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时期曾经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但是随着唐朝的衰落,历经宋朝在对外战争中的失利,中央政权开始变得保守,在明朝建立之后,中原王朝再次以大国姿态崛起,与邻国的外交关系,再次被提上日程。
明代的外交思想其实是比较贫瘠的,并不是太开放,其实这主要归结于时代的因素。在中国古代,即使有外交关系,中国皇帝也会拿出“天朝上国”的姿态,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去展开外交。
有的时候,为了避免和周边政权的冲突,甚至以外交的好处,使得其他国家不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也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郑和下西洋,算是中国古代一次比较有影响力的海上外交事件了。
郑和船队能够有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当时明代的强盛,和造船业的发达,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十分庞大的,远航时船队多大百余艘,相关随从就带27800人,船只多达200多艘,而且船只体积也是比较大的,其最大的宝船长 44.4 丈,宽 18 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为何要下西洋呢?
其一,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最后攻下首都应天,建文帝朱允炆火烧皇宫,最后不见了踪影,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很多人都说朱允炆其实是亡命海外,于是朱棣怕朱允炆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就派郑和下西洋,去寻找朱允炆。
其二,明成祖朱棣为了宣扬国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朱棣时期,经历了“永乐盛世”,国力还是很强盛的。而且明代出现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罗盘的广泛使用和航海业的发展,造船技术的革新,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都让郑和下西洋成为了可能。所以,明初繁荣的景象,让明成祖朱棣萌发了宣扬国威的想法,扩大大明朝的知名度,所以派遣郑和下西洋。
其三,明成祖想要一个稳定的周边关系,这就需要一个人为之奔走,郑和就是这个人。郑和每到一个国家,就把明成祖的信交给国王,还有中国的陶瓷、丝绸等具有代表性的礼物,并表示大明朝想要和邻国互通有无、友好往来的愿望。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加强了两个国家的往来,同时也安抚了邻国,也减少了周边的战事。
不管明成祖朱棣是因为什么让郑和下西洋,在中国历史上,这一壮举,确实是达到了朱棣的目的,也让很多国家知道了大明朝,也和中国建立了外交联系。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为何会被明廷叫停呢?
其实,郑和下西洋在后期就已经受到朝廷的质疑,不止是明成祖死后不热衷于下西洋,朱棣在位期间,就已经叫停了下西洋的进程,永乐十九年,北京皇宫三大殿火灾,在古代皇宫起火被看作很严重的事情,当时朝臣就开始议论纷纷,朱棣下罪己诏,下西洋活动亦被暂停,第六次下西洋中途折回”。
朱棣去世后,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也是下西洋的反对者,他在即位后当即下诏: “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仓等处安泊者,俱回南京,将带去货物仍于内府该库交收。……各处修造下番海船,悉皆停止。”
一直到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在宣德五年的时候,海外诸国与明朝的关系发生矛盾,很多国家已经不愿意朝贡,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瞻基决定让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隔多年,郑和再次经过准备,有了第七次下西洋的活动。
下西洋的目的也是为了交流发展、宣扬国威,在这次远航中,郑和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遗体埋葬于古里。
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本来朝廷对下西洋活动一直存在巨大争议,很多人都不同意持续开展这样的行动,郑和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在郑和死后,明宣宗在船队回国两年后,也去世了,等到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之后,也没有继续开展远航。
郑和下西洋后,明廷不再开展海上外交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就是郑和下西洋是极度耗费财力的。对大明朝而言,郑和下西洋对政府财政是极大的挑战,财政越来越入不敷出,在明宣宗期间,尚且有一定的国力,等到明英宗之后,国家经济发生重大变法,尤其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邦交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最后,明廷已经没有能力来支持后继的“下西洋”。
不论如何,郑和的去世对下西洋活动的持续开展都是一次重要的打击,比较遗憾的一件事是,郑和下西洋后,明朝控制的航线最后被葡萄牙人所占据,在80年后占领了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