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朱元璋立储不慎,也不能说朱允炆的削藩有错,只能说他这位叔叔太厉害了,也许是朱家命里注定有这场大劫。
朱允炆把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位儒家学者引为心腹,这三位大咖也深刻影响了年轻的皇帝。继位当年,建文帝即和齐泰、黄子澄密谋削藩,几个实力相对较弱的皇叔相继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
燕王的军事实力人尽皆知,建文帝采纳谋臣“调虎离山”之策,不料,一切都看明白的燕王不买账,坚守自己的封地不出。期间,堂堂燕王极尽装疯卖傻之能事,试图麻痹宅心仁厚的侄子。
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最终朱棣意识到横竖都是个死。在谋士姚广孝运作下,燕王于建文元年以“清君侧,靖内难”起兵挥师南下。
其实,这个时候的建文帝还是有很大胜算的,毕竟他掌握着大明中央政权和庞大的资源。然而,在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中,年轻的建文帝谋略不足,不善用兵的“短板”暴露无遗。
起初,无将可用的建文帝令年近70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后又换上纨绔子弟李景隆。而朱棣则灵活运用策略,伺机而动。经几次大战,建文帝的南军主力被不断被歼,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率军攻下帝都南京,可伶的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宽刑省狱,严惩宦官,祖父朱元璋时期的一些弊政被革除,朱允炆的“建文新政”一度令人耳目一新。然而,仅过四年,皇位就从朱标家族转移到了朱棣家族,太祖地下有知该作何感想?不管是斗不过叔叔被迫让位还是后世猜测的“主动让位”,明惠宗至此人间蒸发,永乐大帝隆重登场了。
朱高炽生于1378年,是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比堂兄朱允炆小不到一岁。
登基后,朱棣当然立其为皇后。徐皇后因病去世,朱棣悲痛欲绝,谥曰仁孝皇后。此后十几年,朱棣再没立过皇后,两人感情之深可见一斑。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但身形肥胖导致身体较弱。早在洪武二十八年,朱棣就立其为燕世子,起兵靖难后,朱棣命朱高炽坚守大本营北平。
燕世子果然不负父望,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引军大举进攻之时,肥硕臃肿的朱高炽突然变得灵巧利索,一边领军打退攻城之敌,一边遣人趁机偷袭南军大营。最终,燕世子“仅以不足万人而拒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
获悉战况,看到堂弟组织的北平保卫战如此成功,建文帝不禁一声哀叹:燕世子不可小觑。
朱棣就立太子一事曾出现过犹豫,如此一来,朱高炽开始面临其弟朱高煦、朱高燧的挑战,尤其是与朱棣颇为相像的二子朱高煦,能征善战,在武将中有很高威信,曾多次“救父于危难之际”。如同当年李渊向李世民许愿,朱棣也是大加鼓励:“努力吧,太子身体不好。”可想而知,听了这话的朱高煦该是多么热情高涨,此后作战更加勇猛,立下累累战功。
最终有惊无险,朱高炽还是被立为太子。一方面是太祖时期就立下的嫡长子继承制,朱高炽可是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乃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另一方面是朱高炽在作为世子时也确实没什么过错,“劳苦功高,废之无名”。
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看到朱棣对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甚为喜爱,著名文臣解缙脱口而出“好圣孙”,经典而讨巧的三个字,对朱棣最终下定决心起到莫大作用。
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此后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驾崩,46岁的朱高炽于当年九月登基。虽然仅在皇位坐了不到一年,明仁宗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朱高炽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父辈营造了紫禁城,朱高炽有幸成为第一个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登基大典的明朝皇帝。
但不知何故,朱高炽临死前曾想把京师迁回南京,洪熙元年四月,朱高炽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并派皇太子朱瞻基赴南京为南迁“打前站”。
不料,朱高炽于半个月后猝然去世,京师回迁的计划搁浅,继承者朱瞻基并未继承父亲的遗志,北京依然是京师,南京仍为陪都。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逝,终年4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