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居正:任尔流言,我自居正!

张居正:任尔流言,我自居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672 更新时间:2024/1/23 23:29:49

万历五年,深冬,格外萧瑟。

上书“反夺情”的官员们即将面临皇帝廷杖的处罚。

在当时,廷杖下被打死的官员有很多,何况,脱裤子挨板子,对士大夫名流来说,可谓奇耻大辱。并且,这些官员是在维护伦理道德,是在彰显“正义”,背后有华夏泱泱百姓,与几千年伦理道德作为支撑,怎么能因此受辱!

满朝上下,将目光投向了身披丧服的张居正——旋涡的中心。

翰林院掌院学士王锡爵闯进灵堂,质问张居正,“即圣怒,亦为公”,皇帝因怒廷杖群臣,这都是怪你!

张居正只静静听着,面如死灰,凝固的空气持续弥漫。

突然,张居正猛地跪在王锡爵面前,拔出一把刀,递给王锡爵,大吼:“这都怪我,都怪我!你杀了我吧,你杀了我吧!”涕泗横流。

接下来,《明史·纪事本末》这样写道:锡爵大惊,趋出。

大惊的不光王锡爵,恐怕即将面临廷杖的群臣也吃了一惊。一方面,张居正见死不救,不肯为群臣向皇帝求情,可谓铁石心肠。另一方面,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权倾朝野,位极人臣的当朝首辅,竟然跪倒在王锡爵面前。

眼前的张居正,士大夫们,有点不认得了。

这位当朝首辅,此刻,看起来格外陌生。

本来,张居正就没有打算让他们理解自己,自己所做的一切从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他也根本不在乎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他的双眸永远只盯着一点:改革。或者说,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续命。

这是张居正内心的声音,除此之外,众声喧哗,他,听不到。

张居正是一位地地道道理想主义者,是一位实干家,他做每件事有着很清晰的目标,一开始就奔着目标而去,除此之外,在这个过程中所遭受的攻击,遭受的非议,生前身后名,这些都不那么重要。

与天下为敌,又有何妨,只要我心居正!

张居正性格很直,没有士大夫阶层的装模作样,虚伪做作,张居正一生只干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即便这件事情是错误的,会招致别人的流言蜚语,他都不在乎。

严嵩徐阶政治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张居正虽然在政治上与严嵩决裂,但仍往来于严嵩与徐阶之间,并明确向严嵩表达自己与徐阶的交往。

张居正认为,坦诚出来,并没有什么问题。这并不是两边讨好的圆滑,相反,这样做会冒很大的风险,往往会两边得罪,并且还会落个左右逢源世故圆滑的名声,但是张居正不在乎。

严嵩倒台后,境遇十分凄凉。由于他掌权时候专权作恶,很多人在这时候都落井下石,借机报复,所以严嵩晚年很是悲惨。每个人对这个满是臭味的前首辅,避恐不及。

但严嵩死后,专门为他操办后事的,是张居正。

作为一代奸臣,严嵩广遭痛恨,很多人都是能远离就远离,但张居正不怕这样做会给别人留下口舌。

张居正认为应当这样做,他就做了,不去管其他的,这是真性情。

张居正与高拱历来被认为是死对头。

张居正与高拱的政治斗争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是据历史学家考证,万历皇帝即位之初,高拱与司礼监太监冯保的政治决战,与张居正并没有关系。

即便是我们普通读者读《明史》的时候,也能感觉到这一段对张居正的描述,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可以说,《明史》始终没有拿出确凿的事实证据,来证明张居正与冯保有勾结,共同扳倒高拱。

不过,张居正权倾朝野,高拱是他登上权力巅峰路上的绊脚石,张居正作为传统道德的背叛者,在历史中始终留下一个贪恋权力的形象,所以张居正扳倒高拱,被认为是理所应当。

这是正史和大众对张居正的误解。

高拱被扳倒之后,张居正开了权力巅峰之路,这似乎也验证了张居正具有陷害高拱的动机。在民间看来,在朝野群臣看来,高拱的倒台,一定与张居正脱不了干系。

高拱本人也是这样认为,据说,高拱临终前,仍记恨张居正。

高拱与张居正早年曾一同登高望远,指点江山,许下共同报效国家的宏愿,后来由于二人政治上的分歧,逐渐疏远,但以张居正后来对高拱的态度来看,显然不至于去陷害高拱。

有一次张居正回乡路上,偶遇高拱,这时高拱已经落魄不堪,跪在张居正轿子前面,迎接当朝首辅。张居正看到此时的高拱,立马上前将其扶起,拉进轿中长谈。

既然所有人都认为高拱变成这般田地全因张居正,高拱自己也是这样认为,那张居正还有必要虚情假意做个样子吗?这不是更让人厌恶,说张居正是个极为虚伪的人?

