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秦始皇消灭嫪毐、从相国吕不韦手里夺回权力后,经过十几年的沉淀后,开始了消灭六国的兼并战。
[var1]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最终一统中原,结束了春秋以来500多年的诸侯割据混乱局面。
但一谈到秦统一,人们都是仅仅归功于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富民强,使得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积累了雄厚家底所致。
固然,这也是"无之必不然"的一大基础。可燕昭王"金台求士"的人才战略不能不算抓住了国富民强的根本;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也堪称史上最完美的一次成功改革而使赵国兵强马壮;还有齐威王的整顿吏治亦可谓抓住了决定因素、信陵君的"存韩安魏"谋略更是关键的金点子等等。咋就未能让各自的本国兼并天下呢?
这就需要一个支点,一个能让秦国攻灭六国的战略支点,如同“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一样。
[var1]
决定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战略支点,其实早在信陵君的"存韩安魏"方策中已经点明说白了。信陵君曾告诫魏安釐王说:"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秦固有怀茅邢丘,城鹤津以临河内,河内共汲必危;有郑地得垣雍,决熒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
信陵君的意思是说,韩国要是灭亡了,秦人的首攻目标就非魏莫属了。秦国本来就占有石家庄("怀、茅"非指河南武陟而是指的石家庄一带)、邢台一带,再到鹤岗来筑城,魏国的濮阳一带就危险了;如果再在郑州的垣雍挖开黄河,开封也就玩儿完了。
果然,在此话30余年后,秦始皇恰恰是按照信陵君描述的"路线图",先夺取了邺城、安阳,接着臣服韩王,又决黄河水灌大梁降服魏王,再南虏荆王的。
[var1]
之所以秦始皇的统一战争首战先取邺城、安阳,与信陵君的"路线图"不谋而合是有着其内在必然性的。
被信陵君提前看破"路线图"是因在其20年之前的乐毅伐齐时,秦国早已乘机占领了石家庄一带。而秦国能占有此域是与其长期的"亚铃战略"分不开的。不然那么远占一个区域有何意思呢?
在春秋秦武公十年的公元前687年,秦国就东"伐甗、冀戎,初县之",一直到战国秦昭王35年的-272年,秦国又派客卿灶"伐齐,取冈寿,予穣侯"--"以广其陶邑"。
穣侯魏冉是秦武王的舅父,曾两次担任秦相。一直到魏冉死后,秦国才"复收陶为郡"。足见冀东南一带一直有着秦国经营了400多年的一大块领地。
恰恰是这块领地既成了秦人插在中原诸国腹心的一颗钉子、又成了其覆灭六国的一大战略跳板。这样的战略思维现在被美国运用的娴熟,却被其始创国的传人忽略的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