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罪犯,为何都要流放到“宁古塔”?专家:实乃皇帝高明之举!

清朝罪犯,为何都要流放到“宁古塔”?专家:实乃皇帝高明之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523 更新时间:2023/12/17 10:21:13

那么,宁古塔究竟是个什么地方?为何清朝的罪犯,都是要流放到那里呢?

先说流放。流放是古人对犯罪之人惩处的安身之所。罪恶稍轻、或者皇帝赦免死罪之后,大多会选择流放。流放最早起源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在以后的每朝每代皆有继承和延续。宋明时期,对犯人惩处的流放更加频繁。除清朝外,当时大多是流放到南方等地。

清朝,为何要将罪犯流放到宁古塔

古代犯人犯错被流放,皇帝肯定选的都是苦寒之地。宋明时期,大多会发配流放到广州、广西一带。那时候广州不像如今这般繁华,而是不之地,瘴气严重,极不利于人类生存。

那么宁古塔,肯定也不是什么好地方。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清朝时期属于边远、边关地区,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

宁古塔,对于娇生惯养的朝中大臣和纨绔子弟来说,极难适应。所以在当时有知道被流放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的人来说,很多人宁可选择自杀,也不会去那鬼地方。

宁古塔,从名字上看像是一所塔庙。其实不然,是一个城市名而已。之所以叫“宁古塔”,是因为相传,清皇族的远祖兄弟有6个,都曾居住于此。且满语将远祖兄弟谓为“宁古”,个数的个为塔,所以有了“宁古塔”的说法。

清朝皇帝将罪犯流放到宁古塔,而不选择别的地方,其实有三层含义:

其一,宁古塔是边关苦难之地,犯人到了那里更容易自思、自悔,利于改造;

其二,宁古塔可以说是皇族的老家,犯人到此也会为老家“增砖添瓦”,常人不愿去的地方,让犯人们流放于此,可谓一举两得;

其三,即使有的犯人有图谋不轨的行为,也会被老家人发现并告知朝廷,起到监视的作用。不过这种情况极小。但凡能到此地的人,大多官员都被削去了职位。

清朝犯人流放宁古塔,为何是高明之举

顺治十年(1653)设置宁古塔,正值明清易代之际,大批受到朝廷刑罚的官员将领都被发配到宁古塔,特别是顺治至乾隆年间,成千上万的人被流放到东北。

根据《中国通史》、《清史稿》等史书记载,发遣到宁古塔的罪犯,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还有朝廷大臣。顺治十二年(1655年)吏科副给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多尔衮,并要求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并恢复爵号。皇上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密议,密议结果,判处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召免死,流放到宁古塔。

古代朝廷官员大多是有才华、学识之人。很多人被流放此地后其实并不甘寂寞,在习惯了宁古塔的环境后,很多有识之士开始改造此处环境,为宁古塔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其实这也是皇帝们所想看到的。所以,与皇上而言,是高明之举。

一、发展农业

清朝犯人被流放到宁古塔后,他们首先摒弃了东北原始的耕作方式,把内地的先进的耕种技术带到了这里,使粮食产量得以极大的提高,粮食品种也由原来的四、五种增加至十余种。

同时在土地开发商也有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至雍正初,宁古塔将军所辖可耕种的土地也达到了原来的十倍。明末兵部尚书张缙彦,更被当地人尊为“域外群尊五谷神”。

二、开展贸易

起初,宁古塔的商铺很少,基本上没有贸易。流放犯人杨越到此后,看到此处丰沃的自然资源,开设了皮毛人参互市贸易场所。仅一年时间,宁古塔就开设了30多家贸易货栈,人参、蘑菇、毛皮等都得到了交换、出卖,并很快吸引了盛京、吉林乌拉等地的客商。

