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集权利和财力于一身的宝位,多少人为了得到这个宝座而牺牲性命。这种事延续到清朝后期依然存在。晚清时期皇帝由谁来做是慈禧来决定的,但是慈禧太过强势,为了保住自己的独权,她为晚清挑选的皇帝都是软弱、无能的,一个有见地和学识的继位者只会剥削慈禧的地位。
慈禧先后为晚清找了三位继承者,分别是光绪、溥儁、溥仪,对于光绪和溥仪大众都十分熟悉,但是溥儁却很少在历史记载中被提及,原因是这位皇帝只当了三天,而且也是慈禧维权的傀儡,根本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历史根本不想承认这位过渡皇帝。
光绪帝被推上政治舞台
因为同治皇帝没有子嗣,所以在同治皇帝死后,慈禧太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在自己的妹妹家中挑选了一位儿子过继过来,就这样,当时年仅四岁的载湉被推上了政治舞台,改年号为“光绪”。年仅四岁的载湉登基时是受到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的垂帘听政,但是随着慈安太后的逝世,光绪就逐渐沦为了慈禧的傀儡。
也许是因为光绪年幼,自从他登上皇帝之位后,就有两位太后帮助辅佐,自己也从没有想维护自己的势力,久而久之,光绪养成了对慈禧听之任之的习惯,等到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想要有所作为时,却因为没有自己的势力,而行事之处到处被掣肘,不得顺心。
慈禧起初因为光绪年幼,对外表示自己听政为的是帮助小皇帝快速成长起来,但是光绪十三年时期,光绪帝俨然已经长大,完全具备了自己独立理政的能力,慈禧眼看堵不住悠悠之口,于是和大臣里应外合,表面上慈禧大方让位,宣告诏书,让光绪帝自己处理政务,但是五天之后,就让大臣上褶子,祈求慈禧重新掌权、开展训政。慈禧从此以后,对光绪帝的控制力更强了一步。
处处被挟制的光绪帝表面上顺从慈禧,但是暗地里也在试图推翻封建社会,建立一个自己说了算的新社会。于是光绪暗中联络袁世凯,企图利用袁世凯的力量帮助自己成就“百日维新”的计划,但是想法单纯的光绪怎知袁世凯包藏祸心。
袁世凯在光绪和慈禧两边讨好,最后出卖光绪,投靠慈禧,导致光绪帝被慈禧囚禁海瀛台,被囚禁的光绪帝最终在海瀛台中郁郁而终。
3天皇帝溥儁依旧悲惨
光绪帝已经成为过去时,慈禧和自己的心腹荣禄商量,让溥儁成为了下一任皇帝的人选。这位溥儁没什么才干不说,还特别的贪财好色,对于百姓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合适的皇帝人选,但是对于慈禧来说,却是极佳的人选。因为慈禧需要的只是一个傀儡皇帝,这个人越没有才干和主见越好。
溥儁也以为自己捡到一个大便宜,那么多人争着抢着都想要当的皇帝,却被自己轻而易举的获得,但是头脑简单的溥儁却不知道,傀儡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慈禧的懿旨刚一颁发,就被议论纷纷。国内的鸿儒们认为慈禧选择这样一位无才无德的人作为皇帝,简直太荒诞,更多的人是直接批判慈禧的跋扈;国外的列强也表示,他们只认光绪为清朝的皇帝,换成溥儁,他们不认。受到双边压力的挟制,慈禧这一次也不得不妥协,于是将溥儁由即位变成了建储。
后来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八国联军进军京师,慈禧一路逃到大同,因为溥儁的父亲是此次事变的罪魁祸首,在慈禧回到京师后,溥儁受到其父亲的牵连,从建储的行列中被踢出。这位只在皇位上待了三天的皇帝,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余生。
他的出现像是一场闹剧,所以在历史上很少承认他这个皇帝。而溥儁真实的余生也很令人唏嘘,不仅没有生活来源,祖产也被变卖一空,没有能力的他也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谋求一份差事,最终在塔王府中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溥仪结束清末的悲哀
光绪三十四年,当时的溥仪才刚刚三岁,比光绪帝即位时的年岁还要小一岁,却被慈禧推上了皇帝之位,开始重复皇宫中的悲惨。因为溥仪即位后不久,慈禧就病逝了,所以辅佐政务的工作就落到了溥仪亲生父亲的肩上。
不过时局动荡,宣统三年时期,辛和革命的爆发结束了清朝的统治,溥仪被、宣布退位,只不过还在宫中养着,享受着每月发放的津贴。直到1917年,北京政变的爆发废除了清朝的称号,皇帝也成为了子虚乌有的人,被请出宫外,直到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又成为了伪满洲的皇帝,但是11年之后,日本宣布投降,溥仪也被抓了起来,等待他的只有审判。
直到1959年,溥仪被新中国赦免,给予他新的工作,即便前半生颠沛流离,但后半生因新中国的成立,他还是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从这一点上来看,溥仪的一生是前两位傀儡皇帝中,结局最好的一个,即便三位都经历了坎坷和磨难,但是只有溥仪迎来了黎明的阳光。
总结
皇帝是权势的象征,但是,不是做了皇帝就一定获得权势,无论是光绪帝还是溥儁、溥仪,他们都是动荡时代里的牺牲品,清朝晚期的境遇就像一个垂死的病人,不仅没有遇到一个好的医生,还被无情的虐待。
慈禧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就是加速了清朝的灭亡,顽固的思想、腐败的政治都是加重清朝病情的原因,光绪想作为没胆量,溥儁没能力,溥仪被乱世的漩涡席卷,毫无招架之力,但好在他等来了黎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