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曹魏皇帝是魏明帝曹睿,曹睿处事沉着冷静,明辨是非,并且即位不久政由已出,使得辅政大臣形同虚设,司马懿攻不攻蜀国由不得自已做主,是曹睿决定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军按计划撤退,但魏延和杨仪起了争执,导致魏延被杀,司马懿曾上书曹睿要求追击蜀军,曹睿以准备不足为由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使得司马懿失去一次进攻蜀汉的机会。
自诸葛亮去世后,魏蜀边界几无战事。曹睿的主要精力放在内政与对付北方胡人上。
235年曹睿下诏封司马懿为太尉,同时下令大修宫殿,大兴土木。同年册封曹芳为齐王。236年曹睿下诏令减少或免除部分死刑,减轻法律。237年曹魏与东吴发生小规模战争。同年曹睿调动北方军队在辽东附近。238年曹睿下诏司马懿征辽东,239年正月曹睿病死。239年曹睿去世后,曹爽与司马懿同为辅政大臣。但不久曹爽架空了司马懿,司马懿成为有名无权的太傅,而曹爽大权在握,把持朝政。
公元241年到243年,东吴攻魏,司马懿领兵与东吴交战,大败东吴。
公元244年,曹爽伐蜀,大败而归。公元247司马懿称病不上朝,到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此时司马懿才真正掌握朝政。250年司马懿生病在家。251年司马懿平定王凌叛乱,同年逝世。
司马懿想进攻蜀国的时侯,没有权利皇帝不准,后面有权力时便再也没有机会了。
所以,不是司马懿不带领大军碾压蜀汉,而是司马懿受到了身边一些人的限制,不得不暂缓或不进攻的进度。我们不能用现在仅有的历史证据去看待历史本来的面貌,我们要用心去体会其中的点点滴滴,才会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