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7年出生,与汉高祖刘邦是同乡,二人都是沛县人。最开始,萧何对刘邦的评价并不高,当时刘邦只是个小亭长,又整天游手好闲,结交兄弟,遭家人唾弃。但刘邦也是个有心机的人,一心想结交萧何,因此两人在刘邦举大旗前,关系一直比较融洽。随后,群雄并起,天下纷争,刘邦也加入起义大军,成为沛县的领袖。
尽管萧何不会打仗,但是他能够组织后勤,能够管理后方。有了萧何的帮助,刘邦军需充裕,即使多次失败,仍能东山再起。刘邦把萧何放在了开国功臣的首位,并安排萧何成为汉朝的第一位宰相。然而,大家都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对于韩信,萧何可谓有感而发,即使自己心胸坦荡,也难以抵挡旁人的怀疑。
由于参与谋反,韩信最终还是没能幸免。萧何知道刘邦也越来越怀疑自己,知道危险已经迫在眉睫。就这样,萧何想出了一个办法来打消刘邦的疑虑。《史记·萧相国世家第二十四》记载:“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数千万。相国拜见。于是,他又笑了笑,说:“相国是利民的,”民所上书都是与相的,他说:“君自谢民。”
萧何自毁自己的清誉,总算是打消了刘邦的顾虑。对萧何欺压百姓的行为,刘邦不是过于责罚,而是发自内心的。刘邦的举动萧何自然明白。而萧何又不像韩信那样,在军中声名显赫,于是便放下了芥蒂,萧何也因此而成。
若以萧何为后知后觉,韩信事件之后才渐渐醒悟,开始筹划自己的人生道路。那么张良就是远见卓识了。然而,与韩信和萧何相比,张良的确更具传奇色彩。当项羽大举出征时,张良显示出了激流勇退的大智慧。对刘邦的赏赐,张良只选了一小块地作封地。可以说,不贪也不争,一心一意研究黄老之学。因为张良的这一选择,汉朝开国以来的几次风波都可以独善其身。
事实上,与张良和萧何相比,韩信显然是个傲慢自大的人。这一年,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对峙,韩信率领大军北上攻打魏赵齐。那时,有人劝韩信要自立,但想到刘邦最大的恩情,韩信便选择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可以说,韩信对汉朝是半信半疑,这种情况想不骄傲都难。遗憾的是,韩信不懂封建帝王的心意。
世界已经到了尽头,韩信这种人的存在一方面不断提醒刘邦,天下一半的功劳都是韩信的,另一方面,刘邦又担心韩信的兵强马壮,如果不怀好意,也不好对付。这样在这种双向猜疑下,韩信却不懂明哲保身,最后只能是不能善终,现实如此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