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藩之乱”席卷了中国半壁江山,为何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三藩之乱”席卷了中国半壁江山,为何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912 更新时间:2023/12/6 2:30:53

一,“三藩”横征暴敛,不得民心

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揭开了“三藩之乱”的序幕。这时候,距离清朝入关已经30年,距离南明灭亡已经10多年。天下稍定,百姓厌战。入关30年来,清朝皇帝励精图治,致力于经济恢复,整顿吏治,减免赋税,使得百姓逐渐接受了清朝。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起兵,就是逆天而行。

康熙初期的局势

当时许多明朝遗民尚在,民族矛盾也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中。吴三桂试图再次以民族矛盾作为反清的武器,宣称“反清复明”,意图号召天下汉人响应。然而,汉人早已对明末的苛政和战乱厌倦,谁还想回到明朝那个时代呢?加上吴三桂本人就是反明的重要的人物,他如何能得到遗老的支持?

吴三桂镇守云南的10年时间里,也并未争取到云南百姓的心。他在云南擅自增加赋税,大搞圈地,把昆明三百里之地作为自己的私家牧场。他私自增加云南的赋税,使得民不胜苦。吴三桂还垄断云南的矿产资源,进行走私贸易,对商人征收重税。尚可喜耿精忠也同样在封地强征豪敛,早已失去民心。

吴三桂

吴三桂的封地是云贵,尚可喜的封地是广东,耿精忠的封地是福建。这些地区面积原本就不大,土地贫瘠,而且经过了长期的战乱,经济还未恢复。要用这些残破贫瘠的土地来养一支数量庞大的部队,那是不可能的。

在叛乱发生之前,清朝会在财政上大力支持“三藩”,例如1660年清朝给“三藩”支援了2000万两白银,其中吴三桂就占据了900万两,而清朝当年全国军饷也不过是1700万两。全国一半的军费都被“三藩”花了。起兵之后,粮饷断绝,吴三桂只能变本加厉搜刮人民,横征暴敛,导致云贵地区米价飞涨。

吴三桂进入湖南后,由于缺乏粮饷,就大加掠夺勒索,强迫百姓参军。当清军最终进入云南的时候,当地的少数民族纷纷下山,给清军提供粮草,甚至直接加入了清军阵营。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三藩”民心尽失,自然就无法成功。

二,派系林立,各自为战

清朝建立了,推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其政府的运转效率是经过一次次战争的考验的。在“三藩之乱”之前,康熙已经擒拿了鳌拜,结束了四辅臣时期的党争,使得朝廷出现了新的气象。在“三藩之乱”爆发后,康熙皇帝又主动揽下全责,不怪罪任何大臣,使得朝廷内部能够团结起来,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平叛。

“三藩”原本割据一方,矛盾重重,同床异梦,各怀鬼胎。吴三桂起兵,其目的不是为了推翻清朝,而是为了通过武力逼迫康熙妥协,撤回“撤藩令”。耿精忠和吴三桂的想法相似,因此在配合吴三桂作战。而尚可喜主动提出撤藩,坚持不参与反叛。后来在吴军和耿军的威胁下,其子尚之信被迫反叛,但也暗中联系清朝,给自己留了后路。

1674年:三藩发展到了顶峰

广西的孙延龄、傅弘烈为了避吴军锋芒而反,暗中也是联系清军,给自己留下后路。至于陕西的王辅臣,他是在平叛的过程中对绿营地位低下的情况不满而反,和吴三桂的性质还不同。后来,康熙重用汉将,提高了绿营的地位,使得西北的局势改变,王辅臣也不得不投降。

至于台湾的郑经,他不想给“三藩”卖命,只是想在大陆扩展自己的地盘,因此他在广东拿下一部分土地后就对耿精忠开战,抢夺福建土地,加速了清军平定江西、福建、浙江的速度。

因此,吴三桂起兵造成的“天下群雄响应”只是一个表象罢了,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不太支持吴三桂的行动。“三藩之乱”名为“三藩”,实际上是吴三桂和耿精忠二藩,而吴三桂是全局谋划者,因此称为“吴三桂之乱”更加合适。

康熙也深知平叛的要害,在一开始就发布了诏令,停止对耿精忠、尚可喜的废藩,不追究其他反叛官员的罪过,只要投降就可以。这样,就将矛头直接对准吴三桂。在平叛的过程中,清军对其他参与者是“剿抚并用”,使得大量的反叛官员投降清军。

