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居劣势的李世民,被逼无奈埋伏在玄武门,留下2个影响后代的因素

居劣势的李世民,被逼无奈埋伏在玄武门,留下2个影响后代的因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886 更新时间:2024/1/16 9:37:19

李建成这一招十分巧妙,不但使李世民痛失自己的主力(元吉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叔宝与之同行),还能慑服其他将士,更可借此机会一举除掉秦王世民,并逼高祖李渊退位。

此举,却也逼得李世民立下了以武力解决且抢先动手的决心。

李世民剧照

让李世民下决定动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与侯君集日夜进劝,整个计划至此定夺;而李世民之所以能够获胜,是因为他掌控了玄武门。

事实上,当太子李建成与李元吉欲拉拢或收买李世民手下之前,李世民也秘密安排并掌握了玄武门的禁卫军——他早前对玄武门守将常何赠刀赐金,目的就是要收买守门卫士。

可见,李世民早在武德七年,即已开始为自己作了部署。

李世民剧照

由于玄武门是宫城的北门,也是禁城卫戍指挥中心的所在地,控制玄武门必可以控制整个宫城,亦即掌握住整个中枢。

因此,李世民成功的关键便在于此,这也是他行事的过人之处。

“玄武门之变”前的状况,其实对李世民相当不利。

当时,李建成与李元吉加紧脚步,不断拉拢李世民身边的重要将领,同时也不断谮逐秦王府的重要干部。

甚至在占卜方面,李世民都处于劣势。

李建成剧照

武德九年六月一日和三日,太白星连续两次经天。当时的太史禀告李渊曰:

这一句话,对秦王世民是相当危险的。因此,当下更坚定了世民通过“流血”夺取权力的决心。

李世民当即就向高祖李渊密奏:“我的所作所为,丝毫不负兄弟们,可是他们却想杀我;若我枉死,就再也不到您了。对了,还有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就是建成和元吉还淫乱您的后宫,您看是不是该……”

李渊听完,不禁错愕,决定第二天向李建成问个清楚,同时想借此处理他们兄弟之间的纷争。

李渊剧照

四日,李世民亲自跨马披甲,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共十人,先埋伏于玄武门。

其实,后宫嫔妃张婕妤早已在前夜里探知到李世民向李渊告状,她当时已经把情况转告给了李建成。

建成找元吉共商,元吉认为:“咱们称病,别上朝了,看看形势再说!”建成则认为:“兵备已严,咱们俩一起上朝,打探下消息吧!”

从“兵备已严”,可见李建成早已对京城内的军事力量作了部署——他的旧属常何,负责玄武门的管制,理应稳当。因此,他与元吉一道入朝。

李世民剧照

他们一行人到了宫内临湖殿附近,惊觉有异,但为时已晚。《资治通鉴》记载:

此段记载,已道出整个事变的确是惊心动魄,因为东宫与齐府的军队二千骑欲攻秦府,就兵力而言,李世民当时是屈居下风的。所幸尉迟敬德急中生智,向东宫及齐府兵士出示建成与元吉的人头,“宫府兵遂溃”。

当整个事变大致告一段落,世民遣尉迟敬德向李渊报告情况,同时“宿卫”高祖李渊。《旧唐书》记载:

李渊见其一身甲胄,便知出了大事。尉迟敬德的“宿卫”,实质上亦是一种要胁,如此才使李世民取得更进一步的胜利,全盘掌握了整个兵权。

“玄武门之变”至此,告一段落。

李世民剧照

当日,李渊便下诏将国家事务交给李世民决断;三天后,他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是年八月初八,李渊下诏传位;次日,李世民正式即位于东宫显德殿,是为唐太宗,同时展开其二十三年的执政生涯。

这场“宫廷喋血”,是李世民整个政治生涯的转捩点,也使唐代近三百年国祚产生转折。

“玄武门之变”的最后胜利者,是原居劣势的李世民;而此事变,有正、负两面的历史意义。

就负面影响来说,太宗夺嫡的成功,无形中使唐代帝位继承出了轨道。

李世民剧照

觊觎帝位的藩王,想做“太宗”,群臣想做“房杜”,遂使已立的太子,毫无安全感,被废时有所闻。

为保持其地位而生乱变的,亦复有之。其后皇后、公主参加逐鹿,倾轧相循,纷争时起,形成潮流而无法阻止。

推究其渊源,直接、间接受太宗夺嫡成功的鼓励与影响。

就其正面的意义来看,由于日后唐太宗的贤能,又能充分运用英才共理朝政,不但使天下统一,对于边疆的安抚亦有卓越的贡献。

更由于国力富足,使得经济发达、社会繁荣,奠定“贞观之治”的基础,唐太宗亦被视为中国最著名的贤君之一。

更多文章

  • 唐朝末年,地方节度使割据一方,皇帝为何不用推恩令削藩?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朝节度使割据原因,唐朝末年节度使权力,唐朝真实的节度使制度

    唐朝皇帝首先,唐朝中央权力过于弱小,无法推行“推恩令”。 汉武帝的“推恩令”虽然效果不错,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他施展政策的前提条件,那就是他老爹汉景帝已经平定了七国之乱,将藩王中的刺头给拔掉了。汉武帝时期虽然还有一些不听话的藩王,但已经无法左右形势。如果将汉武帝放在汉景帝时期,他的推恩令同样推行不下去。

