年,宋微宗赵佶赐大理国主段和誉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这是大理国与宋朝臣属关系的首次正式确定,大理国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请封心愿终以了却。

南宋时期大理疆域图

大理对宋朝是个什么外交策略呢呢?大理国和南诏不太一样,其国力有限而且深受佛教和儒学思想影响,深知自身国小力弱,攻击性并没那么强,美籍学者查尔斯. 巴克斯在其《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一书中认为:“宋代大理国所控制的地区与九世纪中期南诏尽力向四面扩张的时候相比要小一些。他的中心仍在大理平坝, 他们的当权者可能从未想到要越出今天云南省范围之外。大理决不可能对宋代中国的南方省区如四川、贵州、广西等构成真正的领土威胁。”

不过,大理国迫切希望与宋朝交往,不仅多次请求臣服宋朝,还多次要求通商朝贡,比如政和五年(1115年),大理国王段和誉(段誉原型)向宋朝皇帝上奏:臣累年以来,尝遣道磨中、罗道等处乞修朝贡….

《张胜温画梵像》,大理国佛教图像

不仅大理国如此,大理国治下的诸多少数民族(如川蛮、两林蛮、风琶蛮等)也纷纷要求与宋通商。这其中有很多因素,一方面是经济利益,宋朝毕竟是大国,与宋朝交流能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文化的敬畏,毕竟古典时期中原就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周边列国均钦慕,大理国在请求通商时,多次特别请求希望购买宋朝各种学术和科技书籍。

“政和五年(1115年),南诏大理国进奉使李紫琮等过鼎州(今湖南常德市),闻学校文物之盛,请于押伴,求诣学瞻拜宣圣像,郡守张察许之,遂往,遍谒见诸生,又乞观御书阁,举笏扣首”——《宋史》

大理国国小力弱,无力对外扩张;而宋廷在北面始终面临两大强敌,也无心对西南用兵,双方均无意敌对,且无利益冲突,这就使得宋朝和大理国300年内均保持着和平;而另一方面,大理国十分渴求与宋朝发生关系,但宋廷过度警惕,始终认为大理国“图谋不轨”,又使得大理国与宋朝的关系进展始终相当有限,虽然北宋末年,北宋和大理的宗藩关系得以确定,南宋时期中原地区与大理国也并未完全断绝政治联系,但这种关系宋朝并不重视,与后世明清对于朝鲜、越南等藩属国的重视程度根本不是一个等级。

换一个思路,如果宋朝后期国运昌盛一些,很可能会进一步经营大理,毕竟宋朝的保守是受制于国力所限,毕竟宋朝也是个开拓过“陇右都护府”的王朝,也还是有些进取心的。

这种特殊的策略,使得大理和宋朝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与边疆政权之间的一种极为特殊的怪异局面:双方在保持友好和平的情况下,一方拼命亲近,另一方却百般避让。

不过,宋朝的策略也不能说是失败,毕竟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西南地区也确实无法带来过大的收益,宋朝统治者在实力有限又要面对北方强敌的情况下,在西南采用收缩策略,也的确保证了西南地区的安宁。也就是说,虽然宋朝对大理国“富有侵略性”的人设假定与具体事实不符,但还是取得了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是,对于大理国来说,这当然不是什么好事,宋朝的保守无疑限制了云南地区接触中原先进文化,这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对外关系,皆产生了不利影响,云南于中原地区更加滞后。

参考文献:《试论宋朝对大理国的人性假定》——赵永忠

更多文章

  • 苏轼的“才华”,到底有多高?与朋友几则文字游戏,折服众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苏轼个人才华成就,苏轼的才华有哪些,苏轼才华历史上罕见

    到了宋朝时期,有这么一位“奇才”,他不仅才华横溢、留有很多诗篇,而且在史学、理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也是硕果累累,光耀千秋。他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文化大家,一生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其词开豪放一派;其书法用笔丰腴跌宕;其画学文同,主张神似,是一位“全面”且有魅力的文

  • 才子被行刑前顺口念了首诗,监斩官汇报后,朱元璋:你也跟他去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行刑前吟诗,朱元璋对犯人说的话,朱元璋对官员的二十字训诫

    孙蕡出生于至元二年(1337年)的广东顺德,也就是说他出生的时候还是元朝,但是我们知道元朝1368年就已经被灭掉了,孙蕡出生在元朝末年。当时天下战火纷飞,群雄逐鹿,各大起义军势力与元朝官军打得是如火如荼,不过由于当时的顺德相对偏远,所以孙蕡的幼年时代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孙蕡从小就表现出了一种非常聪

