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战争爆发,各种矛盾集中爆发,最终以明朝的崩溃和清军的进入告终。 总结明代灭亡的经验教训,不得不提的是历时200多年的藩属制度。 明朝建立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总结了前朝在混乱兴衰中的经验。朱元璋认为宋元灭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主弱臣强”。
朝廷死在大乱时期,没有皇族的保护。 因此,在洪武三年(1370年),诸侯被划分为藩王,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藩族制度。 这一制度在皇帝朱棣成为明朝始祖后得到了完善,成为明朝皇帝的祖先遗训,直到明朝末年。 明朝末年,户籍人口在5000-6000万之间,实际人数只会更多,因为户籍人口只是税收人口,不包括妇女、儿童、文武教师和官员。
实际人数估计超过1.3亿。 败于满族的原因之一是明朝内斗,农民军起义与明军交战,朝廷中的权力和官员相互争斗,南明分了几个小朝廷争夺正统,他们没有团结起来,当然不能形成联合力量。 其次,汉奸太多,无耻汉奸太多。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满清的狡诈手段,让汉人自尽,而虚伪地迎合汉文人,同时利用残酷的手段镇压农民起义。
明末户籍高峰,但不同学者对具体时间和人口有不同的看法。易中天认为明末人口超过6000万;赵文林,谢淑君认为明末人口1626年达到高峰,实际人口约1亿;王玉民认为明末人口万历达到高峰,实际人口在1.3亿到1.5亿之间;何炳棣认为1600年实际人口达1.5亿 ;葛剑雄认为1600年约有1.97亿人,推测1655年明清之际人口谷底约为1.2亿人,明代人口在1630年达到高峰,实际人口约19251万人。 在1644年,实际人口约为1.5247亿。
根据英国汉学家安格斯·麦迪逊的说法,1600年明朝的实际人口约为1.6亿。 明代的宗族制度是相当特殊的,不仅与汉晋不同,而且与唐宋不同。 汉晋时,宗族分为两部分:宗族的土地和人口几乎完全属于宗族;唐宋时,宗族可以充当官员和控制军队,国家可以依靠他们。
在授予这些藩王之初,朱元璋为了起到维护朝廷的作用,赋予了藩王足够的权力和独立。 然而,明代建文帝和成祖皇帝削藩后,藩王不能干涉当地的政治和军事事务,不能擅自离开藩地与官员交朋友。 所谓“天下养朱”,是指明代为了供养宗族成员而承担的巨大经济负担。
这种负担可以说已经贯穿了整个明代,时间越长,就越严重。 到明朝末年,它直接拖垮了明朝的中央朝廷,成为明代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清史稿》中记载了天下养朱的来历。书中记载了“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并能世袭罔替”有了这样的政策,明朝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的牵连。
这个负担可以说是一直贯穿着整个明朝,而且时间越往后越严重,正因如此,明朝末年,天下的经济就大不如前了。朱元璋的后代越多,明朝皇室就需要更多的金银去养这些明朝的藩王,因此朝廷入不敷出。对于明明时期皇室的人数,是存在争议的。明代皇家档案就是玉牒上正式收录的人数。
洪武年间是5人,到永乐年间,增至127人,到嘉靖三十二年增至19611人,而万历三十二年又增至8万多人。总之,这个人数是不断在增多的,与明朝的人数是不成正比的。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将原本的藩王宗室的俸禄待遇降低,并形成了定制,用粮食的单位进行计算。根据史书记载来看,明朝在藩王方面的开销是非常巨大的。
史书记载了:“亲王每年一万石,郡王每年二千石,镇国将军每年一千石,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则逐级递减二百石,辅国中尉、奉国中尉逐级递减一百石;公主及驸马每年二千石,郡主及其仪宾每年八百石,县主、郡君及其仪宾逐级递减二百石,县君、乡君及其仪宾逐级递减一百石。”
按照这个制度,即使是最低等的奉国中尉和乡君每年都会有二百石的俸禄。二百石是个什么概念呢?由于历朝历代的粮价不同,因此很难计算根本价值,但是可以看看明朝官员的俸禄如何。明朝正七品官员(一般是知县,相当于现在的县长)每年的俸禄只有九十石,根据《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的研究发现,明朝一石约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八十斤左右。
《明神宗实录》的记载,万历二十三年(1595),明朝宗室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十五万七千人。根据记载来看,万历初年,每年的田赋总额约两千三百万石,光供给宗室的俸禄就多达八百多万石。《皇明经世文编》中的记载“二省之粮,犹不足供宗室禄米之半”,从这些记载来看,朱元璋指定的“天下养朱”反而是害了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