何况,高拱落魄到这个样子,是因为轻视圣上,这是大罪,张居正这样做显然对自己没有好处,但他仍这样做了,因为张居正问心无愧。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看重别人的看法,看重别人的评价,为了所谓避嫌,为了所谓名声,曲折内心,做一些面子上都过的去的行为,力图做到天衣无缝,让自己的名声无懈可击,但却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我们越来越无法做到与自己内心的和谐。

内心觉得应当做就去做,这多么可贵!

高拱死后,皇帝圣怒未消,是张居正力排众议,说服皇帝以官员规格下葬高拱。

作为公认陷害高拱的黑手,这样做,会让很多人认为张居正极度虚伪,搞不好还会惹皇上不高兴,但张居正不在乎,张居正认为应当这样做,就这样做了。

我们回过来看那次“反夺情”风暴。

公元1577年,张居正父亲去世,依据当时礼制,张居正应当回家奔丧,守丧三年,三年期满,方可再任官职。

但是当时改革进入关键时刻,万历皇帝不愿意放张居正回家,张居正心里也不情愿改革大计中断。

然而,回乡丁忧又是相当重要的事,对于传统礼教下的中国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何况张居正位高权重,天下所有眼睛都盯着张首辅,如若不孝,必将失信于天下,为天下人唾弃。

就在这个时候,户部尚书李幼孜提出“夺情”之说,即以国家为重,可以不离职守丧,为国尽忠就是最大的孝。

张居正这时也在犹豫,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礼教观念在张居正心里根深蒂固,但是他更不愿意自己呕心沥血的改革大计就此中断。

离开首辅之位,三年过后,时过境迁,又不知是一番怎样天地。三年过后,自己还能不能继续首辅之位,还能不能继续改革大计,这一切都说不准。

“夺情”之说一出,皇帝这边可谓大喜,虽然张居正仍坚持请辞,但内心深处已有答案,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这个奄奄一息的国家,狠一狠心,夺情又如何,背负不孝骂名又如何?

在皇帝一再请求下,张居正决心夺情。

但这样做,可触动了士大夫名流的神经,触动了千百年伦理道德的神经。几乎满朝上下都攻击张居正。

的确,在传统观念下,张居正的做法实在不能容忍!随着反夺情愈演愈烈,万历皇帝下令,廷杖所有主张反夺情的官员。

张居正惹了众怒,更冲击了伦理纲常,留下一个“忘亲贪位”的骂名。

被廷杖的官员,有落的终身残疾的、有弃官回家的,他们在天下士大夫名流中成为了值得敬仰的楷模。而张居正,成了异类。

但张居正不在乎!

他高兴的是襁褓之中的新政保住了。

张居正给王锡爵下跪,在起来之后,似乎卸下了一切包袱。既然自己已经成为传统道德的背叛者,那就不必再用道德来束缚住自己的手脚!

在此之后,他可以心安理得坐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三十二台大轿,他可以接受属下极尽奢华的宴请,甚至恣意挥动手中权力的大棒,享受位极人臣的尊贵……

这一切的一切,他都不再在乎,甚至都不能触动他的一根神经。他是被传统道德驱逐出家门的!

他接受着道德君子无休止的谩骂,他承受了太多太多,而这对他都无所谓,他只在乎他的新政,他的改革!

他有理想,他只在乎理想。

他倾听内心,他只顺从内心。

敢离经叛道,敢天下为敌!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名!哪怕正史对自己有所所误会,哪怕五百来,世人从未停歇过对自己的指责、谩骂、嘲讽、质疑,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任尔流言,我自居正!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北平保卫战,看到身材肥硕的朱高炽如此表现,堂哥朱允炆一声哀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高炽镇守北平多久,朱高炽北平怎么守住的,朱元璋对朱高炽评价

    不能说朱元璋立储不慎,也不能说朱允炆的削藩有错,只能说他这位叔叔太厉害了,也许是朱家命里注定有这场大劫。朱允炆把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位儒家学者引为心腹,这三位大咖也深刻影响了年轻的皇帝。继位当年,建文帝即和齐泰、黄子澄密谋削藩,几个实力相对较弱的皇叔相继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燕王的军事实力人尽皆知

  • 宋仁宗最喜欢“女飐”,可是司马光却毫不客气地道:取缔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仁宗与司马光的关系,司马光真的杀了他母亲吗,司马光名言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是不是太专业了,小编读着都有些拗口。没关系,接下来咱们来点儿大家熟悉的。《水浒传》,大家耳熟能详,讲的就是北宋时期的故事。在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李逵寿张乔坐衙”,说的就是燕青打擂,与太

