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大明风华》里的朱瞻基,很多人把他寿命不长归结于违背誓言,因为他生前立过两个誓言,都没有实现,一次是朱棣要朱家四子一起起誓,以后再也不能沾兄弟的血,很显然,朱瞻基最终还是杀了二叔。还有一次是朱瞻基在若微的养父面前起誓,以后一定不会让若微受到任何委屈,然而选秀女的时候,他还是将如意给了胡善祥,说明在他心中,权力比若微重要。
朱瞻基是幸福的,他的前20年,爷爷父亲健在,他可以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和青春,无需操劳国家大事,他知道自己以后也要跟爷爷和父亲一样,当皇帝,对于一个帝王来说,能流芳史册是最大的事,爷爷因为造反成为了万劫不复的贼,这是他一生的心结,朱瞻基不想走爷爷的老路。
他一开始是看不起他父亲的,觉得父亲整天唯唯诺诺,缺少点果断勇敢的气概,一直到被父亲朱高炽打发到南京读书,他才幡然悔悟,原来父亲才是真正厉害的人,经历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他决定做个像父亲一样的皇帝,执仁政,做仁君。
但做仁君终究不是那么容易的,它需要天下太平,更需要兄弟情深,这些他都渴望而不渴求,所以他既不肯像他父亲那样,信任二叔三叔及其党羽,又不肯像他爷爷一样杀伐果断,不在乎后世之名,他想两全其美,取他爹和他爷爷的好处。这是他最后挫败的根源。
汉王早就看穿他的心魔,所以事事不让他如意,大侄子想做仁君,我造反不成,也不能成全你,所以汉王多次逼朱瞻基出手杀他,目的就是想让他在史书下留下坏名声,起先朱瞻基千般容忍,无奈二叔得寸进尺,终于朱瞻基还是沾了血亲的血,残忍杀害了二叔,坐实暴君实名。
皇后的背叛和自己的违誓是压垮朱瞻基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无法正视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整整11天不吃不喝,万般辛苦容忍,终究还是付诸东流,他和当年午夜梦回,无法面对父母的爷爷一样,在爷爷和父亲的灵前,久久无法释怀。他知道,史笔无情。
之后虽然朱瞻基还是延命了几年,但他一直被心魔折磨,搁现在就是抑郁,很多人不理解,仗打赢了,天下已经太平,此时也有了两个儿子,还有他深爱的孙若微,为何他还会想不开?
就是你以为一切都变好了,一切苦难都过去了,一切抱负都可以慢慢实现了,结果人的精神崩溃了,其实朱瞻基在杀掉二叔的时候心态就崩了,只不过一直撑到最后而已。他本身就是一个自视甚高又极度敏感不安的人,他既做不到他父亲那样仁义,也做不到像他爷爷一样杀伐果断,所以他才会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