  • 唐代花卉与饮食文化: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兰陵美酒郁金香示意图,兰陵美酒郁金香兰陵是指哪里,唐朝皇家花卉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昌盛,唐朝兴起爱花风尚。与前代相比,唐代花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出现的范围也更广,对人们的饮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唐代花卉频繁出现于唐人饮食生活中,其饮食方法以及被用于饮食的花卉品种更加丰富,既可煮粥蒸饭、泡茶酿酒,亦可入菜、制作点心,甚至直接食用,一些唐人通过饮

  • 西汉的窦太后和东汉、唐朝的窦太后是什么关系?窦氏家族是如何创造千年传奇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西汉窦太后与东汉窦太后,窦太后和东汉的关系,对汉朝窦太后的历史评价

    这四位皇后分别是:西汉汉文帝“孝文皇后”窦漪房,公元前180年封后;东汉汉章帝“章德皇后”窦氏,公元78年封后;东汉汉桓帝“桓思皇后”窦妙,公元165年封后;唐朝唐高祖“太穆皇后”窦氏,公元618年追封;唐朝唐睿宗“昭成皇后”窦氏,公元710年追封。在宋朝以前,太后喜欢让皇子、皇孙娶娘家侄女、侄孙女

  • 4位乾隆扮演者:图2地位无法超越,图4最符合史实!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演过乾隆的11位演员,乾隆最像的扮演者,乾隆剧照大全

    1、聂远提到聂远,我们就想到了《延禧攻略》中的大猪蹄子。他在剧中饰演皇帝乾隆,超级圈粉的一个角色。聂远饰演的乾隆不是我们印象中刻板威严的形象,而是很毒舌,很可爱,也很机智任性,有时候还很皮,聂远把乾隆演绎得十分立体生动接地气。开剧第一集就让观众见识到了乾隆的毒舌功力,选秀变成了乾隆的吐槽大会,像开挂

  • 古代等级制度森严,清朝有着繁琐的侍寝流程,不能轻易侍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后宫制度森严,清朝后宫等级划分,古代清朝后宫等级排位

    很多人认为在古代当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在清朝为保证皇位继承人的优秀,为皇帝设立了很多严苛的制度,比如到一定的时辰必须起床,读书、用餐的时间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并有专门的人来进行记录,就算临幸妃子也必须按照专门的流程来进行,否则就是违背祖制,会被身边的大臣劝谏,所以说在清朝当皇帝还

  • 清朝妃子真的那么丑吗?一组老照片告诉你,她们其实都很美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最漂亮的妃子真实照片,清朝妃子真实照片微笑,清朝最美妃子照片图片

    再者,从古代保留下来的画像来看,这些妃子的颜值确实不敢恭维,换句话说,还没有现代普通人的一半好看,因此就有很多网友表示“清朝的妃子都很丑”。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从清朝留下的老照片来看,那些妃子并不是长得丑,只是她们被画的有些难看而已。当时照相机才刚刚落世,从国外辗转到中国,要是谁能拍下一张照片,那必定

  • 清三帝与西乐的渊源,沉睡的清朝,为何不睁眼看看世界?正统论是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后三帝的关系,清朝正统是谁承认的,清朝算不算中华正统

    乐里。盒久了,光绪感到了厌烦,于是便将一个八音盒拆开,看清研究零部件,弄清琴盒发音、音符高低、节拍长短的道理之后,就按照昆曲的曲谱,重新设计了琴盒内机轮的结构画了张图纸,让一个钟表工按照图纸进行组装,最后,那个八音盒放出来的不再是西洋音乐了,而成了地道的昆曲。乐改编,不得不让人钦佩,但就是有着这样皇

  • 她二婚嫁给乾隆,终身未育成宠妃,病逝后,乾隆为她罢朝三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大家都知道,他最爱的是富察皇后,但事实上他宠爱过的女人非但不少,除了先后册封的3个皇后以外,皇贵妃、贵妃分别达到5人,至于普通的嫔妃,更是充斥后宫、不计其数。那些女人通常会在16岁之前,就通过选秀的方式进入后宫。然而受到极其宠爱的豫妃,却不是这样。她之所以是将近30岁的时候进宫,与她本身不是选秀

  • 大清五个冷知识,知道的人很少,知道三个就是学霸!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历史冷知识100条,清朝十大冷知识大全,关于清朝的十个冷知识

    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近年来清宫剧火爆荧屏,从战争、皇帝爱情、后宫之事、以及皇储传承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展现在世人面前,从最早的《火烧圆明园》、《戏说乾隆》、《还珠格格》、《步步惊心》、《如懿传》、《甄嬛传》到现在的《延禧攻略》,还有那些清宫正史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等,以至于很多人对大清往事能够

  • 北京工地发现清朝官员墓,墓主人穿“龙袍”下葬,专家:胆大包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发掘清朝被盗的皇帝墓,北京挖掘的清朝古墓,工地挖出清代王爷墓

    然而奇怪的事情却发生了:北京石景山玉泉路某施工现场在2006年5月意外发掘出了一具清朝干尸,这也是现北京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具干尸。这具古尸的身份已经初步确定为清朝康熙时期的“中宪大夫黄拙吾”,因为在此人下葬棺椁的棺头之上刻有几字: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黄公之灵柩。但是专家翻遍了《清史》,却没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