史料《宁古塔纪略》中,对当时的贸易有着这样的描述,“货物客商络绎不绝,居然有华夏风景”。可以说,宁古塔的商业贸易是从流人开始的。

三、升级医疗

雍正年间,吕留良因文字狱惨遭屠戮,其族人12户111口人被发配宁古塔,吕留良的孙子吕懿,也在发配之列,他擅长医术。当时宁古塔土著满人崇信萨满教,有病多采用一些土办法,吕懿去后,开始在本地行医,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

四、文化振兴

据记载,吴兆骞被发配宁古塔后,离开北京时他用牛车带了上万卷书。与他一起的流放者杨越,也是文化人。他两到此后,开设了“读书草堂”,对当地人进行文化教育。

因江南科场案而流放三年宁古塔的方拱乾写了近千首诗,几乎每日都要写一首诗。不仅有他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在谪居地的许多小事也被收入诗中,编成《何陋居集》,这是宁古塔最早的诗歌集。也是后人研究宁古塔的有力证据。

流放者吴兆骞在宁古塔谪居二十多年,不仅留下了很多诗作,讴歌了戍边将士们的塞外绝唱,更写有山川之美的《长白山赋》,书信集《归来草堂尺牍》,对后世文学大有影响。

明末尚书张缙彦在游历了宁古塔新旧两域周围的山川、村落、河流后,为之重新命名,甚至还为那些没有名字的河流大山起了名字,一起收录在他的《宁古塔山水记》中。

今天《宁古塔山水记》已经成为了解宁古塔山水必读的著作之一。它内涵博大,包含宽广,而且文词优美,笔法简练,是宁古塔乃至黑龙江最早的山水游记和散文集。

读者们,关于“宁古塔的文化和历史”,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更多文章

  • 他才是古代史上第一巨贪,和珅与他相比都算不了什么,却少有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巨贪和珅,和珅是如何变成巨贪的,和珅为什么会成为巨贪

    王黼原名叫王甫,因为和东汉的一位宦官重名,故被皇上改名为王黼。说到贪官奸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拍马屁,这位王黼也不例外,学识不高却巧言令色。但王黼还有一点是其他人比不上的,那就是他长得好!《铁围山丛谈》对他有描述道:“如傅粉,然须发与目睛色尽金黄,张口能自纳其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王黼皮肤白皙

  • 清朝貌美格格,因父亲贪图荣华错嫁一人,最终女儿夭折自己也疯癫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十大美貌格格,清朝灭亡后公主格格们都嫁给了谁,历史上最惨的晚清格格

    婉容一开始是不想嫁给溥仪的,这点从她后来因精神恍惚被关起来,但偶尔清醒时吐露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她在咒骂,咒骂自己的父亲荣源,为了想当国丈爷,断送女儿一生的幸福。世人只知文绣读过书,念得是新式学堂,因此被溥仪看重;却不知婉容文采学识一样出众。婉容读书写字、弹琴绘画,样样精通,还专门跟着外文老师学过

  • 他是乾隆7世孙,身穿龙袍手戴帝王扳指,公开祭祖排场非常大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乾隆七世孙列表,乾隆的七世孙穿龙袍祭祖,乾隆的祖孙有多厉害

    他的事迹基本上大家都是当成笑话来看待,毕竟不论从族谱还是日常行为,都能够看得出,他这皇族子孙的身份,多半是编的。但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虽然行为也很博眼球,但却是真真实实的乾隆帝7世孙,辈分按照清朝皇族排序来排,他就是爱新觉罗·恒绍。跟州迪随便取了个名字就安了爱新觉罗的姓氏不一样,恒绍的名字是根据爱新

  • 18岁嫁65岁乾隆,一进宫就荣宠备至却一生无子,如今画像已成珍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乾隆18岁的照片,15岁入宫乾隆一生被视为继承人,乾隆和他的几位妃子的画像

    公元1795年,乾隆禅位给皇十五子颙琰,也就是嘉庆帝。不过虽然是嘉庆帝登基,但掌握朝政大权的依旧是还是乾隆,甚至他还继续选后宫。既然说到了乾隆当太上皇之后的后宫,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循贵妃伊尔根觉罗氏。循贵妃是在乾隆四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76年入的宫,这一年她才18岁,乾隆已经66岁了,小了乾

