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个时代,人们对于好人的定义仿佛宽松了许多,只要嘴上喊喊正能量,说说仁义道德,便能以好人自居了。
如果你恰巧不明白这个道理,活到最后很可能把自己活成了浑浑噩噩的伪君子。
一
到底要不要帮助古校长?
阿信是无比支持的!
但是,凡是都怕“但是”,你喜欢古天乐,无论是始于颜值,还是终于人品。你为之买单,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看起来正能量满满,却像极了崇祯皇帝手底下的那些文臣们:牺牲别人的利益,做自己的好人。好话让自己说了,好事让自己做了,反正吃亏的是别人!
这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二
宋朝迁都临安的理由很不充分,所以临安做了多年的“行都”,想捅破那层窗户纸真的很难,因为名不正言不顺。明朝则不一样,朱元璋本来就是定都南京的。崇祯回南京,可谓是名正言顺。
结果呢?南宋坚持了152年,一个半世纪。赵构固然有各种缺点,哪怕你说他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也行,但是迁都临安这件事无疑是正确的。朱由检纵然有各种优点,哪怕你说他是千古一帝也行,可是历史课本上记载,他就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
南宋的汉人得到了休养生息,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飞速发展。明末的汉人经历了什么?扬州三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
崇祯后来顿悟了,虽然也晚了,他说:文臣皆可杀!如果根据我们的历史观,他应该说“太监皆可杀”。为什么“太监”变成了“文臣”?其实崇祯十七年,也就是朱由检在位的最后一年,督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东宫左中允李明睿就明确的建议皇帝应该南迁。
崇祯的表现是什么呢?当场表示:朕欲行已久。
三
可是,权力在集中化的同时也面临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是经济基础问题,崇祯遇到的问题是,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第二个是权力结构问题,名义上皇帝确实是最大的,但是皇帝不可能亲力亲为,必须要有一整套官僚权力系统。
不仅江湖身不由己,庙堂同样身不由己。当听说崇祯想南迁,天启帝张皇后愤怒质问崇祯:“宗庙陵寝在此,迁安往”时,面对文臣的阻拦,崇祯也不得不面对现实:
“夫国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复多言”。
我们不能唐突地给出结论“因为道德绑架导致了崇祯的悲剧”,但道德绑架确实是重要因素之一。崇祯的文臣跟当下的某些人一样,话听起来大义凛然,反正损失的又不是自己。
从结果看,崇祯没骂错这帮文臣。正如那些逼刘德华宣传的道德绑架者们一样,用最高道德标准要求别人,用最低的标准要求自己。以道德君子自居,谁质疑他们,谁就是质疑道德。可是,他们真的能代表道德吗?他们“格物”了吗?可能很多数人连格物是什么都不知道。
道德绑架者们的目的和初心可能是好的,但方式是不道德的。
四
道德绑架的背后又是一笔账,动动嘴巴绑架别人几乎没有成本。
第一、古天乐的电影是商业电影,本质上就是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应该尊重市场规律。
第二、电影就是电影,慈善就是慈善,这是两回事。把电影和慈善强行关联是不合适的。
第三、是否义务帮助别人,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意愿。无私奉献既不是责任,也不是义务。
五
如果孔子知道,你用道德去绑架别人,估计会气得拍案而起。比如,子曾经曰过: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道德绑架别人的行为,孔子已经盖章定论了就是小人。道德绑架者们把道德挂在嘴上的行为,既不道德,也没有真正地理解道德。想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有道德的人,王阳明认为至少应该做到:知行合一的为善去恶。
第一、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道德从来不是嘴上说的,而是身体力行的能力。我们当然需要提倡道德、正能量,但关键是从我做起。儒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要素是自己先“格物”,追求慎独之功,严格地要求自己。
第二、王阳明说得“为善去恶是格物”,日格一物的核心是日行一善。自己起码要多行善事,否则你没资格要求别人。如果用这一条来衡量,道德绑架者们肯定是不及格的,因为他们的道德从来都是挂在嘴上,占据道德制高点,这一点显然很鬼谷子。
本文由鬼谷信原创出品,更多精彩鬼谷子智慧,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鬼谷道”,鬼谷信讲透鬼谷子,助你人生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