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政的秦二世,加上苛刻的秦朝律令,终于让人在忍无可忍之下揭竿而起,陈胜、吴广的农民大起义,掀起了推翻大秦王朝的序幕。然而由于个人能力水平有限以及思维的狭隘性,陈胜、吴广先后死于非命,成为了“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炮灰。
陈胜、吴广之后,六国诸侯的后裔们,死灰复燃,也各举义旗,兴兵伐秦。在这其中,以楚国贵族项羽最为著名,项羽的祖先,在楚国声名显赫,世代荣耀,只是秦朝一统华夏之后,项氏家族的昔日荣光也黯然失色。
所以当项氏家族看到曾经不可一世的强秦,竟然也遭遇了“破鼓万人捶”的境况,内心的狂喜和开心自然不言而喻。再加上家里面有一位不世之才、万夫不当之勇的项羽小后生,不起义都对不起自己,因此项氏家族在起兵之后,迅速成为了秦末大混战的“扛把子”。
不过正当项羽如日中天之时,小混混出身的刘邦,却也以流星般的速度崛起在群雄逐鹿的舞台上,和项羽的实力势均力敌,然而最后双方对决的结果,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则笑到了最后。
对于一代西楚霸王自刎乌江的悲惨下场,历代诗词文人为此歌咏不已,如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哀叹:“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这些文人眼里,他们所惋惜的是,如果当年项羽的脸皮再厚一点,接受乌江亭长的建议渡过大江,在江东积蓄力量、卷土重来易如反掌,但文学毕竟是文学,事实上真的可以行得通吗?
在历史学家的眼里,项羽不肯渡过乌江,其实他心里也非常清楚,这是一件毫无用处的事情,无非是早死还是晚死的区别而已。当年项羽骑兵,打得是推翻暴秦、复兴楚国的旗号,然而项羽干了什么呢?在实力壮大之后,他杀了楚怀王,失去了法理的基础,一下子便失去了民心和军心,因此他此时再返回江东,又有什么号召力呢?
再者,项羽杀死了楚怀王而自立为西楚霸王时,曾经跟随他的江东子弟们,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好处,甚至诸如亚父范曾等贤能之士,也被项羽给赶跑了,在江东这里,项羽早已失去了民心。
而且当时的刘邦,在逼迫项羽自刎之时,已经占据了大半个中国,他自然不肯给予项羽休养生息的时机,必定会步步紧逼,处之而后快,因此项羽即使逃到了江东,刘邦的大军也会尾随而至,不给项羽以丝毫的喘息之机。
因此说,项羽脑袋大,但绝非智商低,他知道返回江东也于事无补,没什么用处,还不如轰轰烈烈地死以名垂千秋为好。因此暴烈性格的项羽,拔刀自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参考资料:
【《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论西楚霸王项羽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