  • 这个《甄嬛传》中的大反派,才是雍正最爱的女人,地位比甄嬛高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甄嬛曾经是有多爱雍正,甄嬛传雍正后宫最惨的女人,甄嬛传中雍正有几个妃子

    2011年,《甄嬛传》横空出世,以强大的创作班底以及更加贴合史实的剧情设定,迅速俘获了广大观众们的注意力。甄嬛是有原型的,她的原型就是乾隆帝弘历的生母,孝圣宪皇后。她本是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官凌柱的女儿;后来母凭子贵,乾隆帝登基后她被奉为崇庆皇太后,直到乾隆四十二年才去世,可谓是享尽了一生荣华富贵

  • 乾隆6次下江南,其实另有目的?答案藏在这4次都入住的家族中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乾隆下江南几次,乾隆六次下江南四次住在哪,乾隆一生有多少次偷偷下江南

    江浙四大家族分别为海宁陈氏,海宁查氏,奉化蒋氏以及绍兴俞氏。同为海宁名门,查氏多文人,什么金庸、穆旦、琼瑶等,全都出自这个家族或者跟这个家族有关;陈氏则多官员,素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的美誉,在清朝时还被称为“海内第一望族”。而海宁陈氏一族如此荣耀,一方面是家族教养不错,另一方面则跟乾隆帝有关

  • 她才是乾隆最疼爱的女儿,比紫薇格格受宠十倍,满朝权贵为其折腰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紫薇跟乾隆纠缠在一起,乾隆最疼爱的女儿,历史上乾隆皇帝最疼爱的女儿

    比如说五阿哥永琪是真的,永琪真的有一个孩子叫做绵亿也是真的,但小燕子却是假的,五阿哥真正喜欢的反而是那位《还珠格格》中的大反派,知画格格。至于紫薇格格,历史上真实的她也不叫这个,而是叫和嘉公主;嫁给了傅恒的儿子福隆安,也是就电视剧中尔康的原型。紫薇格格在正史上,的确挺受宠的,不然也嫁不了富察皇后的侄

  • 他自称多尔衮的后裔,为了买特权票大闹火车站,却不被专家承认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多尔衮后裔大闹火车站,多尔衮后裔家谱遭质疑,一个自称多尔衮的后人大闹火车站

    州迪自称是清朝皇裔,为多尔衮的十世孙,跟清末帝溥仪同辈,为溥仪的堂弟。他留着“前光后辫”的发型,就是我们常看的清宫剧中的那种,男性前半个脑门剃光,后面梳成一条辫子的发型。并且他还热衷于穿明黄色的衣服,用以彰显身份。州迪如果只是自己保持着这样的穿着,那顶多大家看个稀奇,也不会去指摘他些什么,可问题来了

  • 他是民国大土匪,放牛娃出身,生性狡猾多疑,残忍程度令人发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民国武功县土匪,民国第一巨匪娶了多少个姨太太,民国最帅的放牛娃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也是一个与武松等人有着类似出身的人物,但与这些积极正面的人物相比,今天的这位主人公确实与其差之有十万八千里,生前无恶不作的他,被人唾骂至今。他就是刘桂棠。刘桂堂,也叫刘黑七,于1892年生于山东平邑县,家境贫寒,小时候以放羊为生,一般而言,许多穷苦人家虽然生活条件不好,但心地总是善

  • 为何李鸿章留下千万遗产,孙子却贫困潦倒,死后连棺材都买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鸿章孙子李国燕,李鸿章棺材图片欣赏,李鸿章晚年照片

    在李鸿章死后,梁启超写过一部《李鸿章传》,在总评中写道;“要而论之,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彼非无鞠躬尽瘁死后而已之心,然彼弥缝偷安以待死者也。彼于未死之前,当责任而不辞,然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对于李鸿章的一生,一言难尽。李鸿章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