  • 最后一个自缢的皇帝,不是崇祯但值得敬佩,死后与十四位大臣合葬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崇祯皇帝在哪里自缢,崇祯皇帝自缢前都杀了谁,崇祯皇帝为何自缢而死

    各位朋友晚上好!子渊之前曾给大家介绍过不少传奇帝王,引发了读者的热烈讨论,今天咱们就来说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自缢而亡的皇帝——南明绍武帝朱聿鐭(yù)。今人每每谈起明末清初那段屈辱历史,常常会有扼腕叹息之感——在手握江南半壁江山的大好形势下,南明竟然未能效仿东晋、南宋,形成南北对峙之局,保我华夏衣冠

  • 刘伯温送给朱元璋一筐鱼,意义何在?为什么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伯温临死送了一筐鱼给朱元璋,刘伯温给朱元璋做了什么贡献,朱元璋和刘伯温之间的故事

    (朱元璋和朱允炆剧照)但是刘伯温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最后却只被封为陈邑伯,没有被封公封侯,这应该也是他顾辞不受的结果。刘伯温审时度势,就算有着丰功伟绩,却能够急流勇退,这也是他的过人之处。关于刘伯温送鱼给朱元璋这件事,从正史上并没有找到记载,据说这件事发生在刘伯温死前安排好的。刘伯温的死和朱元璋有间

  • 明朝最强采花贼,用一独特绝技作案183起,结果被一色鬼撞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上最奇葩的采花大盗,明朝著名采花大盗,古代采花大盗是怎么作案的

    这个人叫桑冲,由于出身贫寒,很小的时候就被卖给了一个叫做桑茂的人家,被当做养子,虽然他的生活变得好了很多,但是由于被父母抛弃的心情,让他的内心发生了某种转换,再加上正处于叛逆期的他更是无法无天。年仅11岁的时候,桑冲就已经成了有名的恶霸,相处的朋友自然也都是一些不正经朋友,久而久之,桑冲常常在青楼出

  • 咸丰临终前宁愿找外人做顾命大臣,也不用弟弟奕,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咸丰临终,咸丰临终前的史实,咸丰为何不传位奕訢

    清军连连败退,而这还只是内部的争斗,英法联军还在他在位的时候攻入北京城,更是导致清朝损失惨重,咸丰还没有来得及有所作为,就被这些一个个严重的事件搞得晕头转向,再加上本身的身体并不是很好,结果仅在位十一年就撒手人寰。等到咸丰病重的时候,他也是召集了八位大臣,这也是关于皇位继承的问题,虽然他也只有这么一

  • 牛!牛!紫禁城研究员盛赞乾隆:即使不是皇帝,也能做建筑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乾隆紫禁城,乾隆紫禁城真实图片,故宫专家评价乾隆

    乾隆年间平定大小叛乱,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那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繁荣的时代。他为清朝“康强盛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愧是一代有为的君王。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故宫博物院展览部研究馆员孙淼在一档科普节目中,从展览的专业角度分析了乾隆的书房《三喜堂》,并称赞乾隆虽非一个皇帝。做一个伟大的建筑

  • 孙科,他是民国第一“太子”,因年少冲动差点被父亲孙中山枪毙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少不更事险被父亲孙中山击毙1923年,孙科担任广州市长兼治河督办,负有给革命军筹措军需的重任。有一天,胡汉民奉孙中山之命来向孙科调拨军饷。孙中山非常器重胡汉民,去世后曾让其任代理大元帅一职。然而这时孙科开始耍起了公子脾气,要钱吗?不给。胡汉民说不给就不给吧,我跟你爹说去。孙中山知道这件事后,火冒三丈

  • 年羹尧如此受宠,雍正为何把他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年羹尧死后雍正是怎样对待他的,年羹尧和雍正有什么关系,年羹尧与雍正渊源

    雍正对年羹尧独宠到什么地步呢?就拿有一次年羹尧生病来说吧,得知爱将身体不适,雍正就像关心家人一样匆忙赶来看望,年羹尧受宠若惊。可是让年羹尧无比感动还在后面呢,当看到年羹尧虚弱地躺在床上时,雍正十分担心,希望年羹尧赶快好起来,还特意嘱咐太医给他好好治病。这时候太医说了一句话:“年将军的病若是想赶快好起

  • 年羹尧被处死后,雍正如何对待他妻儿?果然是“伴君如伴虎”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清朝的皇帝,雍正对清朝的贡献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康熙时期,九子夺嫡的惨烈,我们也略有耳闻。在这场激烈的国家斗争中,雍正之所以能够胜出,身边有两位人功不可没,其中一位就是年羹尧。雍正将皇位坐稳之后,年羹尧自然很“得瑟”,宫中有一个十分得雍正宠爱的妹妹,自己身上又有许多战功,所以连变得越来越傲慢。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