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推翻后周时,为何没人出来维护后周江山?

赵匡胤推翻后周时,为何没人出来维护后周江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999 更新时间:2024/1/22 3:37:14

被''强行''拥戴为帝的他随即班师回京,靠着和京城守将的熟识,他直接进入了皇宫,颠覆了后周。

或许是从起事到进入京城登上皇位的过程过于简单,很多人都把赵匡胤称作上位难度最低的开国君主,认为他发动兵变没有遭到任何的阻碍。那么,后周在倾覆之际真的没有人站出来,没人愿意保卫后周的江山社稷吗?

事实上,当时的情况可能比人们普遍认为的更复杂,而赵匡胤的称帝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只能说,支持赵匡胤者比不支持者占据了更大的优势。那么,为何面对后周的灭亡,几乎没人维护呢?

显德七年(960),被部下们黄袍加身后的赵匡胤率领兵马返回后周首都开封,而当时的守将石守信王审琦都和赵匡胤关系很好,他们乐于见到好友当皇帝,于是积极响应。只不过,赵匡胤也并非人人喜爱,像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就坚决要捍卫后周,仓促间连忙组织禁军抵抗。不过,他很快被王彦升所杀,没能形成太大阻力。

赵匡胤在开封建立新政权后,原本后周的两员大将——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坚决反对,他们联手起兵,准备光复后周。只不过,当时的赵匡胤已经接管了后周绝大部分的兵力,李筠、李重进则势单力孤,因此他们二人很快就被平定,双双兵败身死。

有了这几人当反例,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赵匡胤并不是没有遇到阻碍,只不过支持他的人更多而已,鉴于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为何后周灭亡,却没什么人拯救。

其一、赵匡胤称帝得到了许多后周大臣的支持,想反对的人见大势所趋,因而不敢发声。世宗柴荣在位时,赵匡胤因为作战勇猛、踏实可靠而得到了重用,官居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在朝野内外有着很好的声誉,再加上他为人豪爽真诚,许多大臣都与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就像上文所说,当赵匡胤率军回到开封,守卫城墙的守将都是他的好朋友,这就为他的自立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得知赵匡胤要登基,平时朝中和他关系好的人当然十分高兴,自己的好兄弟当了皇帝,肯定不会亏待自己;平时和赵匡胤没什么交集的人,看支持他者那么多,又想到不管谁当天子,对自己都没有太大的影响,还不如现在支持,混一个拥立之功,也好提高一点待遇;至于反对赵匡胤者,此时见大部分人都支持,赵又手握兵权,因此大部分也知道无力回天,只好接受现实,放弃抵抗。

其二、后周建立时间不长,很多大臣深知乱世强者为王的法则,对政权的更迭习以为常,对后周没什么归属感。我们说到李筠曾发兵讨伐赵匡胤,但那是因为他十分崇拜后周建立者郭威,家中还放着其画像,为了报恩,他才付出性命。

实际上,后周不过存在了十年时间,这样的短命和当时的乱世环境导致人们其实早已麻木,不愿为了一个自己为了糊口而效力的政权赴汤蹈火。

其三、当时后周主少国疑,外有强敌窥伺,人们需要一个更加强有力的领导者。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留下了年仅七岁的幼子柴宗训当皇帝,当时许多人认为小皇帝难以统治身处乱世的国家,自己的努力小皇帝也看不到,因此心里不愿为其效命。就在这时,赵匡胤站了出来,他军旅出身、领导力强、名声远播、令人尊敬,将二者进行对比,许多人都选择了站在赵匡胤这边,支持他当皇帝。

第四、赵匡胤尊重幼主和太后,入城后秋毫无犯,软化了反对派的态度。早在黄袍加身时,赵匡胤便昭告全军道:''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

受这条命令的限制,入城后的士兵基本做到了不惊扰百姓官员,对待幼主和太后,赵匡胤始终非常尊敬,一些反对派因此没有那么强烈地排斥他,最终选择了接受。

更多文章

  • 此人为朱元璋手下第一大将,却只活到了40岁,只因常做一件缺德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元璋手下的34位功臣,朱元璋的四大猛将,朱元璋手下大将排行

    常遇春一开始是个土匪头子,但他勇猛无比,不甘心就这样当一辈子土匪,后来遇到了朱元璋。朱元璋看他长得如此勇猛,就把常遇春收入麾下。常遇春也没有让朱老板失望,南征北战胜仗无数,成为了朱元璋手下第一猛将。这也让常遇春迅速膨胀了,经常宣称十万人就能横行天下,从此有了个外号就叫常十万。而常遇春确实有这个资本,

  • 崇祯作为亡国之君,但是没人骂他,反而被不少人称赞,他做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崇祯历史评价,历代皇帝对崇祯的评价,魏忠贤为何斗不过17岁的崇祯

