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石,清朝的没落,核心原因之一就是军队落后,清政府虽然号称百万雄狮,但战斗力却无法同帝国列强相提并论,最终被打垮进而覆灭。
那么问题随之而来,清朝灭亡后,清朝军队去哪里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世人,直到一九八七年,人们才找到答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早期清军发展
金国建立初期,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清军,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军,后来征战明朝过后,八旗军就吸纳汉人,成立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两大军部。虽然两个部队组成人员不同,但在清朝地位同等,或许是为了一定程度上稳定满人统治,减少汉人抱怨。
入关之后,绿兵出现。绿兵又称绿营,是八旗军收编汉人组成的军队,之所以叫绿营,是因为他们的军旗颜色是绿色。除了八旗军和绿营,清政府入关后还培养了一批水师,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击败郑成功等海上反抗者。
清军军事力量达到顶峰是在康熙年间。那时的清军,将军勇猛无敌,皇帝意志坚定,因此打了无数胜仗,包括平定三藩之乱、击败俄国、平定葛尔丹等。在这之后,清朝便进入长达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军队也因无仗可打变得懒散。
国家稳定后,清政府不愿意拿钱养一批没有用的士兵,于是八旗军地位变得无比尴尬,八旗弟子安于享乐,国库早就坐吃山空,军人生活日益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便把日常事务主要交由绿营处理,因为绿营军汉人多,花费少。但时间一久,绿营也变成了下一个八旗军。
清朝后期,国力衰弱,老百姓被压榨日益加剧,为了活下去,清朝各地开始产生农民起义。苗民起义、白莲教、太平天国等起义层出不穷,清政府为了镇压起义,派遣大量八旗军,但最终发现,八旗军已经彻底腐化,士兵们贪生怕死,毫无战斗力可言。
再加上当时没有卫星地图,清军进入陌生区域战斗,连地形都不清楚。为了打赢起义军,清军不得不求助绿营,甚至沿途吸纳大量汉人组建团练武装,特别是在平定白莲教的过程中,清政府发现团练武装起到了巨大作用,于是清政府便放弃清军,转而支持各地团练武装。
清军退居幕后
这个时期的清军已经被朝廷放弃,大量军人被遣散回家,剩下的清军也只是门面作用。曾国藩在太平天国爆发后,也响应清政府号召,自己掏钱组建团练武装,最终练就出极具战斗力的“湘军”,而他的学生李鸿章也跟随着组建了“淮军”。湘军纪律严明,与洪秀全领导的杂牌军形成碾压之势,最终太平天国彻底被终结。
在平定太平天国残余势力的过程中,除了湘军和淮军,部分外国军队也参与到镇压过程中,其中就包括英军和法军。清政府看到外国武装力量的强大,也萌生了组建新军的想法,没过多久,洋务运动爆发,清军现代化行动如火如荼展开。
然而,清政府的努力,只达到了一半效果。军队强大后,对内镇压起义军毫无问题,可是对外依然无法和帝国列强军队相提并论。在中法战争中,清军海军大败,在都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大败,这说明洋务运动全面失败,清朝迫切需要新的有实力的军队。
于是戊戌变法应运而生,然而,朝廷守旧派不支持戊戌变法,转而支持团练武装义和团。朝廷打算利用义和团来与帝国列强周旋,破坏铁路,破坏教堂等等。最终使得列强忍无可忍,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慈禧被迫“西狩”。
义和团的失败,让清政府或者说慈禧看到了新军的重要性,于是“新政”就此展开。新政的重心之一就是军队改革,清政府发布三十六镇军队常备计划,此外还强调加强海军,将北洋水师剩余部队组集合起来,组建新的海军,甚至兴办军官学校,打算培养更多有能力的军官。
然而,这些计划还没来从理想转变成现实,清朝就结束了。清朝灭亡时,清军陆军已经有百万人马,虽然大约只有六十万能派上用场,但相比起之前已经有了巨大进步。不过清朝灭亡,一切都成了泡影,军队只能解散,军人回家,或者另寻出路。
九龙城寨
不过,有一个地方的军队是个例外,清朝灭亡后,他们不仅没有解散,反而原地驻扎下来,这个地方就是位于香港的九龙城寨。
九龙城寨面积不大,只有二点七公顷,因为历史遗留问题,香港以前是英国殖民地,因此按理说本该由英国出面管理,但清朝与英国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之后,九龙城寨管理权,又交给了清政府。为此,清政府只好专门派出一批军队进行管理。
英国也曾打算出兵强行接管过,结果英军进入九龙城寨后,发现城寨空无一人,于是便放弃了这件事。那么清政府军队到哪里去了呢?实际上,清军自从驻扎到九龙城寨,便和当地居民生活在一起,特别是当清政府无力支付军费后,这批军队就逐渐由军人向当地人转变。
一九八七年,在中英两国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后,中英两国决定一起拆除九龙城寨,居民迁居,地方重建。清军驻扎这件事才得以被人们得知,不过此时的清军早已成为九龙城寨居民,自此,清朝最后一批军队的下落终于有了答案。
结语
综上所述,清朝百万大军在大清灭亡后,大部分军队解散,士兵回家,少部分例如九龙城寨士兵,则原地驻扎,逐渐融入当地生活,成为当地居民。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