1676年:左右两翼平定

在“三藩之乱”爆发的第三年,也就是1676年,西北、东南战场的战争就结束了,清军已经平定了陕西、甘肃、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对吴三桂形成了“大包围”的态势。吴三桂眼见大势已去,也就匆匆在衡阳称帝,过一过当皇帝的瘾了。

三,吴三桂在战略上被康熙压制

吴三桂起兵后,很快就拿下了湖南。当时,吴军兵强马壮,士气旺盛,而清军仓促应战,行动迟缓。如果吴三桂趁胜拿下湖北,就可以北上中原,东下江南。然而,吴三桂认为自己反叛一定会失败,所以只是逼迫康熙妥协,“事纵不成,可画长江而国”。

实际上,吴三桂的考虑也不无道理。当时的吴军虽然兵强马壮,但是只能适应在南方的山区作战,一旦到了北方,遇到机动性更强的满洲、蒙古八旗,吴军的优势就是失去,最终成为猎物。因此,吴三桂只能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发展,不敢北上中原。

康熙也看准了吴军的问题,于是调集重兵驻扎在湖北。湖北,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守住了湖北,那么南方的形势就能够被控制。镇守湖北,使得吴军主力不敢出湖南。一旦吴军主力出湖南,清军就会从湖北蜂拥而入湖南,随即进攻云南大后方,三藩之乱自然平定。此后,吴三桂一直坐镇湖南,不敢和清军主力交战,也不敢东进江西或南下两广,可谓进退两难,成困兽之斗。

耿精忠起兵后,邀请吴三桂在江西会师。康熙则派遣重兵镇守江西和浙江,将耿精忠的势力限制在了福建一带。吴三桂也想和耿精忠会师,但是他不敢出湖南,于是派遣一支偏师进攻江西吉安。康熙见吴三桂出兵江西,就命令湖北的清军对岳阳发动进攻,吴三桂担心湖南不保,又立即将江西的军队撤回。因此,整个“三藩之乱”期间,吴军和耿军始终未能会师,只能各自为战。

当王辅臣在西北起兵时,吴三桂只是给了王辅臣一个空头名号,并未给王辅臣提供实质上的帮助。坐镇四川的王之茂、王屏藩也只是吴军的偏师,兵力有限,只能对西北进行一些骚扰,无法对清朝形成实质上的威胁。在吴三桂死守湖南,进退两难的时候,康熙将重点放在西北,平定了王辅臣之乱,打通了从西北进攻四川的大通道。

吴三桂称帝的形象

平定王辅臣之乱后,康熙又调兵平定福建,随后两广望风而降,吴三桂成孤家寡人。此后,清军从两广、江西、湖北、陕西几个方面同时对吴三桂发动进攻,吴军顾此失彼,节节败退。在吴三桂称帝的时候,湖南许多城池已经沦陷,岳阳被包围,可以说败局已定。

综上所述,吴三桂发动的“三藩之乱”在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方面都不占据优势,加上自己又没有必胜的雄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那就只能靠自己的匹夫之勇在清军还没有来得及反应的时候抢占城池。一旦清朝的战争机器完全运作起来,吴三桂也就只能困守湖南,坐以待毙了。

更多文章

  • 清朝最牛考生:百岁高龄中举,乾隆亲自为他祝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最牛考生百岁高龄中举,清朝最牛的进士排名,最年轻的清朝状元

    清朝有个叫谢启祚的奇人,广东肇庆(今属肇庆市鼎湖区桂城水坑村)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于嘉庆二年(1797年),享年一百零四岁(一说一百二十岁)之所以称谢启祚为奇人,不仅仅因为他长寿,他还是史上最大年龄考中举人的考生。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已经九十八岁(一说九十四岁)高龄的谢

  • 林则徐虎门销烟,为何用海水浸泡而不用火烧,不怕造成污染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林则徐在虎门怎么销烟的,林则徐为什么去东莞虎门销烟,当年林则徐销烟是在东莞虎门镇吗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则徐是清朝末年的民族英雄,一说到他我们就会想到虎门销烟事件,在《虎门销烟》中,就详细记载了这件事的全过程。英国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基本完

  • 光绪和溥仪中间,其实还有一位皇帝,在位仅3天,名字却听着耳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光绪皇帝是溥仪的谁,光绪和溥仪谁的权力大,光绪和溥仪是同一个人吗

