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城,吴三桂领清兵入关,击败了李自成,一时间中原大地形成了清朝、大顺和南明并列的“三国演义”。南明拥立了崇祯皇帝的堂兄福王朱由崧继位,史称弘光帝。弘光帝即位后,并没有以收复失地为首要任务,而是在想着怎么去讨好清朝,让清兵不要南下攻打自己。
1644年四月形势图
弘光帝于五月登基,登基之后弘光政权确定了“联虏平寇”的国策,在他们看来清兵是可以依靠的外援,而李自成则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今天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在当时却是十分主流的意见。客观的来说,这个国策有失偏颇,但是也不能算离谱,毕竟当局者迷,如果当时能提出“联寇抗清”的话,必须要有极大的魄力和远见,可惜弘光朝没有这样的人物。
既然国策已经确定了,那么就得赶紧行动。于是当年六月,朝廷就准备选派官员出使清廷。结果选出了三人作为使者,一个是自告奋勇的前都督同知陈洪范,第二个是想去给死在北京的母亲奔丧而自愿同去的应天安庆等地巡抚左懋第,还有一个是兵部职方司郎中马绍愉。
左懋第
七月初,庞大的使团带着给清廷的御书、给吴三桂封爵的诏书和大批的金银财宝离开南京,前往北京与清朝和谈。
因为战争和顺治皇帝登基的原因,使团在十月十二日才获准进京,一进北京城使团就发现自己根本不受待见。清朝首先派了礼部的官员来接收御书,很明显这是将南明看做是前来朝贡的属国了,因为平等邦交的国书是要面见皇帝之后才呈交的,而属国进贡才由礼部出面收取进贡文书。
递交国书的正确方式
而给吴三桂的封爵诏书也没人来领,因为此时吴三桂已经是大清国的平西王了,谁还在乎一个南明小政权封的“蓟国公”。就这样,使团接连的碰钉子,任务是完成不了了,而且人可能也走不了了。
十月二十七日,使团被清军押送出京,但是没走出多远就出了事情,原来陈洪范叛变了,此人其实早已谋划很久,他的女婿早就投降了清朝,所以他自告奋勇的出使清廷也是早有预谋。在回程的路上,陈洪范密告多尔衮,希望多尔衮能够扣押左懋第与马绍愉,放其回江南招徕南方将士官员投降,多尔衮闻之大喜,于是按照陈洪范的要求扣押了左、马二人,陈洪范则回南京进行他的招降计划。
多尔衮
后来陈洪范果然暗中进行活动,想要招降南明的实权人物,但是无奈局势发展太快,第二年五月份,南明弘光政权就被清军击败,南明官员纷纷投降,也不用陈洪范刻意招降了。
而左懋第的命运则十分坎坷,多尔衮得知左素有贤名,想要对其进行招揽,多次派人劝说其投降,但是左懋第坚贞不屈,据不投降,最终于1645年闰六月十九被多尔衮下令处死,左懋第因其坚贞不屈被誉为“明末文天祥”。
左懋第一生为明臣,虽然他与清朝为敌,但是为了表彰其忠贞,后来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亲自为其拟定谥号“忠贞”,忠臣永远不会被遗忘,即使是对手也为其折服,而汉奸则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乾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