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信要是不钻胯,他可能成为刘邦那样的领袖,他为什么要钻

韩信要是不钻胯,他可能成为刘邦那样的领袖,他为什么要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426 更新时间:2023/12/30 23:12:59

(胯下之辱)

韩信之所以要从淮阴屠户的胯下钻过去,作为历史定论的解释是: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不愿意惹这种私人纠纷。如果他真的砍了那个淮阴屠户一剑,必然要吃官司。秦朝的法律比较严苛,韩信吃官司的话,很可能就身首异处了。韩信认为,这辈子他是要干大事的,不能因为莽撞行事,误了一生的事业。

不过,这种解释其实是有个问题的。韩信从小就想干大事,带雄兵百万,这一点儿也没错,韩信确实有这样的大志向。他在给他母亲选墓地的时候,就选在一块高坡之上,墓地周围,方便万户之人跪拜。也就是说,他从小就有当“万户侯”的理想。后来韩信去项羽刘邦那里,虽然当了官,但是他嫌弃当的不是最高官,都先后离去了。这些都可以证明韩信的志向是非常远大的。

但是,既然他想带百万雄兵,那么,他就应该去当兵。当时秦朝正在北边打匈奴,南边打百越,正是用人之际。他只有通过去当兵,在战场上拼命冲杀,自然才会有这样的机会。

但韩信最终并没有去当兵。没有去当兵,显然也是韩信不愿意通过在战场上拼杀,一步步走上去。尽管秦朝有军功奖励制度,但是,肯定那些贵族,以及皇帝信任的人,当万户侯的机会更大一点。一般的士兵,要实现这个愿望,几乎是不可能的。

(秦国士兵)

不去当兵,又不是出生于贵族,而又想当万户侯。其实,对于韩信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一帮人,揭竿而起。而且那时候秦朝严刑峻法,早已搞得民怨沸腾,揭竿而起是很容易的事情。陈胜无非有一点远大志向,就能够做到这一点,他韩信比陈胜强多了,难道还做不到吗?

要揭竿而起,最好的办法,就是要积攒人气。只要有人拥戴他,他一呼百应,带一支军队起来,也不是难事。

因此,当韩信遇到淮阴屠户羞辱挑衅的时候,其实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并不用剑砍,而是打服他们。韩信长得很高大,要打服一个屠户,并不困难。而且,韩信甚至也不用打,他满脑子的计谋,用计谋降服这个小屠户,对他来说更是易如反掌。

只要降服了这个屠户,就能收留一大帮拥戴者。刘邦不能文不能武,不也凭着一身流氓气,身边跟随了一大帮拥泵者吗?

所以,想带百万雄兵,想成万户侯的韩信,这是他最恰当的方法。

(刘邦剧照)

但是为什么,韩信什么也不做,竟然就从那个淮阴屠户的胯下钻过去了呢?

韩信这种不同寻常的做法,显然与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从韩信一生的经历来看,他虽然满腹才学,但似乎是一个不善于交流的人。除非遇到知己了,他才会和人家推心置腹地说话。终其一生,他最谈得来的,也只有萧何李左车。而和萧何谈得来,还只是在早期的时候。

他跟着项羽时,本来是项羽的郎中,与项羽有非常多的接触机会。但是由于不善于交流,因此并没有引起项羽的重视,最后不得不离开项羽。后来他又去刘邦那里。实际上,刘邦这个人还是很重视人才的。郦食其直接对刘邦说,你要打天下,你就要重视我们这种老人家。就这么一句话,刘邦果然就重视他了。

韩信自然是很聪明的,如果他想要设计一段对话打动刘邦,也不是不可能。可是他不善于表达。因此,最终他也就没有像郦食其那样去做,因此也就没有获得机会。

韩信除了不善于表达以外,他内心还是很孤傲的。他由于满腹经纶,因此就特别瞧不上别人,心气特别高。如果别人对他有一点冷遇,他立马就会离那个人而去。他离开项羽,就是由于给项羽提了建议,但项羽并不采纳。他离开刘邦,就是刘邦不给他冲锋陷阵的将军之位,只是安排他押运粮草。他觉得自己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因而才会决然离开。

(项羽剧照)

根据这个性格特点,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韩信对“胯下之辱”的处理。

首先韩信不善于表达,因此他不能用语言化解这场危机。其次,韩信内心的孤傲,使得他对淮阴屠户这样的小爬虫相当蔑视。虽然他真的从屠户的胯下钻过去了,但是,他觉得他的灵魂是很高贵的,他对屠户这样的芸芸众生是瞧不上的。正因为这样,屠户的污蔑性语言,对他才没有任何作用。这就是韩信内心强大的表现。

韩信内心强大,志向高远,因此能够成就大事业。但是,也因为他不善于表达,人际关系不好,最终又被吕后杀掉。连本来一直推荐他的萧何,也没有出手帮他。

(参考资料:《史记》等)

更多文章

  • "汉初三杰"个个立下了不世之功,为何刘邦却只杀了韩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257年出生,与汉高祖刘邦是同乡,二人都是沛县人。最开始,萧何对刘邦的评价并不高,当时刘邦只是个小亭长,又整天游手好闲,结交兄弟,遭家人唾弃。但刘邦也是个有心机的人,一心想结交萧何,因此两人在刘邦举大旗前,关系一直比较融洽。随后,群雄并起,天下纷争,刘邦也加入起义大军,成为沛县的领袖。尽管萧何

