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与刘邦之间有着极高的信任度,我们都知道萧何是与刘邦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萧何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只不过早年间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认识刘邦之后,他发现刘邦身上有飞铲更独特的气质,那就是热爱百姓。也是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觉得刘邦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而且他一眼就能看出刘邦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所以就一直追随着刘邦。
除了萧何之外,还有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人就是韩信。不过韩信能够成为刘邦最得力的干将这要感谢萧何的推荐,韩信用兵如神,在刘邦与项羽的关键战役当中,韩信指挥部队力挽狂澜,最终让项羽部队元气大伤,奠定了刘邦统一的格局。其实要是没有韩信的话,以刘备手底下用兵的人才,根本是不可能打过项羽的,刘邦能够坐上皇位,韩信是有很大的功劳的,正是因为有这么大的功劳,才让韩信在后期开始变得更加的贪婪,他的结局也是自己没有认清君臣该有的关系。
其实韩信的功劳确实是非常大,刘邦自然是非常感谢他的。但是他对于君臣关系却没有看得那么重。任何一个人有功劳,但是在自己的君王面前,还是要学会收敛一点比较好,而且最好不要显得自己的实力很强大,不然只会让统治者对你产生怀疑。当然这只是一方面,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资治通鉴》这本书,这是文学家司马光写的一本书,在这本书里面,就很好的分析了为什么韩信作为一个队刘邦贡献这么大的人,但是在最后的时候却被杀,他是从韩信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进行分析的。
司马光的原话是:“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也就说韩信出生于市井,他太过于贪恋权力。当刘邦在外激战的时候,韩信告诉刘邦希望自己成为齐王,然后一直<在齐国。刘邦认为韩信是像萧何等人一样,把自己看得非常重。没想到,刘邦笼络人心这一套韩信并不吃,他只想着自己做王。刘邦从这个时候开始就起了戒心,那个时候刘邦已经快要坐拥天下,自然不希望出现第二人来与自己平分天下,所以之后他一直打压韩信,但是他并没有选择杀死他,毕竟韩信帮助刘邦做了非常多的事情。
后来吕后为了帮助刘邦稳定统治,趁着刘邦去平定贵族的时候,用计策把韩信骗进了皇宫里面,通过埋伏的方式抓住了韩信,然后将他个杀死了。韩信临死的时候非常的后悔,当然她并不是后悔当时跟刘邦讲条件,他后悔的是当初没有听从谋士的计谋,当时有人劝说韩信应该自己称霸,与刘邦项羽来个三分天下,因为当时韩信的功劳已经让刘邦随时提防着了,他对于敌人和同伴来说都是一个威胁,如果只是单纯的做一个臣子的话,肯定会有杀身之祸。韩信还是目光太短浅了,而且他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要讲清好处,这点正是刘邦所讨厌的,其实他在刘邦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帮助刘邦,在事成之后,相信刘邦肯定是会奖赏韩信的,因为刘邦的人设就是有一颗君子之心,所以他必须这样做,还是怪自己目光不够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