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野史:包拯出殡时,21口棺材从家中抬出,盗墓贼为他立下七字行规

野史:包拯出殡时,21口棺材从家中抬出,盗墓贼为他立下七字行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461 更新时间:2024/2/10 22:32:51

然而,在包拯死后却用二十一口棺材分别从各个城门中抬出前往墓地下葬,盗墓贼看到后都立下了一个七字行规,没人敢不遵守。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少有孝行,闻于乡里

包拯出生在宋真宗统治时期,作为北宋部员外郎的儿子,他从小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熟读四书五经,作为一介书生,包拯心中早就决定这一生要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他23岁时,遇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人物。那就是北宋文坛的大师,刘筠。

当时刘筠因为为人正直被宰相丁谓排挤,不得已来到了泸州。

而包拯作为泸州十里八乡有名的青年才俊,非常自然地与刘筠结识,确定了师生关系,包拯如此刚正的性格也与刘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熟读四书五经,又有文坛大师指导的包拯,在科举考试之中一路高歌猛进,28岁就考中进士,踏上了自己的仕途。

本来被朝廷安排到建昌县担任知县的包拯,担心年迈的母亲在家中无人照顾,于是上书朝廷,请求调任。

朝廷念及包拯一片孝心,将包拯的职位改为距离泸州不远的和州担任监税。

此时的包拯心中对自己的仕途并不关心,他更多的是希望陪在父母的身边,能够让他们安享晚年。

于是包拯拒绝赴任,决定留在泸州照顾双亲。

随着时间的流逝,距离包拯拒绝赴任和州已经过去了十年。

这十年间包拯始终陪在父母身边尽孝,即使在父母死后,包拯仍然为其守孝三年。期间朝廷多次劝说包拯入朝为官,都被包拯严词拒绝了。

欧阳修对包拯的尽孝拒绝赴任的行为大加赞赏,即“少有孝行,闻于乡里”。

景祐四年,守孝期满的包拯,无法拒绝朝廷的征调,赴任天长县知县,此后包拯一路右迁,官拜礼部尚书。

公正清廉,平反冤案

虽然历史上的包拯没有影视剧中那么完美无缺,但是仍然公正清廉,断案如神。

嘉祐元年,包拯被提拔为开封府尹,此时的包拯已经不是初入官场的新人。他在官场沉浮数十年,早已知晓百姓需要的是什么。

于是,包拯在任职开封府尹期间,直接让百姓到府衙内交流,而不是采用状师写状纸状告某人等方式。

如此一来极大地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从而保障了底层百姓们的基本权利,防止他们在诉讼过程中遭受迫害。

虽然历史上并没有《铡美案》,陈世美也是一位清朝的清官,和包拯所在的北宋相差了数百年。

但是,历史上的包拯仍然无惧权贵,主张维护百姓的利益。

当权贵与百姓的利益有冲突时,包拯会从客观角度出发,铁面无私辨忠奸。

例如,一年夏天由于雨水过多导致河水泛滥淹没农田,一些权贵在河道上修建建筑导致河道堵塞,河水无法及时排出。在包拯得知后,立马命人通知这些权贵,下令拆除建筑,疏通河道,百姓们的农田才得以幸存。

在包拯的亲戚知道包拯当上大官后,开始打着包拯的旗号为非作歹,横行乡里。

包拯得知此事,立马派人将这位亲戚抓到公堂之上开始责问,在他供认不讳后对其杖责。要知道当时在宋明理学影响下,伦理纲常秩序是非常之重要的。

包拯杖责亲戚的事情传播出去后,震惊了所有人。

他们一致认为包拯为人刚正不阿,执法过程公正严明,不念亲疏,值得尊重。

同时包拯的其他亲戚们也都老老实实地遵纪守法,再也不敢为非作歹。

包拯不仅是一位能臣,还是一位诤臣。

他心中不仅有着北宋的黎民百姓,还有着北宋的江山社稷。他直言劝谏,希望皇帝能够罢免一些昏庸的官员。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给宋仁宗进谏,希望能够罢免张贵妃的伯父宣徽使张佐。

