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吹着空调啃西瓜的季节了,相信很多人已经开始享受这种惬意的生活了。但是在古代,一到夏天,百姓们就要开始犯愁了。因为夏季的到来,往往伴随着干旱少雨的自然灾害,如果这种干旱情况持续的时间还比较长,那百姓们将会全年颗粒无收。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对百姓们而言就是致命的打击,对政府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而在乾隆八年的时候,就遇上了史上最炎热的夏天,那么热到了何种程度,据后世记载,国库都被耗尽了,那么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清政府是怎么做的呢?
开仓放粮 派出医疗队伍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国家最大的主体就是老百姓,所以在各种灾害面前,一定要协调好政府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一旦政府对百姓的灾难置之不理,就会出现像无数个像陈胜和吴广那样的起义军。所以历朝历代的政府在遇到灾难的时候,都会竭尽最大的能力去救治百姓。
乾隆八年的这场自然灾害到来的时候,乾隆就下令开仓放粮。因为旱灾导致农作物全部干旱而死,百姓们的吃饭就成了最大的问题,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清朝政府共发放粮食四十多旦,但是在各种贪官污吏的层层剥削下,真正到达百姓手里的粮食根本没有多少。
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清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些机构来记录灾民的数量以及贫困的等级,避免出现官府谎报多报受灾百姓的数量。另一方面,乾隆还下令严厉整治当时发国难财的官员,起到以儆效尤的震慑。
在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后,又开始着手解决百姓的生病问题。因为,这一时期的气温达到了40多度。这种高温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如果把鸡蛋放在当时地面上,很快就会被煎熟。
虽然现在有的地方的地表温度也会出现类似的状况,但是现在的技术发达,可以用各种电器进行消暑,再加上医疗比较发达,一旦发现中暑等现象,可以立即前往医院就医。这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高温带给我们的伤害。
但是,清朝没有这些技术,百姓们只能躲在屋子里面避暑,可是四十几度的高温,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即使是屋子里面也不会凉快到哪里去。除此以外,还有因为炎热而死亡的病例。
这些死亡的人数也是一天天的增加,那么伴随这个问题的发生,就会出现一些瘟疫的传播。所以为了防止瘟疫扩散带来更大的灾害,清政府开始派出众多的郎中,帮助们百姓们解决酷暑带来的身体上的不适,以及教会百姓们一些避免被瘟疫传染的方法。
为了百姓们能够有水喝,乾隆还下令在距离水源比较近的城市开凿水渠,引水入渠,缓解百姓的用水问题。但是一些距离水源较远的的地方,这种方法就明显不管用了。尽管这样,也还是能够解决一部分百姓的饮水问题。
旱灾过后是更大的挑战
在乾隆皇帝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影响下,旱灾所带来的伤害已经被压缩到最小化,百姓们的伤亡人数也是在可以控制范围内。但是,救灾过程中所用的费用,差点让清政府倾家荡产。
灾害不仅让清政府承担着压力,百姓们的生活也被毁了大半,首当其冲的就是田地颗粒无收,更无法承受国家的赋税。针对这一情况,乾隆当即下令减免灾区百姓的赋税。这种做法是非常妥当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们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也让百姓们更加的相信政府,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也安抚了百姓们面对灾难后的心理。
减免赋税对灾区人民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对国库来说却是一件不太好的的事情。因为这次的救灾活行动中,大约花掉了一千一百万两的白银,要知道,当时的国库所存也就是一千多万两,这等同于清政府在勒紧裤腰带来救灾。所以充实国库,发展生产力也成为了乾隆时期的主要任务。
好在当时的灾害救治行动还是比较完美的,虽然也有死伤,但是并没有演变成全国性的灾难。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灾后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国力。但是,当时的乾隆帝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发展国内经济上,这就给了边境的游牧民族可乘之机,到了乾隆中后期,就发生了很多次的战争。这也是灾后,乾隆所要面临的军事上的巨大挑战。
总结
乾陵八年的这场灾害可以说是在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但是当时政府却给出了迅速而有效的救灾行动。这种行动,可以说是历代中救灾的典范了,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因为心怀天下,乾隆才能在位六十几年,同时又延续着“康乾盛世”的景象。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