    大明朝有朱高炽的皇后张皇后,她一生从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开始为大明朝的老朱家开始奉献。后来这样一位女子在经历了丈夫的离世,儿子也在三十几岁就英年早逝之后,为了大明的江山她一界弱女子只能再次成为自己孙子的主心骨,为大明朝至少又续命了几代人。这样的事情到了清朝发生的变得更加频繁。从皇太极入关,开始建立清

  • 从收复伊犁到新疆设省,风雨飘摇的清朝是如何实现熊口夺食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因而伊犁风坡降水量可达到600-800毫米,河谷地带也能够达到200-350毫米。这让伊犁成为了新疆最湿润的地区。而伊犁河的年径流量达到228亿立方米,和海河相当,是黄河的五分之二。这对于西北地区来说就是一个奇迹。同时,伊犁的以天山为屏障,以开口面向整个中亚,在西边又有哈萨克的戈壁滩和巴尔喀什湖为天

  • 李鸿章首次见全自动机枪,没问价而是问了个问题,不免有些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鸿章对于马克沁机枪的认知,李鸿章为什么不采购马克沁机枪,李鸿章第一次见到加特林机枪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李鸿章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争议的一个人,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做出了不少功绩的。在清朝走向衰落时,李鸿章是最为心急的那一批人,他曾努力地试图改变过这一切,从西方引进来了很多工业化设施,算是帮助清朝走出了工业化的第一步。李鸿章那时认为,有了好武器才能改变清朝,为此他特地跑到

  • 李鸿章是直隶总督,放到如今相当于什么职务呢?说出来你或许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鸿章为什么被派去做两广总督,李鸿章当过两广总督么,李鸿章做了几个总督

    梁启超、李鸿章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名人,梁启超是革命家,而李鸿章则是慈禧门下的守旧大臣,原本站在对立面两个人,他为何会给李鸿章这么高的评价呢? 如今人们评价李鸿章,大体都是两个方面,一种看法是李鸿章过度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签订大量不平等条件导致清朝更积贫积弱,而李鸿章中饱私囊,从中谋取了大量的财产。 中法

  • 李鸿章临终前,曾泣血告诫后人:想要强大必灭此国,此国是哪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鸿章临死前叮嘱后人,李鸿章的后人李谠,李鸿章临终遗训

    如今的国人对于李鸿章是褒贬不一,多数情况下是贬多过褒义。但在国外,他可是被认为是十九世纪世界的三大伟人之一,与美国的格兰特,德国的俾斯麦并列的人物。他这一生功过并驾齐驱,但不得不说单论功的话,中国变革的进步有他带头的一份。 但私以为,历史上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是挺难得,说他是卖国贼实在是过于打压了。但要

  • 《传家》吴谨言造型多借鉴于她,民国第一名媛,远比剧中更为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吴谨言传家造型手推波,传家吴谨言片段,吴谨言民国婚纱

    引言《传家》吴谨言造型多借鉴于她不过,所谓民国爱情十有九悲,像易钟玉也是有原型的,现实中的民国小姐也是易钟玉这样快意恩仇的形象,只不过和自己所爱并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剧中易钟灵的很多造型,也都是模仿这位传奇女子。这个存在在真实历史中的女子名叫黄惠兰,富家千金性格张扬,会说6国语言,社交能力更是一绝。

  • 《明史》中删掉的军事强人,努尔哈赤最恨他,还被清朝封禁300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上真实的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的一生功绩,努尔哈赤的政治谋略

    袁崇焕曾经说努尔哈赤:“奴夙知兵,今又屡战屡胜,熟于用兵。”能够得到自己对手这样的评价,可以看出努尔哈赤在军事上确有奇才。那么在明金战争中,努尔哈赤真的就是百战百胜么?当然不是。在满清建朝之后,有两个人都因为“抗金”备受清廷打压,一个是岳飞,一个便是曾经数次击败努尔哈赤的袁可立。岳飞一定没想到在自己

  • 康熙驾崩后,作为四妃之一的宜妃,为何会遭到雍正多次当众羞辱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康熙微服私访记宜妃被绑,宜妃和雍正,康熙和宜妃之死

    《康熙微服私访记》里的宜妃,聪明受宠。可历史上的宜妃,虽也受康熙宠爱,但命运不济。康熙帝驾崩,失去了依靠,因为儿子的关系,也遭新皇忌恨,生活处处受限!宜妃,郭络罗氏,是满洲镶黄旗人。镶黄旗是清朝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镶黄旗有九大姓,郭络罗氏便是其中之一。康熙时期,郭络罗氏以宫女身份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