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这句话用来形容刘邦和韩王韩信、淮阴侯韩信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会发现真的十分贴切。从一开始,刘邦和两个韩信之间的关系是一起讨伐秦朝的战友,后来还经历了历时四年的楚汉之战。按理说,这三人的关系应该亲密无间,可为何最后不欢而散呢?
真的是两个韩信都要谋反吗?还是其中另有隐情呢?
其实,抛去谋反的名义,我们可以从三人的行为中去分析,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大家反目。
刘邦的帝王梦是始于秦始皇的一次出游,刘邦看到始皇帝出行的车马仪仗后,说出了那句:“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此前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游侠,可惜乱世当中,这个理想过于梦幻了一点。而现在,他给自己立了一个更远大的梦想——皇帝。任谁也想不到,有朝一日,他的理想竟然在他54岁实现了,而且从47岁起兵,仅用了七年。
但对于帝王而言,这只是开始。有一句话叫做“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刘邦称帝后,便面临这个考验,毕竟他的参考经验只有秦始皇,而他自己此前更没有这样的经历。比如,朝堂上争得很热的问题:究竟是走分封制,还是走封建集权制?
韩信和韩王信都是支持分封制的,但刘邦的内心其实是相当排斥这种制度的,例如史上有名的“白马之盟”,刘邦就留下遗嘱: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这说明刘邦对异性诸侯王是相当警惕的,淮阴侯韩信曾经在刘邦陷入险境时,用齐王位威胁过刘邦。而韩王韩信本就是韩国王室后裔,威望极深,刘邦便想把他封在颍川,抵抗匈奴,哪成想韩王信不满,暗中和冒顿打配合。因此,这两位都犯了他想“一统江山”的忌讳。
刘邦一生活了七十岁,吕雉杀韩信时,他六十岁。
此时,就涉及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后代的继承话题。
为什么要考虑这个呢?
在刚灭亡的秦朝,就有一个反例——赵高。
封建统治者是非常畏惧权臣的,即便是自己搞得定,后代也不一定搞得定,六十岁的刘邦面对两个三十多岁的权臣,内心难免会忧虑自己的后人是否有能力能够摆平他俩。
所以,刘邦晚年的时候,对于异姓王摆出了各种制约措施,有些更是直接杀掉,这是从军事层面,保证国家稳定。后来,他对于文臣如萧何进行敲打,也是出于为后代考虑。
威望的作用,刘邦是很清楚的,想想项羽和各路诸侯王就是凭借六国宗师、贵族的声望,才能够一呼百应。两个韩信一个是军神,一个是韩国的王室,要兵有兵,要声望有声望,刘邦很不放心。
就如同刘邦迁徙六国宗室十几万人到关中和几次削弱韩信军权、爵位来看,刘邦是非常忌惮他的声望的。
所以,刘邦出于想要建立集权国家、自己年龄以老,害怕后代压不住、为国家扫除威胁的目的,对于这些刺头,肯定要优先拔除。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