  • 历史时期蜀国后期,当时蜀国面对庞会和邓艾的攻打为什么无力回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邓艾怎么灭蜀国的,邓艾为什么要起兵偷袭蜀国,邓艾把蜀国百姓全杀了吗

    当时蜀国正值危难时期,在外作战的将领都希望刘禅能够坚持信仰鼓动军心,而当时刘婵政局杂乱,宦官黄浩独揽政权干涉内政,百官素手无策,造成这种格局有三个原因。 当时为什么刘婵会让一个宦官干涉朝政疏远诸葛亮临终托付之将姜维呢,其实刘婵不傻,很聪明当时刘备死前把大事全部委托给诸葛亮,当时诸葛亮的光芒远超过刘禅

  • 数来数去诸葛亮只欣赏这6人,五虎将中有2人,关羽张飞上不了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亮真正欣赏的大将,诸葛亮五虎上将谁的武力最高,五虎将谁和诸葛亮关系最好

    即使像关羽、张飞、魏延这样的大将,在卧龙先生的眼里也不算可造之材,基本上也不太待见他们。仔细扒一扒《三国演义》的话,你可以发现:数来数去诸葛亮仅真正欣赏6个人,从言谈举止里就可看出对他们其实非常器重。 荆州马家有5兄弟,其中的白眉马良最为有名,而他的小兄弟马谡也非常聪明。诸葛亮非常喜欢这个马谡,曾

  • 汉武帝到底是为了什么娶的陈阿娇,她的下场只怪君王太无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陈阿娇与汉武帝哪年认识的,汉武帝为什么要囚禁陈阿娇,汉武帝怎么葬陈阿娇的

    而阿娇是可能是真爱汉武帝的,不然以她从小的生活环境和她母亲的手腕能力,就算自己没有儿子也可以像刘太后那样借腹生子来巩固荣耀地位。她不肯让别的女人亲近自己的爱人是真爱皇帝的表现。她高贵的出身使她有一种谜一样的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同时拥有天下最好的东西,所以她有了后位还想要爱情和尊重,可惜真的是你越在乎什

  • 帮曹操击败吕布孙权的奇才,生病却不听华佗嘱咐,呕虫数升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孙权打败曹操的典故,孙权对曹操所施最隐蔽阴险一计,孙权夏侯惇华佗

    如果我们看史书比较多的话,就能够发现其实很多的历史人物,虽然生平事迹并不相同,但是记录其小时候的语言却基本是相近的,提到帝王就是“太祖生时,天现异象,其母夜梦苍龙入腹,俄而红光满室”之类,提到名臣就是“生而异,少好读书,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陈登作为一代名臣,他小时候基本差不多,生下来就显得非

  • 小兵抢到项羽一条腿,获封侯爵,后人显赫千年,成为中国第六大姓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小兵割掉项羽,小兵砍掉项羽一条腿,项羽家族为何人才辈出

    杨喜的父亲名为杨硕,在战国末期隐居山中研究天文知识,秦始皇登基称帝以后,曾经五次征召杨硕去往秦朝做官,但是杨硕都拒绝了,他甘当隐士的生活。不过作为儿子的杨喜,却无法像父亲那样忍受深山中的寂寞,于是杨喜离开了深山参加了军队成为了一名小兵。 秦朝末年是一个彻底的乱世,诸侯们如雨后春笋般破竹而出,又在

  • 姜维离世83年后,一封23字密信在四川被发现,揭开了蜀汉一大疑云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姜维死后83年一封23字的密信,姜维死后留下的一封密信,姜维死后蜀国支撑了多少年

    蜀汉后期固然有着“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萧瑟悲凉,但是在高级战力方面并不逊色,在诸葛亮于234去世以后,他精心培养起来的弟子姜维继承了他在蜀汉的地位,成为了掌管军事的大将军,多次主持北伐但并未获得太大的功绩,去世以后也是毁誉参半,可以说这是一个身上有着诸多疑云的人物。 姜维出生于202年的天

  • 春秋:为什么有一句俗语叫“抱孙不抱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舍子抱孙埋葬法,春秋最著名的十句话,抱孙不抱子是什么意思

    在我国古代的风俗中有一个习惯叫“抱孙不抱子”,也就是一个正常的男人不会对于儿子杨过特别亲近,但一般都会宠爱孙子,也就是隔辈亲。这好像也符合我们的直觉,按我们的文化传统就应该是严父慈母,父亲就应该是一个十分严厉的形象。但这也只是一个十分片面的理解,实际上“抱孙不抱子”的规则出自我们悠久的礼制文化。《礼

  • 我国的端午节纪念屈原,韩国的纪念谁?端午节为何会被韩国申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一、中国的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天中节等。在农历5月5日,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var1]端午节的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来源于自然天象崇拜。我们号称龙的传人,古人很崇拜龙,经常举行祭祀龙的

  • 诸葛亮死时留下一锦囊,可惜刘禅没理解,2000年后人们才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诸葛亮死讯传来刘禅哭了,诸葛亮死前刘禅说了啥,诸葛亮临终前给刘禅留下六个字

    “细节决定成败,万事万物都是有理有据的。”正是如此,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发生过很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之间都是有很多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结合历史和古代的发生过的很多事情来看,其实有些事情如果发生细微的改变,或许就大有不同。而在我国历史之中,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其实也是有很多相似的例子,而这些例子想在回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