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宝盛世年间共设置有九大节度使和一大经略使,统称为天宝十节度,安史叛乱的范阳、平卢、河东三镇正是其中之三。很多人就有疑问,天宝年间的各大边镇是个什么情况?边疆大帅为何纷纷看不起安禄山。天宝十节度,分布唐帝国的四周,一个或者两个面对众多草原部族或是怀有敌意的小国。简单来说,各大边镇都有抗衡大唐的敌对国家,他们存在的意义也在此,为天子守国门,不让一个敌人进入大唐境内。
天宝十节度使是李隆基在边陲的十个军区长官,在此之前有其他皇帝设,但不够完整,知道李隆基在位才真正成型。
剑南节度使,天宝年间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都任职过,主要是西抚吐蕃,南平蛮僚。剑南节度使的治所在益州(今四川成都),统辖团结营、天宝军、平戎军、宁远军、澄川守捉、南江军及翼州、柘州、茂州、维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兵,满编是三万九百人。唐高宗时期因与吐蕃全面战争初设,天宝年间的原属大唐属国的南诏国得到唐军帮助迅速崛起,双方交战,唐胜南诏败,可南诏迅速找上吐蕃做主人,反戈一击,剑南镇的元气大伤。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无力北上平叛,却依旧对大唐中央忠心耿耿,唐玄宗入蜀中即是最好的证明。
安西节度使,镇抚西域诸国(安西四镇),防御西突厥,满编两万四千人,玄宗时期节度使分别为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安史叛乱前夕没遭遇什么大仗,编制和战力仍然在,是忠于唐廷的,战争一起就内迁平叛。
河西、陇右、朔方三镇对唐中央是十分忠心的,与吐蕃时有大战发生,却多次取得全面胜利和优势,有近十万沙场老兵。这三镇是平定安史叛乱的主力军,更是唐肃宗李亨紧紧握在手里的枪杆子。北庭镇主要对付西突厥中不服大唐的部落,兵力不是很足,毕竟这里远离大唐内地,很多时候打仗找的是仆从国的军队,安史战争一起,北庭军就迅速抽调一近万的精锐部队挥军南下。
岭南五府经略使管兵一万五千四百人(表面这么多,实际上分布在各乡各镇),岭南兵虽少却仍然忠于大唐中央,毅然决然地北上平叛,投入平叛大军中。
叛乱边镇是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辖区极广,北方草原和东北部落小国,共管兵18万3千。即使没有18万3千,也有超过十万(据史可考有13万),拥有十分精锐的骑兵和世界一流的武器装备,打仗不仅靠本部兵马,还有那些草原野蛮人帮忙。安禄山得到原朔方节度副使阿布思的部众后,史书记载:已得布思众,则兵雄天下。
天宝年间,大唐将星如云,名震四周,安禄山军事才能远不及。边疆大帅都与安禄山有或多或少的接触,纷纷看不起他。因为安禄山擅长诡诈,有骁勇之名,但有点名不副实,其才能小打小闹还行,大规模战争根本没用。安禄山能崛起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靠的是贿赂朝中大臣和装蠢。安史叛乱之所以能够那么的成功,就是另外一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