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儿子太多,又大多十分优秀,康熙的皇位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难继承的皇位,最终雍正能够继承皇位,无论怎样来说,都说明雍正是一个很有心机的皇帝,手段也很强硬。
雍正在位时,能够创造将清朝打理得风调雨顺,也可以看出他的能力。
与康熙时期各个优秀的皇子之间凶残夺位相比,雍正的儿子们就没有这么优秀了,有人说乾隆在年轻的时候是足够的优秀,甚至有说法雍正能够即位,还是康熙看在乾隆的“面子”上。正因为如此,乾隆和他的弟弟弘昼的组合更像红花与绿叶一样和谐,最终使乾隆顺利坐稳皇位。
说起爱新觉罗弘昼,大多数人的印象是疯疯癫癫,恃宠而骄,然而这只是他的一面,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弘昼在康熙五十年出生于雍亲王府,母亲是后来的纯懿皇贵妃耿氏,作为当时雍亲王的五儿子只比自己的四哥弘历小三个月。由于年龄相近更奠定了二人的兄弟情义。九岁时兄弟俩一同被于傅先生传学授经。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一般会把这段情谊称为“发小”,感情更是没得说。更何况乾隆与弘昼是亲兄弟呢?
在成长阶段,二人形影不离,到了雍正十一年弘昼被封为和亲王,这进一步说明了雍正皇帝对他的赏识。雍正十三年二月,弘历,弘昼和鄂尔泰被命处理苗疆事务,弘昼作为弘历的助手更反映了绿叶与红花的搭配。不仅雍正对他格外喜爱,后来的乾隆对他也是各种宽恕和宠溺。
我们都知道,雍正的三阿哥弘时被削宗籍后,剩下年长的阿哥只有弘历和弘昼了。如果弘昼这个时候还是一同与哥哥共同帮助雍正处理事务,难免会引起弘历的疑心。聪明的他装疯卖傻,疯疯癫癫,干出了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比如说,他搞“活出丧”,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为自己置办葬礼。坐在棺材上接受着奴仆和家眷的哀悼,相反他却在棺材上高兴得不得了,吃着人给他的祭品,并以此为乐。不但搞这种让人费解的事,他还喜欢收集死人留下来的东西。尽管古时候人们都很避讳与死人有关的东西,但他却不以为然,反而说“人生不过百年,有什么好避讳的!”。
他真的是不在乎自己的生死吗,还是另有意图?她的母亲纯懿皇贵妃也是出身于中等阶级人家,其父为管领耿德金,有这样的背景,纯懿皇贵妃也算是大家闺秀,懂得皇家的战争,所以自弘昼小时纯懿皇贵妃便把他安置在他四哥的身旁,凭借多年弘历对弘昼的感情,也使弘昼免受夺位之苦。所以说受母亲的影响,弘昼懂得保护自己,在雍正皇帝有两位太子候选人时,搞出“活出丧”的闹事,免去了弘历对他争夺皇位的疑心,懂得明哲保身。
弘昼对皇位淡然,除了体现在他给自己“活出丧”这一具体事实上,他曾在自己的诗《金樽吟》中写道“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意思说:世上的事无常变化,不如把酒言欢,逍遥快活。
人生难得的是有知己,在与知己的饮酒欢乐中谈论古今之事,美好幸福。弘昼在诗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享受的快乐,同时也在侧面反映了他对皇位与皇权的无心。这也被后人称为“救命诗”。所以说,为了解除兄长对自己夺位的疑心,他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深思熟虑。
在弘历登基后,赏赐给弘昼当时雍亲王的府邸和全部财物,受到皇兄如此拥戴,他恃宠而骄,日益张狂,仗着自己的皇兄为所欲为。在一次上朝中,因为与讷亲意见不合,发生口角争执,他竟然在满朝文武与乾隆帝面前动手踢打讷亲,而因为他王爷的身份和地位,无一人上去阻拦,乾隆也是坐在龙椅上不动声色,没有对弘昼多加怪罪。这也是体现了他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对他多加宽恕。
关于弘昼的死,仍是个谜。有人说,骄横的弘昼管了一些不该管的小事,被赐予三尺白绫结束了一生,也有人说是无事平安度过一生。早在皇太极时,努尔哈赤便立下不可杀兄的规矩,雍正即便是与胤禩不共戴天,最后也是削宗籍,保留其性命,更何况是受到皇兄多加包容的弘昼呢?可见其平安而逝的几率更大。
弘昼这个人,已经看清楚皇室之中夺位的残忍,写诗保命,对皇位淡然,搞“活出丧”也是为了明哲保身,看似荒唐,实则大智若愚。他并未像其他皇子一样,如果对皇位没有兴趣,就一声不吭,隐藏自己,相反,弘昼所做的荒唐事让他的皇兄感到无奈,疑心也就自动解除。也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智慧,才得以在夺位之争中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