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在《孟子·离娄上》中有言:“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的官场,规矩更是森严,不但对各级官员的吃穿住行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就连帽子上的珠子、翎毛等饰物也有着严格规定。在清朝时期,就连装饰于官员帽子上的翎毛,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所谓冠翎,就是装饰于帽顶的翎毛,在电视上的清宫剧里随处可见。满清官员的冠翎除了用孔雀翎毛制作的花翎之外,还有一种以鹖鸟羽毛被染成蓝色后制作的“蓝翎”,这种“蓝翎”则是为清朝六品以下的官员佩戴。而花翎,以其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花纹,代表的意义和品级也不同。通过官帽上各不相同的花翎,就可以判断出这名官员的身份高低。
01
官帽上的孔雀花翎,因其“晕目”不同,来划分等级。所谓“晕目”就是孔雀翎毛上的椭圆状花纹,称之为“眼”。所以孔雀花翎就分为了:单眼花翎、双眼花翎以及三眼花翎。
单眼花翎,又被称为一眼花翎。其原材料为单枝孔雀尾翎,长度大约是36厘米,一般是由五品以上的内臣、前锋营以及护军营的统领或者参领佩戴。单眼花翎除了对官员品级的限制,还有对身份的限制。佩戴单眼花翎的官员必须是正白旗、正黄旗、镶黄旗,也就是所谓的“上三旗”出身。单眼花翎也是清朝最常见的花翎。
双眼花翎比单眼花翎略短,约33厘米。它并不是一支翎毛上有两个眼,而是由两支单眼花翎相重叠露出两个翎眼。双眼花翎一般用于皇室的宗亲贵族。不过宗亲贵族虽然在身份上有资格佩戴双眼花翎,但是依然需要相应的品级才行。一般而言,宗亲需要在年满十岁之后通过骑射考核,才能佩戴双眼花翎。
02
而品级最高的三眼花翎,整个清朝能够佩戴的人都极少,被皇帝赏赐三眼花翎的人,那么是朝廷重臣,要么是皇室近亲,其他人甚少可以得到。包括在乾隆时期权势滔天的和珅,也没有得到过三眼花翎。
在清朝267年的历史中,被皇帝下令赏赐三眼花翎的人只有七个,当真是屈指可数。第一位是富察·傅恒。此人出身镶黄旗,家世显赫贵重,其亲姐就是孝贤纯皇后。而且他本人在大金川之战、平叛准葛尔以及清缅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所以被赐予三眼花翎。同样,傅恒的儿子福康安,也是由于身份和战功都颇为显赫,所以也被皇帝赐予三眼花翎。
和珅的弟弟和琳,以及蒙古正白旗出身的长龄,也都是由于军功被赏赐三眼花翎。第五位得到三眼花翎的人是睿亲王的次子禧恩,因为是次子所以不能袭爵,但是此人凭借自己努力,平定海南叛乱,被赐予三眼花翎。
清末的李鸿章,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当时的满清朝廷位高权重,他也是第一个得到三眼花翎的汉人。最后一个被赏赐三眼花翎的官员也是一个汉人,徐桐,此人很受慈禧喜欢,因此被赐予这份殊荣。
03
由此可见,官员的官翎,不但是身份的象征,而且是皇帝特别赐予的嘉奖。这支看似普通的翎毛,也令官员们向往不已。大将施琅,在《清史稿》中被康熙评价为:“如施琅者,立如此奇勋,必令永秉节钺,荣华以终其身!”康熙也确实封加封施琅为靖海侯,据说施琅曾提出宁愿不要爵位也希望得到一支花翎,但最终康熙赐予施琅一支单眼花翎。
对于皇帝来说,这种翎毛代表的是资格,就是因为其贵重难得,所以就更加“爱惜羽毛”,不能随意给予。满清后期,由于朝政腐败,一时捐官买翎之风盛行,据说蓝翎只需要几百两银子就可以得到,花翎则要七千两白银。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有关于三眼花翎买卖的记载。可见,再贵重的东西,一旦被人破坏了规则,也就跌下神坛了。
结语
在阶级明确、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朝廷命官的衣帽服饰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各个品级有相应的制度,一旦逾制,小则受罚大则丢命。但是由于其承载着身份的象征,所以官员们不但不反感,还会由于对身份地位的渴求而趋之若鹜。
参考资料:
《孟子·离娄上》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