  • 朱元璋赐蒸鹅,徐达含泪吃完,当晚随即死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为什么送鹅肉给徐达,朱元璋为啥要给徐达吃鹅,朱元璋为何不杀徐达

    ▲朱元璋心狠手辣、杀伐果断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朱元璋能够建立大明王朝,有两个左膀右臂,分别是徐达和常遇春这两员猛将,徐达持重有谋,更是所有名将都比不上的;徐达统兵大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北伐元朝等,戎马一生

  • 古代,有一种刑罚叫“凌迟”,到底多残酷?为何袁崇焕会被凌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有一种刑罚出现时间较晚,大约产生于五代时期,元朝正式列入国家刑罚体系,而后在明清时期也常常使用,这种刑罚就是令人胆寒的“凌迟”!凌迟的原本意思是山坡缓慢下行,引申到刑罚上就是让犯人缓慢的受死,而不是快速毙命。由此,民间又将这种刑罚称之为“千刀万剐”。“凌迟”二字最早出现在《辽史·刑法志》中。它

  • 李自成来势汹汹,崇祯无人可用,一大臣道:牢房里就有位当世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自成与崇祯和谈,崇祯对李自成的三个错误,崇祯十五年的李自成

    公元1642年,此刻距崇祯吊死煤山,还有两年时间。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已经进入到了最后时刻。纵观明朝276年,虽显得很刚硬,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奈何终究无法跳出历史怪圈。那么明朝是从何时起,敲响“丧钟”的?有人一竿子追到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和冤杀于谦。还有人言称,是亡于万历帝!刘伯温不是在《

  • 包拯去世后,贴身侍卫展昭突然销声匿迹,他到底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包拯死后展昭去了哪里,包拯死后展昭为什么不见踪迹,展昭在包拯死后神秘消失了

    哪怕梦想没有曹操刘备那样远大,并不是想要一统天下,而只是和那一些“海内不平之事”作斗争,只是想要安安静静地当一个为民做主,好好打击黑恶势力的官员,那也是需要一个强大团队的,比如说宋朝时候著名的清官,被誉为包青天的“包拯”。提到包拯的时候,耳畔就会很自然地响起“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的歌声,

  • 李自成进入紫禁城后,明朝的那些妃子们结局如何?说出来你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自成入紫禁城,李自成下令宫女不许出宫,李自成怎么进的紫禁城

    只不过不论是南明还是郑成功,在一般历史看来都已经算不得正统明朝统治,真正的大明帝国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紫禁城,明思宗朱由检景山自缢后,就不复存在了。我们都知道李自成的部队只是农民起义军,并且还是不太正规的那种,一进京就大肆破坏,那么明朝后宫的那些女眷们,下场又如何呢?说出来你估计不太信。我们都知道

  • 明朝皇帝为何大多短寿?谜团解开后,专家纷纷表示:隐藏太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皇帝死亡最大谜团,明朝皇帝短命的真正原因,明朝皇帝寿命短是怎么回事

    纵观明朝历届皇帝,我们会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的寿命都没有很长。除开南明外,自明太祖朱元璋起,到明思宗朱由检为止,一共16位皇帝中,活过60岁的仅有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世宗这三位,其中朱元璋71岁,朱棣65岁,朱厚熜60岁。至于其他的明朝皇帝,二三十岁就去世的比比皆是,比如说23岁就去世的

  • 铺设公路时发现明朝墓志铭,但天意弄人,专家们兴奋而来失望而归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墓志铭,明朝墓志铭是怎么写的,明朝墓碑怎么发现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墓志铭也是比较高大上的东西,没点拿得出手的事迹,也不好意思流传下来让后人知道,古人其实更“好面子”。所以,古代人在去世之后,能够立碑文的人,多少与朝廷有些关联,因为想要名流千古,不是文人就是武将,且一般都以读书人居多。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人,他们也是有资格立墓志铭的,在古代名

  • 北宋宰相为给儿子“走后门”,给领导写了一张字条,今价值462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北宋铁面无私的官员,北宋宰相最后的下场,北宋宰相的晚年生活

    范仲淹在读过富弼的文章以后,就认为这是一个具有经时济世之能的人,又将文章去给大学问家晏殊读,晏殊读完以后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可见富弼的才能有多么卓越。他在为官以后也确实做了很多的大好事,比如说与范仲淹一起推行庆历新政,救助数十万灾民,稳定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等等。富弼在大多数时候都显得非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