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从秦到明,基本都有立太子的习惯,唯独清朝例外,清朝从入关到溥仪逊位共267年,但是在这267年里,清朝一共只立了一个半太子,而且他们都没有登上皇位。
清朝是一个游牧部落建立的政权,所以前几任的最高领导者大汗或者皇帝由推举得来,能力强者得,之后清朝正式建立,特别是入关之后清朝照搬了明朝的制度,皇位的继承也朝着明朝的方向发展。
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是顺治皇帝,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出了天花,病情恶化,在病中他起草了旨意,宣布在他驾崩以后由皇三子玄烨继位,因为玄烨已经得过天花,具有免疫力,所以玄烨在顺治驾崩之后顺利继位,是为康熙皇帝,但是康熙皇帝在继位之前并没有被立为太子,而是被直接指定继位。
康熙是清朝在位最长的皇帝,康熙朝出了清朝第一个太子——康熙皇帝的嫡长子胤礽,胤礽是康熙与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但是第一个儿子在出生后不久夭折了,所以胤礽成了嫡长子。胤礽的母亲在生下胤礽之后就因难产去世了,所以康熙为了表达对皇后的爱意,将刚刚出生的胤礽封为皇太子,这是清朝的第一位太子。
但是,康熙在位时间太长了,胤礽的这个太子做的时间也很久,而且康熙的儿子特别多,在其他皇子逐渐成年之后,胤礽面对的压力十分巨大,时刻都在想着如何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再加上等待的时间过于漫长,在当了三十多年太子之后,胤礽的表现越来越怪异,脾气暴躁,私生活不检点等等,甚至在康熙生病时窥探父亲的病情,再加上小人的挑拨,最终康熙决定废掉胤礽的太子之位,但是一年之后又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太子复位之后为了不再失去机会,决定策划夺位,结果彻底惹怒了康熙,胤礽第二次被废。
康熙朝晚年,众皇子的夺嫡之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家安全,为了避免之后再出现同样的问题,康熙决定以后各朝均不设太子之位,而是将继承人的名字藏于密匣之中,置于乾清宫“光明正大”匾额之后。
此后的雍正、乾隆、嘉庆等朝均照此制度执行,未立太子(乾隆禅位给嘉庆之前封嘉庆为太子,但是这与传统的储君太子不同),直到光绪年间。
光绪皇帝因为“百日维新”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对于不听话的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打算换人。1900年1月24日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入宫抚养,虽然溥儁并无太子之名,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慈禧太后这是将他作为太子在培养,只是碍于朝廷制度规定,无法将其立为太子。
后来由于端郡王载漪主张利用义和团对付西方列强,导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与大阿哥往西安逃窜,后来端郡王载漪作为反西方的罪魁祸首被发配新疆,作为“罪犯”的儿子自然不能继承大统,所以溥儁不久被废去大阿哥的封号,从此与皇位无缘。
之后溥仪也是在光绪皇帝驾崩之后直接继承了皇位,并没有经过太子这一过程,所以清朝立国267年,仅仅有胤礽这一个正宗的太子和半个太子大阿哥溥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