由于张尧佐是因为张贵妃的关系才能够获得宣徽使的职位。

同时张尧佐昏庸无能,没有什么作为,只会不断压榨百姓供自己享乐。

他一遍又一遍的进谏,宋仁宗不堪其扰,最终同意了包拯的谏言。

七字行规,无人敢破

嘉祐七年,包拯因病去世,享年64岁。

他的女婿文效作为朝廷特使来护送包拯的棺材,同时文效还被任命为河北保信军节度使,守卫包拯的遗体。

在下葬当天,一共有二十一口棺材从合肥城中抬出。

主要原因就是包拯的一生不惧权贵,为人刚正,为百姓谋利为国家谋利的同时必然会侵犯一些权贵的利益。

他的仕途树敌太多,在包拯在世时这些人仍然心有忌惮,不敢寻仇。

但当包拯死后,很有可能会报复。

古人讲究的就是入土为安,为了能够在死后得到安宁,包拯就命人准备了二十一口棺材,其中只有一口是真的,其他都是扰人耳目的衣冠冢。

盗墓贼们在包拯死后立下七字行规:盗墓不盗包公墓。

不仅因为包拯是一位清廉好官,还因为这些盗墓贼大多数都是被权贵压迫才去选择盗墓为生,包拯不惧权贵为他们出头,他们更不能惊扰包拯的在天之灵。

随着历史的发展,包拯的形象经过了种种艺术加工后,已经成为了文曲星下凡的仙人,能够日审阳,夜断阴,地府的阎罗都是包拯的化身。

听到这些传说,那些盗墓贼们再也没有想盗包公墓的念头。

总结

包拯作为人们心中的青天大老爷,不仅是秉公执法,为民请命的清官,还是不惧强权,为国除害的忠臣。面对权贵,包拯敢于谏言,面对奸臣,包拯敢于除恶。这种真正为国为民的忠臣值得我们铭记。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去拜佛,问方丈:朕也要下跪?方丈回答8个字救下全寺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到庙里问跪不跪,朱元璋去少林寺要跪拜吗,朱元璋为什么要跪拜方丈

    说起朱元璋成为皇帝的过程,那简直就是草根逆袭的典范,也是某小说网站经久不息的热门题材啊。朱元璋原本就是一个小乞丐,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谁能想到,居然有一天他会成为万人之上的主宰者,也为大明王朝奠定了繁荣的基础。关于他的故事,流传的非常多,但要说比较有名的,那就是“朕要下跪吗”了。从小乞丐到和尚元朝末

  • 岳飞死后,好友救下岳飞儿子,岳家为感恩立祖训:两家永不通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岳飞死后岳家后人怎么排名,岳飞死后谁救了他儿子,岳家祖训

    那么在岳飞死后,是谁为岳飞平反的呢?又是谁收养了岳飞的儿子呢?岳家又为何立下与两家永不通婚的祖训呢?四次从军,战功卓越岳飞出生于公元1103年,此时已经是北宋末年,契丹辽国在边疆虎视眈眈,准备南下一举吞并宋朝土地。这时宋朝与金朝关系尚未交恶,甚至达成了海上之盟的约定,即北宋政府为了解决辽国对边境的威

  • 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割,包拯:回去把牛宰了,贼人定会来自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牛舌被割包拯找凶手,包拯巧断牛舌头,包拯偷割牛舌案件分析

    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上出名的人物如繁星点点数不胜数,以诗书闻名的有,以钟情专一闻名的有,以为官清廉闻名的有,以断案闻名的也有。断案如神的官员,在我国历史上也有很多,如西汉赵广汉、唐代狄仁杰、唐代徐有功、北宋包拯、南宋宋慈、明代海瑞... ...其中,包拯算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一位,很多影视作品都有他的身

  • 明朝被灭的时候,15万的锦衣卫身在何处,为什么没有出手救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灭亡时锦衣卫去哪了,明朝灭亡后的锦衣卫都去哪里了,明朝灭亡后锦衣卫怎么样

