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城内城外兵荒马乱,辽东患有后金八旗军虎视眈眈,吴三桂面临复杂的局势举棋不定,勤政爱民的崇祯皇帝也因为无法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最终选择上吊自尽。
然而这一切都是注定的,或许早在几十年甚至更早之前,明朝的腐败现象和诸多因素就已经导致了这个结局。
乱世年代,有灭亡就会有得益者,后金趁虚而入,随着李自成的溃败,最终入主中原,开启了满清统治的时代。
后金的崛起对明朝而言确实威胁重大,满清八旗军也替代了汉人入主中原,只不过辽东局势并非明朝灭亡的唯一因素,但却在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的背脊上加重了负担。
自从魏忠贤权倾朝野开始,崇祯皇帝继位之后从来就没有停息过斗争,为了消灭阉党势力,朝廷内耗不止。
对于一个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想要斩草除根难度颇大,耗费十几年都已司空见惯。朝中大臣贪污腐败,每个人只为切身利益着想。
崇祯皇帝如履薄冰却又刚愎自用,每天都在钢丝线上步步为营,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比起以往的皇帝,崇祯容不得犯下丝毫错误,每一个错误都有可能葬送大明王朝。
其实明朝的灭亡并不能将所有责任全都推卸给崇祯皇帝,崇祯在位期间,朝廷已经腐败透顶,内忧外患、国力匮乏,这就要从明朝中后期说起了。
王朝到了中后期,土地兼并造成大量流民,这在过去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屡见不鲜的现象。即便张居正带着“愿以身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的觉悟奋力推动改革,可都会因为利益集团的阻碍而步履蹒跚。
万历中兴是短暂的,像是昙花一现一般,随着万历皇帝晚年倦怠朝政、沉湎酒色,致使明朝发展停滞、经济止步不前,国家逐步走向衰亡。
同一时期的政权总是此起彼伏,后金势力正是在此时迅速崛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落,开始不断向外扩张,后金政权得以建立,也同时成为了明朝的心腹大患。
公元1619年,努尔哈赤率军在萨尔浒一带发起防守反攻,集中兵力逐一击破各路明军的围攻。此战役不仅大败明军近5万兵力,并且获得了辽东一带的主动权。
萨尔浒之战是明朝和后金之间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通过萨尔浒之战,后金逐渐占据优势,明朝也开始由攻转守。
不过如果说明朝的灭亡是因为一次战役或许太过牵强,大明王朝自朱元璋建立以来的百年基业,又怎么会毁于一两场战役带来的影响呢?
即便后金的崛起严重威胁到了中原王朝,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明军若是一心抵御外族,后金即便兵强马壮也无能为力。
最关键的则是明军二线作战,既要提防辽东局势,又要出兵剿灭李自成的起义部队,这才是最致命的。
我们都知道,战争无非就是一个烧钱和死人的过程,两线作战的明朝政府久而久之就会耗费大量的银两,造成国库空虚,经济压力极大。
这让崇祯皇帝很头疼,他刚坐上龙椅就惩办了宦官魏忠贤,紧接着就要面临李自成的起义军和辽东的八旗军。
崇祯虽然已经巩固政权,可是朝中早已腐朽不堪。为了筹集军饷,王公大臣全都避之若浼,没有人愿意真心帮助皇帝,崇祯不得已只能自掏腰包发行军饷,在没有经济支撑下的明朝又焉能不败?
难道就没有解救的办法了吗?
当然不是,之前明军面对蒙古军的时候也发挥了其优势,利用中原的地形将强大的游牧民族骑兵挡在明朝边境之外,对于满清的八旗军也是如此,只不过战争总会出现意外,更何况是降临在经济落魄的明朝军队上,同时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辽东局势日益紧张,后金政权也在不停扩张。为了应付关外的八旗军,明朝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能够募集军饷,这钱自然就克扣到了百姓头上。
西北地区连年闹蝗虫,饿殍遍野,百姓早已困苦不堪,可是明朝政府却在此时不但没有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加重了赋税,由此才有了李自成死灰复燃的故事。
再接着,明朝末年又恰好赶上了小冰河期,即使崇祯有回天术,恐怕也无法拯救大明王朝。
农民起义、辽东局势、朝政腐败,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压死大明王朝这个即将累死的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何况它们是在同一时期接踵而至。
当我们再一次提到明朝灭亡的原因时,我们应该知道明朝并非某一个历史事件导致的,而是在自身本就朝不保夕的情况下面临内忧外患。
不过小编有理由相信,辽东局势是所有事件的牵引源头,在天灾不断的情况下,后金政权的出现严重危及到大明江山,导致明朝政府出现一系列的财政危机,紧接着恶性循环,然而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的出现再一次将明王朝推向深渊。
所有不利因素如排山倒海似地涌向明朝江山,仅仅只靠崇祯一人又怎能改变已成定局的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