    从这段话里面,我们可以看的出来,此时的崇祯皇帝是多么的不甘心。其实,大明的灭亡怪不得他,这是大势所趋,到了他手上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了。他前面的继位祖先都十分的作,硬是将好好的大明江山弄得是摇摇欲坠。到了崇祯手上,他不想做亡国之君,继位之后,尚未成年的他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铲除了不少的宦官。这

  • 单臂擒方腊,只手定乾坤的两宋战神,不是武松,百万军中取敌首级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武松单臂擒方腊从哪来的,历史上武松单臂擒方腊是真的吗,武松单臂擒方腊历史经过

    北宋的丧钟,是农民起义军敲响的。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摩尼教传教士方腊带着一帮农民兄弟在大宋的江南地区操家伙闹革命了。十一月初一,方腊革命军宣布时任朝廷首领的宋徽宗违法,并单方面废除了徽宗的“宣和”年号,自立“永乐”年号。不仅如此,革命军闹腾得如火如荼,短短三四个月时间,便“东南大震”,“声摇

  • 关胜呼延灼和朱仝手握重兵,宋江被杀后,他们为何不为宋江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关胜和呼延灼为何归顺梁山,朱仝与关胜,宋江是如何抓住呼延灼的

    虽然在读者们看来,宋江并不是什么好人,但是在水浒传的江湖当中,宋江的威望是非常高的。他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威望,是因为宋江讲义气,仗义疏财,因此才有了及时雨的绰号。而且宋江结交人的手段也是非常高明的,认识的人都是江湖中有头有脸的人物。重要的是,宋江会收买人心。因此很多人才愿意跟着宋江,因为跟着宋江有前途

  • 朱元璋去拜佛,问:朕要下跪吗?方丈的一句话救了全寺人的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拜少林寺要下跪吗,朱元璋跪拜和尚,朱元璋进庙不拜方丈

    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朱元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朱元璋出身贫寒,最终带领军队当上了一国之君。由于自身受到的教育程度有限,在当上皇帝之后,朱元璋在很多需要礼仪的事情方面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朱元璋在打仗的时候,军队曾经对所经过的地方造成很大的损失,百姓们对于他也是十分害怕的。当上皇帝

  • 敢直接骂秦桧,反对宋朝议和的韩世忠,为何没有被清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桧和韩世忠对话视频,韩世忠与宋朝关系,秦桧为什么不敢动韩世忠

    但,有一件事,却也让人奇怪,那就是当时与岳飞一同抗金的另一位将领韩世忠,他也反对议和,并且得罪了秦淮,为何他却躲过了这场“莫须有”的罪过,在岳飞被枉死之后,还能为岳飞鸣不平?其实,这两个人看似有着相同的背景,仔细想想却也大不相同。这其中的原因,也与当时的帝王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岳飞的死,以及韩世忠

  • 崇祯帝是个伪善的人,心里根本就没有人民,毁掉明朝理所当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崇祯皇帝到死都不承认自己错了,崇祯帝真实历史,崇祯皇帝值得同情吗

    朱由检明思宗朱由检,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即崇祯帝,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伪善的人。对于他,很多人都给出了很“公正”的评价,说他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但因为个人能力与性格,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才做了亡国之君。而他最让老百姓感动的恐怕要算他上吊之前,在蓝

  • 大义天子陈友谅为什么输给了朱元璋?真相原来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陈友谅和朱元璋谁更残暴,陈友谅的势力真的比朱元璋强吗,陈友谅是怎么被朱元璋打败的

    一个枭雄,一个英雄,但所肩负的使命相同,都是为了推翻元朝的残暴统治,正可谓是志同道合。然而,这两支各自为政的起义军队伍,在一致反元斗争的同时,同样为了扩充实力而互相争夺地盘,两军展开了长达数年的鏖战。在打垮了元军主力后,起义军在中国南方群雄割据,各霸一方,为取得政权展开了激烈的争战。游方和尚出身的朱

  • 牟平历史上曾经有个“宁海王”,藩封于明朝嘉靖年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上真实的牟平,山东历代明朝藩王,明朝宁海州是现在哪里

    宁海,为牟平旧称。金天会年间,刘豫升牟平县为宁海军,明代为宁海州,从此至民国初年,宁海一直是牟平的正式名称,直到民国之后,废州设县,宁海县这个名字与浙江宁海县重名,因此改回牟平县。所谓“宁海王”,顾名思义,就是封于宁海之藩王。按照明代制度,皇子封亲王(一字王),亲王嫡长子,年满十岁之后,册封为王世子

  • 崇祯有两张王牌,如果用好了,消灭闯军和清军都不是什么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军入关怎么处理崇祯,崇祯投降清军,崇祯的军队数量

    先来说一下闯王李自成。其实在李自成之前也有一位闯王,当时负责清剿闯王的是孙传庭,孙传庭把第一任闯王给逮捕了并杀死了,所以孙传庭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当李自成接替闯王的位置后,孙传庭还是负责清剿事宜,还是孙传庭把李自成打的就只余几个人,如果孙传庭再努力一点,那么就可能把李自成这闯王一系全部灭掉,但是孙传庭