    当初朱元璋设立这个机构的时候,就是因为吸取了以前皇帝失败的教训。朱元璋认为,天下的权力本就应该由皇帝一个人掌握。因为人心难测,谁也不知道大臣心里想的是什么东西。而这些锦衣卫就是朱元璋的耳朵跟眼睛,而这些锦衣卫也是受到了皇帝的恩宠,发展的势头很快,他们的战斗力跟行动力也是十分惊人的。后期人数更是达到1

  • 崇祯帝为何会成为亡国君?只因犯这两致命错误,李自成成殓尸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朱由检能继位原本就是一个“意外”。天启七年,崇祯的哥哥“木匠皇帝”朱由校到西苑乘船游玩,结果掉到水里,虽然没被淹死,却因惊吓落下了病根,后来饮用了尚书霍维华进献的“仙药”后,很快便卧床不起,过多久便一命呜呼。由于朱由校当时没有生下一儿半子,崇祯便这样成了继位者。崇祯帝继位伊始,就大力清除阉党。在

  • 李自成错杀了李岩,为何手下第一猛将刘宗敏大怒?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自成手下猛将刘宗敏,李自成败在刘宗敏身上吗,刘宗敏和李自成谁厉害

    然而,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逐渐丧失了进取之心,放任部下胡作非为,比如,刘宗敏等人严刑拷打明朝官员,逼他们按照官职大小交出钱财,最终导致丧失了民心,最后,在山海关,被吴三桂勾结清军击败,仓皇退出北京。李自成失败的原因,除了放任部下胡作非为,失去了民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冤杀了自己的“智囊”李岩,导

  • 李自成跟朱元璋的3处惊人相似,难道李自成推翻明朝是天意注定?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与李自成对比,历史上的李自成和朱元璋,朱元璋和李自成有什么不同

    身世背景相似。朱元璋祖上世代贫农,穷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小小年纪去给地主家放牛求口饭吃,十七岁的时候,家乡爆发一场大瘟疫,父母以及长兄在一个月内接连去世,安葬好父母之后,为了活命,朱元璋去了皇觉寺当和尚,后来寺庙里也待不下去了,朱元璋云游四海,乞讨化缘,生活过得艰难坎坷。再来看李自成,李自成也是出

  • 明朝灭亡,数百位朝中官员以死殉国,为何明朝官员如此有骨气?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遥想大明开国之君朱元璋,出身布衣,早年因饥饿、灾病差点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但是历经十多年征战,最终开国称帝。他的儿子个个都是封王,主宰一方地域,连隔海的诸多国家都知道这个强大的朝廷。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强大的朝廷,经历了几代人的传承,最后也像历史上的那些朝廷一样,终于走入了绝境。李自成逼入京城的时候,

  • 15万蒙军围攻南宋襄樊6年,正规军屡次救援不成,三千民兵却成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南宋禁军驻地,元军是怎么攻破襄阳城,襄阳被元军攻破哪年

    公元1272年,此时已经是南宋襄樊守卫战的第五个年头。大宋王朝如同城头的残阳一样,进入了最后的时光,有人对这个从皮烂到骨子里的腐朽王朝充满失望,投降了蒙古人;有人用自己单薄的身躯,站在了苍生百姓的面前抵御灾难,尽管微弱、尽管可能对大局毫无影响,但他们却成为了青史留名的英雄。一日,襄樊守将吕文焕为两个

  • 纪晓岚给乾隆出了个难题,乾隆说答不出来,纪晓岚却说乾隆答对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纪晓岚从小就喜欢钻研学术,在乾隆时期,他的文化水平在所有大臣中排名都是靠前的,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他与和珅的关系似乎并不怎么好,甚至还有点针锋相对的意思,但史料中显示,纪晓岚与和珅其实是不错的同僚关系,乾隆也很喜欢纪晓岚这样一点就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特地将他调到了自个周围任职,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