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赵匡胤忘了收回,而是有意为之,这是自古以来约定俗成的一个东西,即用自己人,这个自己人不仅仅是心腹的问题,而是血缘的问题,只有血缘纽带才是最牢固的,至少能保证政权没落到别人手中,一个皇帝不信任自己的兄弟、叔伯、子侄,难道要去相信外人吗?
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就成为唐朝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持续了二百年,唐朝时期还只是节度使拥兵自重,五代十国时期就直接是作乱反上,比如后唐时期的依靠兵变登基的李嗣源和李从珂都是李克用的心腹大将,而后晋太祖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后汉太祖刘知远是石敬瑭的心腹大将;后周太祖郭威是刘知远的心腹大将;北宋太祖赵匡胤也算是柴荣身边的一员大将。
这些大将都是反了自己的老东家,所以赵匡胤一登基,为了宋朝国祚绵长,就必须解决节度使和武将势大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想法下,才有了我们熟知的杯酒释兵权,将存在了二百年的难题给解决了。事实证明这个方式很有效,至少北宋时期的武将不可能威胁皇权,皇帝们唯一担心的大约就是辽朝和金朝了。
但赵匡胤在皇位上并没有待太久,976年,北宋建国的第十六年,49岁的赵匡胤死了,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烛影斧声”的千古谜题,为何会有谜题呢?因为赵匡胤死的很突然,死之前并没有生病,是突然的暴毙。
而在他死的前一天晚上,曾和弟弟赵光义开怀畅饮,又赵光义成为赵匡胤死亡事件的最大受益人,因为,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登基为帝了。
所以世人普遍认为赵光义得位不正,是他杀死了赵匡胤,目的就是夺权,赵光义害怕赵匡胤会将皇位交给他的儿子们,所以提前动手,结果了赵匡胤。但是这也仅仅是世人的猜测,真相也只有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知道,但他们一个死了,一个不可能会说,所以就成了永远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