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劝告,吃了大败仗,悔恨交加。自己的儿子是块什么材料,自己最清楚。把西蜀这份家业托付给刘禅,又放心不下。当时长子刘禅才16岁,另外两个刘永、刘理更是幼小,怎能独立承担举国大任?
于是刘备把托孤的对象定为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是从外面带来的,李严是刘璋旧臣。如此安排,也是出于制衡的考虑。诸葛亮是“荆州集团”的领军人物,而李严则是昔日刘璋手下文武百官——东州集团的代表,他们这两股力量也可以互相监督,互相制约。
不单单托付诸葛亮一人,这是作为君主再正常不过的想法。不说后世的赵匡胤、朱元璋,为了给子孙留下一个安定的国家,不惜铲除一切有威胁的势力。即使如同时代的曹操、曹丕,也是如此安排,临终让司马懿和曹氏宗族共同掌政,这也是出于安全考虑的一贯做法。
只是刘备临终遗言给了众人极大的想象空间:“先生才能胜曹丕十倍,阿斗若可辅之,则辅佐他。如不可,则可自代之”。这番话真是“惊天地,泣鬼神”,语惊四座。诸葛亮当场就懵了,直接跪那泣道,“臣当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其实诸葛亮跟了刘备那么多年,他是个何等人物,刘备是十分清楚的。说这番话,当然不是真心想让诸葛亮自立为西蜀之王,要是那样,江山改姓,还谈什么复兴汉室之夙愿。
个人认为刘备此言有两种用意:
一、想试探下诸葛亮的反应。身为一国之君,岂有心思简单之人?随时都会观察试探周围的重臣。一看诸葛亮涕泪满面的表忠心,他悬着的心又放下一些。
二、故意如此,好让诸葛亮死心塌地的感恩图报。刘备之前不是没干过这种事,长坂坡赵云七进七出救了阿斗,血染战袍,刘备接过孩子直接往地上一丢,“为了这个龟儿子,险折我一员大将”!把赵云感动的不要不要的。这种驾心驭人之术,正是老刘家的传统,从高祖那就有了,为的就是收服人心。
因此说,刘备对诸葛亮并没有杀心,但是防备之心倒是有的。毕竟这世上的事难说啊,之前看似忠心耿耿,之后抢班夺权的例子比比皆是,如秦朝的赵高,再如那个司马家……同时托孤于二人,也是从制度上降低这种风险。
引申一下诸葛亮和李严的事,因为诸葛亮把李严夺去官职、贬为庶民一事。这也成了“倒诸派”说诸葛亮有反心、除去李严独掌朝政的有力证据。
《三国志?李严传》记载了此事,“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意即诸葛亮率军北伐,把运送军粮的工作交给李严这个托孤重臣。军粮供给是大军出征极为关键的一项,把这么重要的事让李严督办,说明诸葛亮对李严的能力给予了充分信任。
以他的治军风格,是不会利用关系到全军安危的粮食问题来整垮李严的。真要收拾李严的话,以诸葛亮在蜀国的权势、威望,编造几条罪状达到目的轻而易举。
罢黜李严实是因他前后不一,谎报军情。当时因为连日大雨,军粮无法及时运达。本来这种情况非人力所及,但也不至于削官罢爵。而李严却采用了欺瞒的手段。
他一面派人请诸葛亮撤军,一面又给刘禅上表,说诸葛亮撤军是意图诱敌深入,对自己运粮不力却是绝口不提。如此将重大军务当儿戏,诸葛亮只是罢免他,还给他留住性命,冤吗?
反而李严对于诸葛亮的行事为人心知肚明,公元234年,诸葛亮北伐病逝五丈原。李严得知后,激愤病发而亡。生前一直期盼诸葛亮重新起用的他,自知诸葛一去,其他人再不可能任用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